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留德日记19:实习有感
这次实习如打了一场仗,从第一个月过后开始,每天过得都很煎熬。这煎熬有很多方面,最主要还是和领导气场不合。实习接近尾声,也是时候做个总结了。在最近无脑的工作中我一直在反思,虽然吐槽颇多,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情绪管理上:如何为自己发声,直面冲突;有了冲突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走了之。以及技术上: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KICAD,焊电路等等。
1. 语言不是沟通的绊脚石,性格才是
我比较内向,遇到问题喜欢自己琢磨,自己找答案,实在不会了才去问。而且我不喜欢打断别人的工作,也希望独立完成任务,不成为别人的负担。但是目前还没有那个能力。在他们眼里,我不好意思提问,太腼腆,浪费了很多时间,可能找的方向完全错了,或者是工作中不需要的,速度太慢。对于工作来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是关键,搞懂问题和深入是业余时间的事儿。
现在我学会了,遇到问题稍微查一下,如果感觉需要很长时间,毫无头绪,该问就问,别怕麻烦别人,打断他们的工作。领导也说了,他是不可能有坐着没事干的时候,所以硬着头皮问,他可能当下没空,或者心情不好,也别怕打扰他。不问任务没法继续,拖了很长时间,更没有好果子吃。
2. 转行路漫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年学过的句子并不理解其意,成年后才深有共鸣。转行并不是换个专业学就能立竿见影的。总看到一年转码成功的例子,就以为转行没那么难。诚然,换个轨道找个饭碗养活自己可能不难,但是想要达到曾经在前领域的水平,想想也知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尤其是大龄转行,要消化自身的焦虑,要无视陌生人泼的冷水,要克服专业上的困难,还有不断自学拉近与同龄人的距离。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意志坚定,一步一步来,也没有那么难。
3. 实践的重要性!
学了四个学期,成绩中等偏上,为了准时毕业,第五学期在别的同学还在忙着上课和考试的时候,我就紧锣密鼓地安排上了毕业必需的强制性实习。然而进入实习才发现,自己离工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我比之前的两个实习生成绩都好,好出近两个档,然而能力和经验和他们比差远了。连德国中学生学过的常识都不知道。数学物理成绩比专业课好(和德国同学刚好相反),说明当年高中基础扎实,但是如何应用却一头雾水。实习中需要的技能,在课堂上几乎接触不到。一些理论,因为没有实践的支持,也是只听说过,却不知为何物。比如pcb layout不能有直角是惯例,为什么呢?就和第四学期的高频基础课有关。同事说,你难道没好好听课吗?那可是最好的教授了。我心想,我听了呀,考试也还不错,但是我不知道他说的还能应用到这上面。
德国的大学比国内还要偏向理论,连理工科的金工实习都没有,完全靠学生自觉。如果自己不主动去找资源学习,可能本科毕业连电路都没焊过一次。我曾吐槽,这所大学太偏重理论了,同事,也是同专业的毕业生说Uni(大学)就是偏理论的。我说那哪才能实践呢?他说FH是偏实践的,但是经历德国高考Abitur的几乎都去Uni了。谁让你考Abitur呢,成绩好就只能等着变书呆子了。
我说大学的实验课太少了,还限制名额,当初学生社团有开免费的焊接课,限制20人,我因为时间不符合就没去。他说,他都没按时报名,在开课前被加进去的。当天名额都没满。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去学焊接。听了之后很诧异。这学期我报名了只有10个名额的实验课,项目包括硬件和软件,从设计到仿真再到最后实体实验,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然而中间退出了一个人,现在只有9人。同事也说,在大学上实验课,也不如自己动手搞个小项目学得多。上了实验课之后深有感触,这就是个课,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让你没法自由发挥,几乎只能朝标准答案的方向前进。作业也是有模板和框架的,究竟模板都是什么意思,你不必知道,跟着做就是了。确实,学不到太多东西,脑子里一堆问号,被推着往前走。
这学期实习有点早了,也许搞一些小项目再去实习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也不后悔,要不是这次实习,我还天真地以为毕业就能顺利转行工作了呢。
4. 选好方向就坚定走下去,只关注重要的人和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年毅然裸辞,说要转技术岗,摆脱那些办公室政治。其实哪个行业不是有自己的技术呢?哪个行业没有办公室政治呢?不后悔自己重读本科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让我又成长了一些。有些困难逃到天涯海角也没用。我宁可学难学的专业,学难学的语言,不愿卷进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绕了一大圈,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别人身上。我逃避、软弱的性格才是根本原因。坚定立场,树立底线,据理力争,是拒绝平庸的必需品质,想避免冲突是不可能的。同事和领导不必是你朋友,没必要鞠躬尽瘁。做好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受到批评在所难免,但只需要听专业意见,冷嘲热讽左耳进右耳出。善良是美好的品质,但受到欺负时,就要露出爪牙保护自己。
总结一下我认为的优秀从业者的品质:
初心:热爱这一行。以前觉得爱不爱无所谓,勤能补拙,也能补上兴趣。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发现热爱一个行业的力量,比勤奋可厉害多了。优秀的从业者未必热爱这一行,但是达到行业巅峰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业如痴如醉。
决心:进入一个行业就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细心:比如设计电路过程要深思熟虑,多想几步。这方面我很欠缺,一直不喜欢象棋和围棋,规则多且千变万化,需要提前想很多步,预测未来的风险。更喜欢规则明了,简单直接的跳棋和飞行棋。工作过程一定要细心,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错误,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未来就算出问题,也能很快找到原因。
耐心:工程师们的项目快则一两个月,慢则持续一两年,日积跬步难免失去耐心。可能一整天都在找一个错,或者一天只写了十行代码,但这是精简优化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方面我严重不足。
恒心:不要看某个行业活少钱多就蠢蠢欲动了。
5. 理工其实很枯燥
常听到社科与理工之争,以及一些dissUni和其他教育制度的言论。经历了文科和工科,辅修过两年金融工程(算商科?),我觉得各个学科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指的是难易程度。每个人适合的领域不同,没有孰优孰劣之说。工资高低不能代表一个学科的好坏和难易。容不容易找工作从何开始成为择业选方向的标准了?(郭说了,只要我喜欢,我管她谁媳妇呢!)
以前干事务性工作时,虽然繁琐,但是经常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儿,常有新鲜感,不会千篇一律。我想学电路设计也是想做些有创意的工作。然而接触了之后就发现,理论上每天都创新,心力上是达不到的。而实际上大多数工作都是熟练功,经验占很大比重。记得有一次聊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领导却说,电源电路90%就是那些,再根据应用调整。理工科并没有那么难,反而有些枯燥。大学课程难是因为涉及面太广,又太浅。什么都学一些皮毛,就被赶进考场了。而毕业后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正相反,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但是需要非常专而精。比如偏硬件还是偏软件,偏数字还是偏模拟,电子还是电力,相去甚远。(小白的体会,也许技术大牛觉得都是相通的)比较喜欢的几个方向是嵌入式,电子电力,射频和通信。现在实习基本都在低频的电源电路这晃悠,对于系统、高频需要的EMC等等很少接触。论文打算去高频和通信方向探索一下。
再说说自己对于技校和大学的拙见。教育的分流不能决定人生的走向。有飞黄腾达的技工,也有没落的名校毕业生,学历只是敲门砖不是通行证。现在我甚至想去FH技校找个师傅带带我。第一份工作中遇到的技工是中专毕业,技术杠杠的,而且还不断学习精进。我离职6年了,现在他成功跳槽,还自学了编程。不断动脑子的人,活得不会很差。自以为是人生胜利组,啃老本的人才会有被淘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