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城市的冬季美食指南
查看话题 >烤馕和羊肉汤
我常去找那个新疆人买馕。
他的铺子摆在九峰菜市场入口处的一个窝棚里,工具很少,一个可以推着走的馕坑车,几个装着面团的塑料桶,另外是收钱用的酒盒子,擀面杖以及一大脸盆浸湿了的白芝麻。这些东西都随走随来,窝棚里不留工具,晚上撤摊了,黑乎乎空荡荡一个窝棚摊子支棱在那里,常有人在边上抽烟,躲风或者躲雨。
烤馕摊上一般是两个男人在忙活,一个烤,一个擀,看模样,是两兄弟。有时候老大的女人会来帮衬一会,她常年用一块黑色丝巾包住头发,只露出一张大气秀美的脸来,耳朵上挂着的银饰不时在人眼前闪着。头上虽然贵气,但身上却朴实得很,一件暗红色棉袄直接包裹到脚。她一来,客人们都得往后退退,好在前面给她留一些施展的空间。她前后左右地转悠,要么前来买馕的顾客递上一个塑料袋,要么装好再递给人间,或者答几句场面话,有人扫码付了钱,拿支付完毕的页面递到她眼前,她瞧一眼,然后上嘴唇翘起,勾出一个小弯儿,这就很好的回应了人家。
有一回,我来买馕,撞见兄弟两的妻子都来了,还带来了他们的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约莫四五岁的样子,四个小孩子窝在一旁的三轮车车兜里说小话,不时伸伸腿和胳膊。老二的女人坐在车边沿上,一只手把着车,一只手侍弄着其中一个小男孩的头发。老大的女人则照例帮忙看顾着摊子,两夫妻都没什么话要说,只是偶尔一个转过头来瞧瞧,偶尔一个放过眼去望望。
烤馕摊的生意不错,早上六点到九点半,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半是摆摊时间。有的人赶早,买两个馕当早饭,有的人赶晚,买两个馕回家就着炒菜,有的人去菜市场买菜,路过烤馕摊,就停下来买两个,递给一旁的孩子当零食吃。好几年前,我第一次吃到烤馕的时候,就是奶奶从菜市场回来,捎带给我的。
最近我总一个人下了班去买烤馕,赶上人多,就得排队。擀面团的男人是两兄弟中的弟弟,他擀面的手速极快,没一会巴掌大的面团在他手里就成了薄薄的一张面饼,面饼擀好,顺手拿起一个木头戳子,往面团上戳洞,这个步骤大概是为了排掉面饼里的空气。三十秒的时间,一张面饼就好了,他往装满白芝麻的盆里一扔,然后继续手上的动作。一连擀了好几张之后,就直起腰歇歇,再瞧瞧旁边烤炉里的情况。
负责烤馕的肯定是哥哥,满脸的络腮胡,明眼人一瞧就晓得他是年长的。他抓着擀好的面团的边沿,好让一面沾满浸湿了的白芝麻,另一只手取过一只白色饱满的模型,模型上盖着一个湿方巾,沾满了芝麻的面团放在模型上,往上面拍拍水后,再将手整个伸到烤炉去,把面团小心贴在炉壁上。新面团塞进炉子后,又得取出旁边的挂钩,把炉内的其他烤馕一一取出来,看看样子后,又重新放回炉底,再度烘烤。两次烘烤的时间,他全部了然于心。时间一到,就用挂钩勾出熟了的馕,烤好的馕放在面前的案板上,客人们自取自拿。两人的动作都极其连贯,中间没有间歇,也没有交流,但互相配合得当,好像一出精彩的默剧。
刚烤好的馕不能立刻放到嘴里,不然准得烫坏嘴巴跟舌头。先不装它,让它自己在案板上散散热气,等热气散掉三分,再拿塑料袋子装好。最好是边走边吃,趁着这股热乎劲,离了烤馕摊子,就张大嘴巴咬一口,满嘴的芝麻香,面饼香,饼皮子中间薄,边沿厚实,但咬在嘴里还有一点脆。烤馕扎实筋道,一小块烤馕得在嘴巴里活动好几下,才软乎下来。
等走到马店羊肉汤店门口的时候,我手里的烤馕就只剩大半个。正好,走进店里,要一碗羊杂汤,嘱咐店家多放胡椒跟香菜。选个地方坐下来后,先脱了身上的羽绒服,再慢慢撕馕,撕成小块,一边撕一边往嘴里塞,等手上的大半个馕都撕成小块之后,羊杂汤也上桌了。
先不忙往羊杂汤里放馕块,赶紧用勺子连喝几勺汤,等热汤喝进嘴里,身上跟脸上的毛孔也都张开了。这时候再往里放馕块,慢慢的,加醋,加油辣子,搅拌搅拌,再大大方方地吃起来。胡椒味、油辣子香味,香醋的酸味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地滑进肚子里。店里也闹哄哄的,到处是呼哧呼哧的吃肉、嚼面、嗦骨头声。邻座的几个老哥将两张桌子拼到一块,大桌上摆着一锅羊蝎子,脚底下竖着五六个空啤酒瓶,不一会功夫,一个个声似洪钟,脸面红得像太阳,说话声、咀嚼声、叙旧声都被淹没了,片刻之后又重新沸腾在那一锅羊蝎子里。
吃饱喝足,定定神,跺跺脚,伸伸胳膊,手心脚心全热乎了。把羽绒服披到肩上,慢悠悠晃荡出来,付账,十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