莉迪亚·若热 (Lídia Jorge)在第六届中欧文学节开幕式的发言
这位葡萄牙作家在视频里有着浅浅深深的皱纹,似乎还粗糙画了眼影,但她一开始发言我就完全被吸引住了,她用淡淡的话语把自己描绘成成长于葡萄牙乡下却在历史鸿沟里冷眼旁观一切的记录者,比起女性主义话语,她的语言直击心灵,甚至让我联想起初中最痴迷写作的心情,忍不住又听了一遍并敲出了全文。
莉迪亚·若热 (Lídia Jorge) 发言全文:
我非常荣幸参加第六届中欧文学界,让中国和欧盟并肩,我的问候送给所有参与者以及开幕式的关注者们。
今天这个节日的主题是:女性视角——字里行间。
我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年代,我出生在葡萄牙,欧洲最西端的国家。我小时候很幸运。那个年代,女孩刚开始能够接受教育、上大学。在第一批上学的女性之后,我这一代人是第一代女性可以大规模地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一代,能书写她们的生活。
我很早就识字,在葡萄牙南部农村,我的家乡,我家里的男人们太多,移民到了欧洲以外的地方。家里的女人独自守在家里。
到了深夜,家里的女人要我给她们读书,这样她们可以缝补和编织篮子。就这样,还是孩子的我,开始阅读成人世界的故事。
对我而言,成人世界似乎充满了悲剧、欺骗和抛弃。晚上阅读这些小说和戏剧,但到了早上我就用我为数不多的词汇将故事的结局翻转,哪里有悲伤的结局,我就把它想象成幸福结局,我去促成团圆、热闹的聚会、让很多人去喝酒唱歌。还是孩子的我想要修补这个世界,我想创造故事,让我对生活重拾信心,就这样我很早开始写作,写作让我感受到美好事物的陪伴、安全感以及人生值得。
后来在非洲,我了解到文化之间的冲突,见到了战争和年轻人在战场上死亡,我早就明白,文学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也知道它有助于让我们面对生活,赋予它意义。我们参加战争,但我是接近并观察它,就好像一个间谍,在旁边察言观色。我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视角,能够让我换位思考。正因如此,我认为,文学是一封寄往远方的信,终有一天会到达它的目的地。现代初期的欧洲人,横渡大海、走向其它大陆,带去了很多光,同时带去了很多黑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属于那个欧洲作家团体,回归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创立的开放主题:我们写作是因为怀有渴望,能有一种新的人性,能配得上“人性”的名字。现如今,我们这些作者,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有怎么能在宇宙的其他星球上生活、甚至发动一场银河战争。哪些刚刚能阅读一切并且独立自主书写自己生活的女性,她们肯定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此重要,它把我们联系到一起,通过文学,通过这次中欧文学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