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11月读了啥
10月写完读书笔记之后在10月的末尾又读了一本书,一并放入11月读书清单中,所以整个11月我一共读了13本书,大多纪实系列和自传文学,小说类则读的少一些,导致整个11月都在不同的观点间跳跃,真的有点累,下次选书还是得平衡一下。
10月的末尾我读完了日本作家丸尾常喜写的《明暗之间鲁迅传》,看之前对这个作家并不了解,还不太理解为啥是日本人写的鲁迅传记。
查了一下发现这个人是东京大学教授,是目前公认的鲁迅研究届权威学者,对鲁迅的著作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写过很多分析文章,几乎是追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
回到这本书本身,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是重印版,原作写于1980年代,很多内容我们还是很熟悉的,所以读起来没有什么压力,不过有很多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细节是以前不知道的,至少让我对鲁迅这个人的形象认知更加清晰鲜活了。鲁迅真的好伟大啊,主动承担的家国责任,主动走向痛苦的末路,有机会还是要把鲁迅的所有作品都看一遍。

11月读的另外几本类似传记的书是《书店日记》、《凡人之心》、《西线无战事》和《目光》。
才知道《书店日记》的作者肖恩·白塞尔居然又出了续作,并且除了《书店四季》之外还有一本!因为我很喜欢《书店日记》,所以对这一本也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实际上看下来没有《书店日记》惊艳,但是读起来更加日常和舒服,在读的时候好像真的跟着肖恩·白塞尔的书店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变化,看着作者分手,店里重要的店员离职,一切又回归孤单和平静,特别是最后读到11月的时候,更加感同身受。不过读完这本书真真切切被安利了《凡人之心》,大家看完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于是紧接着我就开始看了《凡人之心》,说实话,前面根本看不下去,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人生之书,是一个名为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的故事,从17岁开始一直到垂垂老矣,想想都觉得好漫长。但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只要坚持读完前面的部分,后面的故事进程会更非常快速。真的有点像人的一生:青春年代度日如年,但是只要过了青年时代,后面日子就如飞梭逝去。很推荐阅读,读完之后会理解肖恩·白塞尔为何对这本书推崇备至,甚至可以理解为什么肖恩白塞尔会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书店故事,因为真的很动人,所以我也在备忘录里开了新的日记栏目。
“一个恐怖的念头冒出来:这会成为我以后的人生模式吗?每份雄心壮志都遭到挫败,每个梦想都胎死腹中?可略加反思后,我又意识到,我目前经历的是所有有感知能力、正经受折磨的人都会经历的,除了极少数、极少数的人:那些才是真正有天赋的人,是奇怪又罕见的天才;当然,还有那些格外幸运的笨蛋。”
“也许这就是答案——也许这就是找到真正满足感的办法——在有限的范围内,过好自己的生活。设定合理的目标,树立可以达成的志向。但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到,”
“这就是你一生最终的结局:将你经历的全部幸运和霉运加起来。一切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算一算总数,看看它们各自是多少。你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人能够将它分享出来,或是把这边的划到那边,一切就那样发生了。我们必须默默承受人类境遇的法则,蒙田是这样说的。”
“我活过了怎样的时光啊——用法国人的话来说,这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啊。我认为此时应该举杯。是的,绝对的——我要开一瓶冰凉的白葡萄酒,拿到外面,坐在大栗树下,为洛根·蒙斯图尔特举杯。为每一个十年。为我经历的所有跌宕起伏。为我如过山车般刺激的人生。不,还不能说是过山车——过山车太平缓了——应该说是像悠悠球——像呆头呆脑的孩子手里拿着的悠悠球,猛然抽动、不停旋转着。孩子特别努力地尝试,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新玩具。”
《西线无战事》读起来悲壮伤感,并不轻松,因为这是一本战争回忆录。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是一战时期的德国士兵,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一战时服役的故事,说是故事过于轻佻了,因为尽管这本书的语言轻松诙谐,但是其背后是伤亡、痛苦和无望。
战争二字像一个无情的名词,将对立的两方拔高到了国家的高度,但实际上受伤害的每一个参与战争的个体,是受到感召参军的年轻人,是前线的士兵,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是失去父母的子女。
个体的痛苦在很多时候并不被宣扬,很多时候也被忽略,但是要知道,这是不对的。这本书的作者在二战时期因为这本书和反战遭到迫害,远渡美国,二战的爆发再次让悲剧上演,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不断重读这本书的原因。
“对年长者来说,战争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次暂停。战后的日子仍旧可期。而我们,却被战争紧紧捉牢,结局不得而知。我们唯独知道,眼下我们以一种特殊而令人痛心的方式变得粗鲁野蛮,虽说我们并不时时为这事儿感到难过。”
“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第一颗榴弹,第一次袭击射向了我们的心脏。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断绝了关系。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战争不过是种死因,就像癌症和肺结核、流感和痢疾,只是死得更频繁,更多样,更残忍。我们的思想是黏土,被日月的更迭揉捏。休息时,它还算好,上了战场,它就死了,里里外外遍布着满是弹坑的荒野。”
