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3回:辗转迁徙金山寻梦,铭石楼方润文魂归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风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3073回:辗转迁徙金山寻梦,铭石楼方润文魂归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黃劍博采风追影"(微一信: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江门五邑是指江门市及其下地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开平市、鹤山市。江门是珠江三角洲的西部中心城市,被称为“我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华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国,有钱在那个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年代绝对不是个好事,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回国侨民们将房屋建成类似古代碉堡一样的建筑,一则防水患,二则避兵祸。

因为这些人在海外有一定基业不得不在两地往复奔波。而碉楼最集中保护最好的地方在开平。而开平碉楼又以自力村最为集中。自力村最早不叫自力村,早期是由三个方姓的自然村落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最初建村的是犁头咀,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开村,因地形像犁头而得名;永安里几户则是从升平村委会黄村迁来;合安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村。

清朝末年曾在村前的三叉海设渡口通往水口,称犁头咀渡(为当时全县十大渡口之一)。1949年之后的土改时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现该村有63户,175人,华侨、港澳同胞248人,主要分布于米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多从事餐饮、制衣、洗衣、杂货等行业。

侨汇为该村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开平碉楼是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的产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开平可以说是村村有碉楼,无碉不成村。

自立村碉楼因其规模宏大,风格各异而声名远扬,引来了无数像我们这样看稀罕的看客。透过这些碉楼我们更可以看到华工血泪史、侨民文华。而在全村15座碉楼中,最精美的当属铭石楼。

乡村两边是油绿的稻田,自力村外一池绿水,一群白鸭在那里嬉戏。从老远就可以看到几处高大建筑,而铭石楼就在其中而楼间的大叶蕉、修竹和一些不知名的南国植物将这里装点的静谧别致。历史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铭石楼建于1925年,楼高七层,楼外的铁窗早已锈迹斑斑。可能因为在米国接触了西方的建筑风格的原因,铭石楼的造型综合了我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亭台,以及西方的罗马柱和拜占庭式的穹顶。这座六层的建筑初看起来颇有些古怪,但从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主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

让同样综合了我国传统元素和西方建筑精华的碉楼区别于当今若干农民建造的“瓷砖楼”,成为了历史的珍贵遗产,成了侨乡的特色。铭石楼楼主方润文早年在米国谋生,开过餐馆,经商致富后,回家乡兴建了铭石楼。铭石楼与其他碉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外形壮观,内部陈设十分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

方润文先后娶了三位太太,结发妻子吴氏,妾梁氏、杨氏。至今,铭石楼的首层正中还悬挂着方润文同他的三个太太的大幅照片,方润文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西装,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原配吴氏,吴氏右边是二太太梁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卷发,连衣裙,穿着时尚。当年村里人都说杨氏很漂亮,非常“摩登”。

方润文建好铭石楼后,把铭石楼精心布置,并摆上了不少从米国带来的家具。该楼除外部建筑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外,铭石楼内的陈设也很雅致,家具都是桃木做的,非常漂亮!文物非常丰富的。楼内的陈设中,除制作精致的岭南家具外,“舶来品”非常多,有德国的落地钟、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留声机、法国式纯银茶具、米国式座钟、法国香水、日本粉彩描金瓷首饰盒。。。。。。

方润文的后人一直非常支持晸府的申遗。2005年,铭石楼的楼主方润文的孙女方瑶珍、方瑶珠女士,专程从米国、香港回到故乡,与开平市晸府正式签订托管合同。2004年7月,自力村碉楼群正式对外开放。方润文的后代均旅居在外,平时回来的机会不多,以前非常担心铭石楼没人管理,害怕被盗,现在碉楼交给晸府管理了,家人终于放心了。而游客也因此有幸一饱眼福。

走进铭石楼,楼里的家具基本保持着原样。当年方润文曾精心布置铭石楼并摆上了不少从米国带回来的家具。在他去世后,方家全家在1953年的某一天突然不辞而别,分别到了香港和米国,离开时,方家人他们走得匆忙而且悄无声息,

以至于半个世纪后,碉楼内的物件都还保持着原样:枝形铸铁煤油吊灯,五彩玻璃隔断屏风,西式的美人卧榻,中式的雕花大床,甚至几双黯淡了、踏实了的绣花鞋也依然落寞规整地摆放在床前,等着玉人晨起临窗梳妆……

这一切仿佛都还记着主人方润文一生的传奇。铭石楼楼主方润文先后娶了三位太太:结发妻子吴氏,妾梁氏、杨氏。至今,铭石楼首层的大厅(客厅)正中还悬挂着方润文和他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

