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掌舵,皇家军事背景,这所工程师老校就这么拉风!
有这么所名校,曾由拿破仑亲自掌管,军事地位扛扛的,其历史更是跨越了近两个半世纪。它就是法国最大的工程师学校之一——Arts et Métiers ParisTech(巴黎高科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校,简称ENSAM)。

值得一提的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法国鲜有工程师院校,而ENSAM则是其中之一。它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为什么这么早被建立?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航海”推动欧洲工业化
欧洲工业的崛起,法国工程师学校的涌现,都离不开“大航海时代”。
这得从它的“鼻祖”葡萄牙说起。早在1297 年,葡萄牙国王Dinis就对海洋出口产生了兴趣。不过他遇到了难题:当时穆斯林海盗非常活跃,在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其口粮和武器赞助下,更加肆无忌惮,扣押船只,贩卖白奴。

那些海盗有多强大呢?让欧美国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向他们上交所谓的“保护费”。20年后,为了让国家免受穆斯林侵袭,Dinis国王和一位热那亚商船水手达成协议,任命他为葡萄牙第一任海军将领。之后数十年,在王室的下令下,海上勘探一度成为葡萄牙的重中之重。早期,他们把目标锁向了西非和大西洋岛屿。那里丰厚的黄金矿石诱惑,让西班牙也觊觎万分,加入了海域竞争。
为了独享“大饼”,葡萄牙试图建立地中海贸易霸王制,利用军事力量和恐吓将交易转移到他们控制的港口,这样就可以在那征税。1415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John I)攻克了休达(Ceuta),以便掌控非洲海岸航线。这个港口位于北非和西非转折处,相当于商业重镇,常年就是兵争之地。

此前,休达还是穆斯林控制的巴巴里海盗基地。回顾到14世纪下半叶,鼠疫的爆发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剩余大部分幸存者只能定居到海边,靠捕鱼和沿海贸易谋生。然而,那群海盗长期袭击葡萄牙海岸,俘获当地居民,再卖到非洲做奴隶,导致村庄人口急剧减少。
若昂一世成功占领休达,也算拔出了葡萄牙人心中的一根刺。说起来,他的儿子功不可没。正是当时年仅20岁的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鼓励父亲这么做。

恩里克王子
此后,恩里克对探索非洲这个宝藏之地更加着迷。起初,他发现通过跨撒哈拉路线有利可图。几个世纪以来,连接西非和地中海的奴隶贩卖都通过西撒哈拉沙漠。不过那里由北非摩尔人控制,恩里克想知道非洲的穆斯林领土延伸到多远,希望绕过他们,直接通过海路找到西非的黄金源头,和他们进行贸易。
问题来了,地中海货船又慢又笨重,无法进行这样的越洋航行。在恩里克的指导下,一种新型轻便的船横空出世,也就是现在的“帆船”,从渔船设计演变而来,能“迎风”快速远航。

重要的是,葡萄牙水手们终于摆脱沿海航行,而能在开阔的大西洋上自由探索未知水域。有了“神船”,恩里克对于海上扩张的野心愈发强烈,又把目标瞄向了印度。当时,欧洲人对香料爱不释手,印度作为香料大国,可谓“摇钱地”。他投资赞助了毛里塔尼亚海岸的航行,聚集了一批对新航路感兴趣的商人、船东和股东,很快就到达了大西洋群岛。
为了寻找前往非洲和印度之路,航海家需途径大西洋的非洲海岸。当时,欧洲人对海角以外的景象一无所知。民间传言那里是世界的尽头,一旦越过或许难以返回,但恩里克还是坚定他的信念。
1434 年,葡萄牙水手Gil Eanes在西撒哈拉北岸的博哈多尔角(Cape Bojador)附近发现了一条可行路线。他曾在 1433 年尝试越过,结果失败告终。那里海水波涛汹涌,很多欧洲船只就地失踪,便流传出当地有海怪出没的说法。即便如此,恩里克下令Gil再次尝试, 终于在第二次远征后获得成功,成为欧洲探险家和贸易商前往非洲和印度的重大突破。不过,真正从欧洲启航,抵达印度的第一人要属葡萄牙贵族Vasco da Gama。