《目光》是这个月读的传记类书籍中最容易阅读和简单的作品,更像是一个人的感悟过程,但是这背后的原因却异常惨烈。陶勇医生在受伤之后一直在不停的思考,但是在不解和追求答案的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心理的平衡和生活的平衡,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他也从未停止为医生群体和病人群体寻求帮助和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以前其实我很难相信有这样纯粹的人,但是陶勇医生给我带来一种“救世”的感觉,好神奇。
“有人一生都在寻找安稳,内心却总没有安全感,害怕失业,害怕失恋,害怕落于人后,害怕老无所依,这种对安稳的执念也会导致不幸福。我觉得人生怎会安稳,正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人生才显得如此值得期待。”
纪实类文学本月看了3本,都很值得阅读。
《东京贫困女子》是一本讲述女子陷入贫困现象研究的书,是通过无数案例堆积起来的痛苦集合体。刚开始读的时候很难进入,因为无法想象那种工作无法支撑生活的状况,在我过去的概念里,只要努力工作,就算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至少可以温饱。直到看到其中算了一笔账,工资、房租、吃饭……我才意识到有的情况下,努力工作也并不完全能支撑生存。
在文中,作者提到:“我倾听着东京的贫困女性各式各样的心声,将它们梳理成文,依次分析,发现原因几乎都来自国家的制度和法律。除此之外,就是男性的暴力和自身的精神疾病。现状是她们各自为了生存拼尽了全力,却被世间的不合理逼至绝望的境地,而周围的人们,只用一句‘责任自负’就封住了她们的嘴。”
这也是看了这本书我更加难受与愤怒的地方,在那些因贫困被迫卖身的女性身上,男性的身影挥之不去,大多数不是以帮助的形象出现,更多的以压迫的形象出现,这在全球语境中,也是通用的。
“即使用责任自负论和恶意中伤来障目,对贫困视而不见,可最终支援贫困者的还是每个人的税金所支撑的国家和自治体,说到底,损失还是会反弹到我们自己身上。为图一时痛快就对别人恶语相向,毫无意义。”
“不仅图书馆如此,在看护机构、残障福利机构和保育园里,即使深陷于负的连锁中仍积极对待工作的官制穷忙族也随处可见。如果对方还年轻,我便会建议她“赶紧辞掉这份工作”,但不知为什么,这些人都坚信,只要自己勤恳认真地工作,就能获得回报,哪怕这些行业明显毫无希望可言。这令我十分费解。”
“可如果一个国家必须让一部分人坠入深渊才能维持运转,那么说不定什么时候,被推落谷底的对象就会从女性变成中年男性。我自己就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我和采访中遇到的女性重合起来,开始心生恐惧。”
第二本《看护杀人》与其是在转述一个现象,更不如说在抛出一个问题,读完之后我也没有从中得到答案。
因为无论怎么考虑,在人口基数很大和人身安全并不确定的基础上,出现看护问题的概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到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很确信个体的外在痛苦是无法让环境有任何改变,也很确信个体的心理伤害最终也只能靠自己抗争,那么从我自身来说,我不希望任何人为我陷入这样的情绪里,也不愿意终身依赖他人,所以答案其实也很清晰了。
“如果想要尽可能不给他人添麻烦努力生活下去,那么必须舍弃一些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如果自己也已走到极限,那么除了舍弃生命之外就别无他法了。”
这本《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出版的时候,在豆瓣占据了好几周的热门榜,当时就想看,但是又很怕是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
在读完《巴黎评论》之后,想着换换心情就把这个找出来看了,没想到意外的好读,流畅、完整、激烈、无力。作者清水洁从事件发生开始,在得到线索之后挣扎恐惧,最终决定追查的勇气和莽撞,令人敬佩。说起来很奇怪,忘记是什么时候我读过一本书,模糊的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好像挺好的,但是后来因为升学、爱好等各种事情把这个想法抛诸脑后。没想到现在兜兜转转真的成为了一个不算专业、不算成熟,但是勉强沾边的记者了。
11月读的书还有《企鹅的忧郁》,一本讽刺小说家,读起来有点迷茫,可能是需要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会更容易一些,如果我的阅读兴趣啥时候转向了历史,这本书或许我会再看一遍。(题外话:家里养一只企鹅真的好可爱好可爱啊!)
《克拉拉与太阳》也是一本热门书籍,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印象中好像也在豆瓣热门图书榜挂了好久,首页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
但是说实话这本书我读的非常痛苦,因为我无法忍受一个善良、纯真的机器人在如此奉献之后被不公平的对待,这种情绪在文末达到顶峰,甚至让我不想再看下去。尽管我知道作者的本意就是讨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陪伴与成长的关系,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觉得人类的自大与狂妄。
“直到方才,我才认识到人类是可以选择孤独的。认识到有些力量有时会比逃避孤独的愿望更强大。”
“让我来告诉你一件事,克拉拉。孩子们总是在许诺。他们来到窗前,许诺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许诺会回来,他们求你不要让别人把你领走。这种事情一直在发生。但十有七八,那个孩子永远也不会回来。或者,更糟糕的是,那个孩子回来了,却看也不看一直在等他的那个AF,反而转身选了另一个。孩子们就是这样的。克拉拉,你一直在观察,在学习,也学到了很多。那么,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又一课。你明白了吗?”
我们这代人依然保留着老派的情感。我们的一部分自我拒绝放手。这一部分自我仍然执着地想要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内核中都藏着某种无法触及的东西。某种独一无二、无法转移的东西。我们必须放手,克丽西。那里什么都没有。”
《娱乐至死》和《巴黎评论:女性访谈》都非常推荐阅读。不过都是评论型书籍,所以读起来非常费劲,读一段就得停下来想一会,不是因为写的不够流畅,而是我太弱了,知识储备不够。截取一些片段: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而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写在最后
11月其实还是很忙的,前半个月时间充裕读了很多书,后半月几乎是在挤时间读了,加上《巴黎评论》真的耗费了我很大一部分精力,这类书籍就是我说的零碎时间无法阅读的,最好是预留大块时间认真阅读(甚至做笔记)。不过整体来看,还是读了很多好书,祝大家也读书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