照片中的方润文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西装,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元配吴氏,吴氏右边是二太太梁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卷发,连衣裙,穿着时尚。原配吴氏一直生活在家乡,并没有跟随方润文前往米国打拼,所以其打扮符合其农妇的身份;二太太是香港人,

出身书香门第,这与三太太杨氏还是能看出一定的区别。杨氏氏米国芝加哥华侨的后代,自小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她是在1946年方润文客死米国后,护送方润文遗体回到自力的。当年的铭石楼一楼是大厅,两边是厢房,二到四楼是几个儿子居住的地方——三太太回国后也曾经在四楼住过一段时间。与其他南方宗族气氛浓厚的人家一样,方家也有专门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就在铭石楼五层。从牌位的沿袭我们知道,方家在若干代之前,从河南开始逐渐发展到广东扎根,并走到了海外。

铭石楼的五层的平台是完全既是南方的传统建筑又是具有防卫功能的建筑,但建筑方式上又有西方建筑的技巧的装饰。平台是凉亭,可以用来歇凉喝茶,另外这里视野开阔,是最佳的哨位。当时,这里到处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归侨的资财为众多土匪们所觊觎。侨民和他们的家属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

他们往往被绑架之后,做为土匪们索财的资本。归来的侨民为了保护财产和家小,边在村头或村尾建起高大的碉楼。有钱的独自出资建设,钱不多的几家合建,碉楼只有一个出口,大门用更硬的钢板做成,没有院落,视野开阔。碉楼下部不带装饰,主要是这了防卫强人攀登,二是下部往往被一般的民居所遮挡,
不能显示他们的富庶,因而碉楼的上部成了这些富起来的侨民绞尽脑汁炫富的地方,他或从西洋带图纸来或从方州请人设计,把楼的上部金堆玉砌,建设得极尽奢华,风格各异,有的是西洋建筑各个流派的混合体,有的则是中西方建筑的混血建筑,这也成了影响当地后来建筑,现在江门五邑的建筑还有这种建筑的印记。

楼的上方除了装饰炫富更重要的实用不着功能便是防卫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侨民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建碉楼的复杂心态。铭石楼的五楼平台就是一个完整洁的防卫体系,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锣,据说这是发现匪情报警用的,一旦发现匪情迅速报警,让家属和附近村民及时躲进碉楼。碉楼的建筑材料是从欧美等国涉重洋运入的,现在的铭石楼内还存有当年包装“红毛泥”(水泥)的木质包装箱。窗户上装有结实的钢筋护栏。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让这里的人们能够安全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也让那些匪徒望楼兴叹。

除了躲藏侨民们还组织人力攻击外面的敌人,五楼的平台上还放有当年的灰水埕(石灰水),用水枪射出可以弄伤进攻者的眼睛,一堆鸡蛋大小的石块。平台的两角分别有两个凸出的半封闭的建筑,里面有“T”型枪眼,里面的枪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节射击范围,而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动向。枪是侨民从国外买进来的。这里曾多次被土匪侵扰过,那锈迹斑斑的铁门上留下的弹痕仿佛还在诉说当年侨民们的生存状况。

铭石楼里除了像阳江藤夹、实木衣柜制作精致的岭南家具外,舶来品也非常多,有德国的落地钟、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留声机、法国式纯银茶具、米国式座钟、法国香水、日本粉彩描金瓷首饰盒……百年后物是人非,这些东西向无论数游客讲述主人的传奇人生。

几十年后,铭石楼里的生活设施依旧保存完好,到处是西方文化的痕迹,居室内,往日的化妆盒上贴着英文标签,三楼客厅一台西式留声机还能发出声音。客厅正中吊着一盏油灯,屋顶刻画着西方常见的卷草图案。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主人和三位妻子的大幅照片。两旁是精美的雕花家具,一只古老的座钟还在不知疲倦地摆动着。这只见证了大半个世纪时光变迁的座钟,直到今天依然还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里的居住者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只有它坚持留了下来,成为这座碉楼最后的守护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答”声中,墙上的照片逐渐发黄、黯淡,最终,照片上的人物湮没在时间的洪流里,在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对话。

在铭石楼的外面散落着一些低矮的当地民居,还有默默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他们或种地或做点游客的小生意。有的和晸府一起管理着碉楼,他们大多是碉楼在海外主人的亲戚,他们能在参观收入中能分得钱,同时他们保护了这段历史和一处风景……村落里炊烟袅袅,或许那柴和炉灶正在煲着热气腾腾的靓汤。那屋门口吸着竹管烟的老伯,院子里跑着的老母鸡和郁郁葱葱的榕树、翠竹、大叶蕉,他们都是这里的风景,真正的散发着乡村的味道,人们说的不错,这里就是我国最美的乡村!

