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苏城的道观之斜塘土地庙
城市已经大变样了,找不到自己家乡了,土地庙就是家乡,找到土地庙就找到家乡了...

在这次疫情流调中,冷门景点斜塘土地庙突然走红了,因为它是苏州少见的宋代古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目。而土地庙作为斜塘的精神文脉,对于村民们来说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斜塘村的纪录片中,一位村民就表示,因为近几十年的大修大建,村子原来的样貌几乎荡然无存。还好土地庙还在,只要土地庙在,家乡就没有走远。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斜塘土地庙的前世今生,带大家了解土地庙为何如此重要。
斜塘土地庙前身
斜塘土地庙又叫做朝北土地庙,因为一般的庙宇都讲究正面朝南,朝北的比较少见。根据考据此庙是由北宋末年的王族流民所建。北方流民因为想念以前北方的朝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所以建设了朝北的土地庙以告慰先祖。斜塘土地庙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沿袭了宋代的工艺。苏州的另一处道观,玄妙观三清殿,同样也是宋代建筑,这可能与宋代道教兴盛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专家的踏勘发现,土地庙的地基风格与宋代古建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正殿遗址均保持一致。
土地庙所在的区域叫做‘王墓村’(后改成旺墓),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的坟墓群。为了镇魂,当时的人们在此地建造了‘南庵’(或作南安寺),据传规模宏大,一度被称作‘天下第一庵’。甚至传说武则天落难为尼时就在南庵呆了近18个春秋。武则天走后,一群和尚掌管了南庵,并改名叫‘南祠堂’。但由于和尚的管理不善,引来村民的非议。某一天村民集合起来把南祠堂拆了个精光,并用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建造了土地庙,就是现在斜塘土地庙的前身。永安桥也是同时期建造的,为了方便村民进出土地庙。据当地传说,说永安桥是‘仙人’所造,乃是因为建桥的技艺已经失传,桥身的整块砖重达上吨,后人难以相信是宋人能造出来的,故说是‘仙人’所造。

王墓村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还和王羲之有关,据传王羲之的墓就在此地。在苏州园区管委会的官网上可以查到,明朝卢熊《苏州府志》中引《虚舟客话》云:“郡城东三里有水乡曰王墓,父老相传为晋右军王逸少之墓。”又案:“右军与弟书云,坟墓在临川者,行将改移就吴,吴中终是所归。”逸少,是王羲之的字,王羲之曾任东晋右军将军,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中记:“长洲旧志记‘王墓镇,晋王羲之筑圃于此’,就是说王羲之去世前可能还在王墓村隐居过,在此地过了一段陶渊明式的乡间生活。长洲是明代苏州的行政规划,王墓村归属于长洲之下。但王羲之的墓地是否真的在这里,仍旧存疑,因为没有考古挖掘出任何有关的证据。
总之,我们今天看到土地庙的腰门上的对联,其实就是讲述了这段过去:南居斜塘碧水芳草王墓土地慰流民;北望中原金戈铁马秋风残阳怀先祖。我看到很多人的游记中表达了对这个对联的困惑,其实这背后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并不是凭空写就的。

斜塘土地庙的重修和保护
90年代初,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规划建造,因为当时斜塘整个片区都需要推平以适应园区的大修大建工程,土地庙作为一个文物建筑就涉及了去或留的问题。其实当时的斜塘镇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庙宇,但最后留下来的也仅有这个土地庙。因为当年的村民强烈建议保留土地庙,再加上专家踏勘发现这是稀有的宋代古建,且建筑结构保存良好,所以被留了下来。在1997年召开了土地庙维修开发论证会,之后市政府拨款重修并很快就修缮完毕了。



