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干货分享|让读书效率翻倍(一)
大家好,我是白鱼。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非常喜欢,书里很多精彩情节、新奇观点都很认可,但是没过几天,和别人再次聊起来的时候有些细节就记不清楚了。
于是就想着做个读书笔记吧……
然后发现有很多博主在推荐,要么是觉得是摘抄书里的句子,没什么意义;要么就是各种花花绿绿的手账,过于繁琐。
今天白鱼就来分享几个读书笔记的高效做法,让阅读效率翻倍,读过的书能记得住。
这个系列内容有点多,一篇写不下,白鱼会拆分成3个部分,小伙伴记得蹲个后续哦~
(一)阅读前准备
- 【背景调查】
包括对作者写作风格、人生经历、贡献、成就,作品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等。这样一看,选书和选化妆品竟然有了相似的地方,在选读一本书之前,我们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至少我们要了解这本书大概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便于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

我听过有些朋友习惯先看书,整本书读完后再去查阅作者,我曾经也是这样,因为担心会被作者剧透而失去新鲜感,而且非常享受打开书一切未知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直到我在读夏目漱石的《心》这本书的时候,书的结尾附上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其中提到了《心》的创作时间,以及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我恰巧先翻阅了这部分内容然后才开始阅读正文,这个做法为我带来了十分轻松的阅读体验,印象深刻,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 【带问题阅读】
在读书前心中要带着问题,比如《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我在读书前就很明确,要学习书中的理财观点,也许作者在一本书中会给出很多干货。

但是在读书之前,我们作为读者,每个人心中应该怀揣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的问题是:自己的工资应该如何分配,当然也会有朋友提问:三口之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合理投资。这样在合理范围内的问题一定要提前设定好。
- 【少即是多】
接上条,我为自己设定的“阅读问题”最多不超过3个,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能在一本书中扎扎实实地记住3个核心观点,就已经非常受用了。如果真的读到爱不释手的书籍,那就不惜2次、3次阅读,才会收获更多。
读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真正记住了才是受益终身的。
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太过追求完美,读过的书里面的内容一定要全部记下来,否则好像对不起自己认真阅读的时间和精力,直到后来我读到陶渊明的一句话才豁然开朗,他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我用这样的心态劝慰自己,没有必要全盘吸收,那样容易使人焦虑。

- 【写在最后】
还有一点,我在阅读小说类的书籍通常是从梳理线索、人物关系、情感纠纷等方面进行整理,工具类则是从主干到分支的树形思维方式整理。
最后合起书的时候会形成不一样的读书笔记,这个在开始阅读前也是要想清楚的,不一定非要写出来,至少在心里要有一个明确的框架。
以上是今日分享,更多精彩未完待续……码字不易,留个【心】再走吧!
我是白鱼,一个爱听故事的斜杠青年,据说喜欢我的人都交了好运。
分享读书 | 写作 | 生活 | 成长干货,希望你会喜欢,下期见~
码字不易,留个【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