在铭石楼里,我们不断地被这户碉楼人家半个世纪前撂下的种种生活细节撞击着。铭石楼代管人方伟达说楼主方润文一家在1953年某一天悄悄地离去,现在全家人都在米国。因为是“悄悄”离去的,不敢带什么东西,故现在屋内的东西还大体上按当年的模样保存下来了。
走进方润文孙女的卧室,香粉、香水、粉底还整齐地摆在桌上,瓶瓶罐罐上贴着洋标签,打开只剩下半瓶的香水,还隐隐能嗅到些香味。走进另一间卧室,床头摆着两双鞋,一件男式的黄色绸衣还挂在床边的衣架上,难道当年他们走得非常急?

打开衣柜,里面是满满一柜男女衣裳,旗袍、背心,什么都有。女人的新款小挂包挂在墙上,男人的大公文包放在柜子上。留在梳妆台上的各式小玩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喝袋装茶、看西式座钟、涂爽身粉、抹消毒皮肤水……在一个小瓷碗里,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叠名片,上面写着“方广仲香港干诺道西十二号三楼新兴华电话:二七九七二”。

在铭石楼中,还有一间鸦片房,吸鸦片的烟具仍在,打火石还散放在桌上。另一间琴房里摆着一张蝴蝶形状的琴,琴盒还开着呢。
方润文有三房太太。凡进铭石楼的人,必能看见他和她们: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四幅照片都被放大成一米多长、半米多宽并排挂在墙上,毫不掩饰地张扬着男女主人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方润文戴着黑边眼镜,穿着白西装,文质彬彬。三个太太的装束和神态表明她们分属不同的阶层。方润文左边第一位是大太太,我国旧式大家族培养的传统女性,我听一个导游说原配是裹小脚的、由父母定下娃娃亲,看起来年纪比方润文大;左边第二位是二太太,知书达礼的模样,是位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女性,可能与方润文有相濡以沫的情感经历。方润文右边那位是中法混血的洋妞,在镜头前作娇羞状,她是方润文从国外娶回来的。

房间里的留声机像一朵怒放的喇叭花,这台老古董是铭石楼内最高档的电器。窗外的阳光打在金黄的大喇叭上,这台百来岁的老东西竟然还闪着锃亮锃亮的光。留声机上贴有洋标签,上面印着一只大黄狗和“Victor Talking Machine.co”、“米国制造”字样。

它是主人从国外带回来的还是亲朋寄回来的?与平时那些被撂在古董店里的留声机不同,这台留声机显得如此自然、如此家居。仿佛主人正躺在摇椅上听着音乐:迎着窗外的阳光,望着远处的田野,不时哼上几句……

当年用来垫碟的红色毛线织垫还在,随手拿起一张,上面写着:“唯一名优/花旦肖丽章/爱娜姑娘吊影”,再看看其他的,都是粤曲老唱片。换上新碟,声音变得清晰,男女对唱,你一段我一段。若不是代管人方伟达介绍,群众根本不知道铭石楼第3层和第4层之间的窗户是逃生窗。扳动旁边的机关,就可以把窗上的铁柱子一根一根地取下来,一旦发大水,主人就从这里坐船逃生。这很像我在梅州大埔的骑楼看到的逃生门。

铭石楼有5层高,奇怪的是,1—4层每层都有厨房,我们不明就里。当地人介绍,因为当地地势低洼,再加上过去水利系统落后,开平经常闹水灾。如此设计的好处是,如果碉楼底下一层被水淹了,住在里面的人就可以逃到上一层,照样能够做饭。
二楼的枪眼正对一楼大门口,可轻松击毙来犯之敌。建碉楼用的水泥全由海外运回来,当时装水泥的木桶仍保存完好。据说在铭石楼一间放满酒罐的杂房,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竹箱“秘密”:日记。50年前的日记本已被小虫啃得满目疮痍,纸已泛黄变脆。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
“四月二十日星期三晴今天上午,我走进花园里,只见青的草、绿的树、含苞待放的花儿,把春光点缀得非常美丽”。这是其中的一篇,毛笔小楷,竖版文字,简体字中夹杂着繁体字。老师批阅后,在文末用红笔评上“36分”。日记本里,多是记述当事人当日的心情、学校的生活。还有一首这样的诗:“风呼——呼——呼——,我飞上了九霄……我多么害怕,我的妈妈啊”。除了日记本,还有“童子军誓词”和《芝加哥日报》。托管人方伟达解释,女孩的爷爷当时就在芝加哥。