15世纪末,面对西班牙的海域势力扩张威胁,葡萄牙国王派遣有航海家族背景的Vasco出航。这一行基本绕了地球一大圈,历经数月后终于抵达印度,在当地进行了黑胡椒和桂皮等香料贸易,为葡萄牙打下了经济后盾。四年后,为了靠军事力量巩固好不容易开辟的海路,Vasco率领更多的军舰,再度前往印度,回程时船上载满了大量的贵重商品,赢得了葡萄牙国王的重赏。
眼看葡萄牙开了财富之路的先例,西班牙、英法等欧洲各国相继效仿。他们通过海路殖民掠夺,把亚、非、美洲的瓷器、贵金属、金银财宝大批运回家乡。欧洲市场上黄金白银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土通货膨胀。粮价包括在内的物价甚至上涨了4、5倍,使得定额收取租金的封建地主由于货币贬值,实际收入减少。当地政府由于偏袒企业方,限制工人上涨工资,致使工薪阶层不再消费得起平往日的物品,日趋贫困。
相反,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了大航海的获益者。他们以更廉价的劳动力高价出售商品,获取丰厚的利润。利益的不均衡虽然加深了阶级矛盾,但也有个好处。富人手上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拿来投资,典型的事件就是“圈地运动”。

大航海时代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英国把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海岸,让英国的羊毛出口变得非常吃香。新贵族嗅到了商机,发现养殖业是个“香饽饽”。由于需要大片土地,他们便用金钱势力把农民赶走。那些封建地主也更愿意把土地租给有钱人。有了地,还得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力才能批量生产,原本手工劳作已经不能满足新贵族的需求。
随着资产阶级的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政府以资金奖励,鼓励发明创造生产工具。因此,大量先进的机器开始涌现,传统的手工作坊已无法与之抗衡。工人们不用再挨个从老师傅那学习手艺的细枝末节,只要掌握设备使用方法,重复机械化地操作,就能完成批量生产,又节约了人力成本。生产率一提高,英国的财富增长呈现了质的飞跃,也就有了更多的财力购入和研发军用武器,无论在经济还是战力上,都把竞争对手甩在了脑后。
工业革命下的产物—ENSAM
为了不被英国压制,欧洲其他国家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法国贵族连库尔公爵(François Alexandre de la Rochefoucauld-Liancourt)就是科技的革新派代表。1769年,他访问了英国,旅行中观察到了工业和农业改进方法,回去后便在他的领土利昂库尔(Liancourt)得以实施。他先建立了一个模范农场,废除休耕制度,在那里推广人工草地的种植,并饲养来自瑞士和英国的牛。

连库尔公爵
同时,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启发,连库尔公爵又于1780年创建了第一所工艺学校,位于法国东北瓦兹省(Oise)利昂库尔镇的山区农场。
起初,学校只有20来名学生,全部来自连库尔公爵管辖的龙骑士兵团里,那些穷困士兵的儿子或孤儿。公爵希望通过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军官或车间师傅。不过,学校规模尚小,为了扩建,势必要让凡尔赛当局对这个教育机构感兴趣。公爵试图动用各类达官显贵关系:比如联络国王的门卫指挥官、军院总督儿子兼当时的政府顾问、国王之家炮兵特派员等,然而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力更生,于1783年在自己的农场建了个纺纱厂,用于学生的实践培训。
所幸的是1786年初,事情有了转机。军院总督儿子愿向战争部长Ségur元帅请示,来帮助公爵的教育项目,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父亲吐槽他旅馆里塞满了伤残士兵的孩子,已无处安置。于是,连库尔公爵写信给部长,重申他的提议。
时隔数月,元帅回信道:国王同意在利昂库尔为 100 名残疾士兵的孩子建立一所学校,并在信的结尾,要求公爵起草一份第一年学校运作的条例草案。同年8月,公爵终于从路易十六那获得了“为百名残疾士兵孩子建造军事应用学校”的法令。国王授予每位学生每天8苏(约0.38€)的津贴,外加2苏(约0.095€)的照明和取暖费,也就是一年补助100名学生共18,250里弗(约17,554€)。到了1788 年,学生数扩张至130名。
之后,学校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被政府迁移至同省的贡比涅城堡。这个城堡在修建前,曾是法国君主夏天去森林打猎时栖息的皇家住所,可见其地位非同小可。法国早期有三所军事制度下的学校,贡比涅学院是其中之一,主要教授法语、古代语、古代历史、地理、人物绘画和数学。学费大部分由国家承担。