一般介绍斜塘土地庙的时候,都称这个建筑是‘T’字形建筑(上图),由一个大殿加一个廊庑组合起来的。我一开始误以为这是一个抱厦,心想为什么这个抱厦这么长。但在看了苏州城隍庙的‘工字殿’构造之后,我突然醒悟,会不会这个‘T’字形建筑是‘工字殿’的变形,而非抱厦或廊庑。工字殿构造如下图,由一个长廊连接前后两个殿。在城隍庙里,长廊里也供奉了神仙。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廊庑开口处有个很大的博风板(下图):也许是前殿不在了,所以加装了一个延长的博风板,用来阻挡北风吹熄廊内的香火。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此处有待专业人士的解答。现在为了方便人们雨天烧香,政府加装了一个玻璃的前殿,所以俯视看应该很像‘工字殿’了哈哈。


斜塘土地庙的使用
在关于斜塘村的纪录片《土地岁月》里,讲述了此土地庙在村镇里的作用——举办庙会、断事之处,下面的两张图均截自于该纪录片中,不过该纪录片没有详细介绍他们活动的内容。在园区管委会网站上详细介绍了斜塘土地庙的庙会,在解放前庙会的主要内容就是附近数十个村镇的村民聚集到此地看戏,内容可能类似于鲁迅写的社戏。庙会还会摆摊设宴,远近的小摊贩会聚集过来,人们还会抬着城隍、土地神巡游,类似于传统的‘轧神仙’。修缮之后也还是有类似的庙会活动,如下图,人们聚集在此跳舞祈福。这种舞蹈一般都是具有祭祀属性,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另一张图在土地庙内,这个情形比较像乡下求神婆。根据我们金坛的风俗,神婆一般是村里某个寡妇,突然有一天通神感应了,成为了神婆。神婆据说是可以和三界通灵。村民家里遇到什么难事,无法通过别的途径解决,就会找到神婆。神婆就像图中跪在地上的那位妇人,她先念一些咒语,让死去之人附身,或者是让神仙附身,附身的神婆浑身颤抖,甚至会改变声线,十分神奇。然后附身的神婆会告诉村民怎么处理这件事。之前有个闽南文化下的恐怖游戏,提到的‘观落阴’,和神婆通灵有相似之处。从纪录片内容来看,村民们的难题往往是亲族、邻里的纠纷,田产分配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神婆能够起到纾困解难的作用,但很多时候可能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倒可以让邻里都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困难事,广而告之,施加舆论压力。


纪录片最后拍摄了几位斜塘村还剩的老人,穿着江南水乡特色的靛蓝布衣,包着花头巾,这种装束在周边乡镇都可以见到。我妈妈的奶奶的遗照里也是这般打扮,看起来非常亲切。


与建筑物紧密相连的是生活,与斜塘土地庙紧密相连的就是斜塘村民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也是江南水乡民俗的一个切面。通过土地庙,可以窥见过去水乡的生活面貌。即便它不是什么宋代古建,没有什么文物价值,它的精神价值在村民心中是宝贵的。在斜塘河杂志公众号的评论区可以看到,庙门口的永安桥也标记了村民们的生活往事,我想这才是建筑存在的意义(如下图)。近几十年来,我们江浙的城市面貌变化非常之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那种‘家乡再也找不见了’的怅然若失之感,家乡的平房、石桥、小河一齐都在城市发展中消失殆尽了,连想找回的余地都没有。在对斜塘的改造建设中,留存的也就是此土地庙和永安桥了。而与家乡消失一起发生的是新的住宅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所以即便土地庙还存在,与土地庙相配套的庙会、神婆断事也基本上难以维系了。这一代老人走后,这些文化活动可能也会随之消亡。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发展洪流吧。所以我特意写了这篇关于土地庙的来世今生,我相信记住的人越多,这段过去就不会消失:)

-
成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5 22:30:53
-
too elephan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18 21:36:08
-
Bi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17:03:15
-
水煮兔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2 16:39:47
-
在路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9 13:00:10
-
桃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4:00:39
-
#说了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2:43:40
-
轩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2:38:31
-
城市中的乡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2:23:20
-
wmar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