史料记载,方润文坚持要回家安葬,据说方润文建好铭石楼后,把铭石楼精心布置,并摆上了不少从米国带来的家具。后方润文返回米国,直至1948年年底,方润文在米国病逝后,应方润文的要求,妾杨氏及其子女将其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后,雇船运回自力村,葬于该村斜对面不远的小山丘里。

遗体的运送可谓不远万里,方润文的灵柩在百合上船后,经过水路运到梨头咀渡头,才抬到村里。遗体经过处理后,放在一具黑色棺材里,上面是玻璃的。运回村里后,先放在两张长凳上,大人小孩都来看葬礼很隆重,村里搭了个棚子放置好润文的棺材,请人吹吹唢呐敲锣打鼓,村里的人都没看过这么热闹的葬礼,公祭几天后才下葬。

据说葬礼期间,杨氏在铭石楼小住了几天,葬礼办完后,便同子女返回米国芝加哥。方伟达先生说,出于叶落归根的情结,方润文才坚持一定要回家安葬。
自力村斜对面确实有一座小山丘,在铭石楼顶楼平台上,老同志遥望此小山丘,向方润文先生默默地致敬!

杜甫 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写道:“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明代的常伦有诗 《望山有怀故人》,诗中写道:“高高见西山,乡愁冀倾写。”
冰心在《往事》中写道:“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总带着乡愁。”

何为乡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而又高尚的情感啊。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可惜,连乡愁这样人类基本的、共同的、永恒的、高尚的情感也已经在物质金钱面前失去了光辉!多少人在异国他乡发财致富之后,乡愁淡淡,叶落不思归根矣!
鸦片战争以后,清晸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旧国时期,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但是方润文“子不嫌母丑”,坚持死在米国,葬在故乡!近一个世纪之前,一具遗体从米国运到我国,可谓千难万险啊。可是,方润文的后人满足了他的希望,真是魂归故里!
自力村有农户46户,村民154人,海外侨胞近300人,主要分布在米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自力村世居民族都是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本地通用方言为粤方言四邑话。

自力村华侨文化突出,勇敢、开放、勤劳、爱国爱乡,为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特别是文教卫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自力村的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

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 。为了防御土匪劫掠,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
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

该村现存15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1917年)、养闲别墅(1919年)、球安居庐(1920年)、云幻楼(1921年)、居安楼(1922年)、耀光别墅(1923年)、竹林楼(1924年)、振安楼(1924年)、铭石楼(1925年)、安庐(1926年)、逸农楼(1929年)、叶生居庐(1930年)、官生居庐(1934年)、澜生居庐( 1935年)、湛庐( 1948年)。
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6层,首层为厅房,2~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到达自力村碉楼的三种办法:
第一是市区主要街道有公交车,市区7站以内1.5元,超出7站2元。
第二是全市共有4家出租车公司,分别为大众汽车出租有限公司、捷安汽车出租有限公司、三埠港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和开平206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共有出租车200余辆。

出租车起表价6元(2公里),超2公里 每250米为0.50元。召唤出租车时须注意该路段是否禁止上下客,在主要街道或宾馆、酒店门口比较容易召出租车,此外也可通过拨打服务热线的方式召唤出租车。

第三是经过各著名碉楼、民居景点班车频密,义祠至马冈班车经过:迎龙楼、加拿大村、立园、方氏灯楼、自力村碉楼群;义祠至金鸡班车经过:迎龙楼、加拿大村、赤坎古镇、马降龙碉楼群、适庐、雁平楼、锦江里瑞石楼。 来往于各乡镇的主要是中巴,其中,沿325国道行驶的“义祠――金鸡”线路从6:15--18:45,每15分钟一班车,途经碉楼分布最集中的赤坎镇、百合镇和蚬冈镇,是旅游者坐得最多的车。
如果人多的话可以包一辆小型客货两用车,当地人叫“零点六”,一般两百块钱一天。还有,千万不要忽略遍布城乡的摩托骑士,他们也会给你的行程带有很大方便,但记住事先要说好价钱。

来源:自力村碉楼尘封的爱情,我国太太和老外太太,发布时间:2011-12-05 16:20:05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