贡比涅学院
之后有一次,当时还是首席执政官的拿破仑访问了贡比涅学院。他询问了一些年长的学生:“你们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谁知那些学生的回答非常不耐烦。拿破仑觉得为了抚养这些年轻人,国家花费这么多,学业完成后除了当兵的人,其他人毫无投资回报率可言。大部分学生只是依赖家人的帮助。
正好,他不久前参观了北方的工业机构,发现工头们虽然技艺精湛,但几乎没有人懂得绘制草图,或做些简单的机器计算。

其实在法国早期,工程师不被看好,在工厂里的地位好比“备胎”,提出的科学意见很少被重视。典型一个案例是当时有家公司,在外省设有工厂,在巴黎开商店,前者交货,后者销售。有天厂主抱怨说:“我的工厂一直’吃’我的钱,不知道工程师每天在做什么。好在柜台运营不错,总体还算盈利。” 可悲的是,当美、英、德国等地在大胆革新生产工具和方法时,法国还处在把工程师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不能立竿见影带来现金流的偏见中。

不过,拿破仑有着先见之明,他决定填补工程师的空白,整改贡比涅学院的教育,用来培养优秀的工人和领班,而不是只教拉丁文。怀着雄心壮志,他计划把学生扩张至400名。显然,原场地已不能满足这所”帝国工艺院校“的扩张需求。1806年,称帝后的拿破仑有了实权,便把校区搬至东北部马恩省的香槟沙隆镇(Châlons-en-Champagne),靠近大名鼎鼎的香槟区。选址在两个旧修道院内,拥有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这个学校,可谓“身份”的象征。起初,拿破仑主要招收自己青睐的士兵儿子,偶尔也会允许对国家有过特殊贡献者的孩子就读。

虽然到20世纪时,该校的入学年龄逐步增加到19岁,但拿破仑刚创建学校那会,只需年满12岁即可,也就是从娃娃抓起。起初,教学偏理论,却非常实用,涉及到工业设计和画法几何学。孩子们被分成三个班级,包括:
—阅读、写作、法语语法
—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加上算术
—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几何绘图概念
日后,他们可以在艺术和手工艺领域继续深造,根据兴趣和性格,被分配到工作坊的各类工种:比如铁匠、钳工、金属车工、木匠,建筑等。大多数毕业生被聘为国营工厂或私营企业的工头。在拿破仑掌管下的“帝国工艺院校”,很快就被认为是欧洲最好的技术院校。

20世纪初学校教授工业绘画的教室
接下来的数十年内,学校维持两个校区的运营,另一个设立在昂热。直到1843年,为了满足蒸汽航海和铁路线延伸的发展,加上北部和中部各有校区,只有南部没有,家长自然犹豫是否要把孩子送到那么远上学,所以在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内也建了一所。当地市政府慷慨赠予一座价值 50 万法郎的建筑,旧修道院变成了学院和军营地。之后,校区数也随着时代的推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里尔、巴黎、波尔多等各大区都有该校的身影。
到了20世纪,虽然两次世界大战损坏了部分校园,但军备的较量促使社会雇佣更多的工程师,从而加速了欧洲工业化脚步。由于ENSAM创建早,专业性和名声大占优势,那些“Gadzarts”成了企业的抢手人群,在汽车、航空和建筑等多个领域担任中高层职位。“Gadzarts”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昵称,来源于”Gars des Arts(校名)”的缩写。

如今Gadzarts的军装制服
如今,ENSAM已有11个校区,培养了10万多名工程师,尤其在机械领域声名远扬。加入著名巴黎高科联盟(ParisTech)后的学校变得更为强大,但仍不忘维护传统的军人文化,保留军装校服,每年接纳国防生。正如常言道:“历史是面镜子”,折射出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
本文转自公众号留法留学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