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2021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在网络上留下一纸遗书而后失联的摄影师鹿道森被找到了。
找到的,是他的遗体。

遗书很长,很心酸。
读过之后甚至找不到什么理由能去劝慰他,他是清醒而又心死地走入那片海的。

遗书正文里面的这段话被我截了出来:

有人在惋惜,有人在难过,也有人觉得他矫情,谁的生活不苦,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怎么这么不尊重生命呢……

11月份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人把头像设置成了纯黑色。
就像是置身在那种压抑、死寂的无边黑暗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她每天发的文字都是「不想活了」,「活着好累」,或者截一张在百度搜索如何自杀的图……
我一边无动于衷,一边隐隐担心,毕竟,我和她不过点头之交。
后来的一天晚上,她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楼顶视角的视频。
我想了又想,还是给她发了一段话:

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她不是真的想自杀,她一遍遍地发朋友圈,就是在呼救。
而真正心灰意冷,决定死去的人,是悄无声息的,是不想让人找到的。
她说,她就是太累了。
翻看鹿道森以前的微博,他也有提到过,说感觉好累。

不是身体过度消耗的累,是心理上的累,一种精神上的内耗。
似乎每天都在忙来忙去,但仍然很迷茫,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都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
年少时期经历过的某些欺凌就像是魔咒一样,时不时就来提醒你,你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你不够优秀,不是每一朵努力盛开的花都能招来蝴蝶的。
哪怕是身边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你也记挂好久,习惯性地责备自己,贬低自己。
而父母也不是你的避风港,他们是整个风暴的旋涡中心。
「人家一个月赚好几万,吃的用的都那么好,你看看你,不上进!」
「梦想能当饭吃么,你又不是什么天才,怎么总是这么倔呢……」
「我们不就是希望你能过得更好一点儿么,哪里是在逼你了!」
……
然后,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丧失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南墙撞得太疼了,诗和远方还要多久才能到啊……
今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做emo,是emotional的缩写,指情绪化或不开心等一些负面情绪。
它是一个网络热词,也就意味着有数量巨大的人会陷入一种情绪化的低落伤感里,就像它的另种解释那样:「e个人在夜里mo mo地哭泣」。
感同身受的人一起emo,难以理解的人觉得在无病呻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就像海子能写出如此温暖的诗,他希望人们来人间一趟,要和爱的人晒晒太阳。
但是他在25岁的年纪就自杀了。
这世界上不讲道理的事情太多了。
人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年少时期被阴暗的色彩涂了大半,成年之后再怎么消除也会有痕迹残留。
更何况是没办法消除呢,雪上加霜地又被划上了几笔。
所以,那就没救了吗?
当然不是。
再孤独痛苦的人都是渴望被爱的,不要放弃这种渴望。
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得不到父母的爱和认可,那就也不需要向他们索取了,血缘关系有时候是一种羁绊,有时候也是链条枷锁。
你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你是一种伤害了,就要及时逃离,而且要赶快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有多大的意志力,多么高洁的灵魂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要学会接受事与愿违,有些事情,我们就是拼得头破血流也是做不到的。

羡慕别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阳光之下,羡慕别人一个电话就能解决让你焦头烂额的事情。
他就是厉害,有资源,有人脉,而你光是努力生活就快耗光了所有的精力。
没办法,人和人就是不同的,只能学会接受,然后看淡。
微博上有个随之热议的话题叫做#鹿道森的遗书带给你哪些反思#
有位网友发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好奇怪,把想活着的人往死里逼,又鼓励想死的人好好活着,于是所有人都半死不活的苟延残喘。
无论怎么讲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你都必须承认恶意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想到那位直播喝农药去世的网红,明明直播间里面报警、劝她别冲动的人更多,但是那些起哄说「快喝快喝快喝」、「瓶子里不会是尿吧」的话却狠狠地刺痛着她,最终造成了悲剧。
既不要精神内耗,也不要外耗。
有些人一边自己消化着痛苦,一边传播着痛苦,就是那种我不好过,我也不要别人好过的心态。
何必呢,没人要求必须做到「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但是对人最起码的善意是不能丢掉的。
对身边人时刻怀抱善意,说不定你的某句简单的话,就把那个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拯救了呢。
分享给大家一段《加缪手记》中的话:
「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一一做他自己。
尤其是接受这些。我们会变得很积极。
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
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
我已经见过够多的世面,几乎能够抛开一切。
剩下的,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不可思议的努力。
能够守密的努力,不抱希望,亦无怨尤。
再也不会去否认什么,因为一切都能够加以肯定。
凌驾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