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
上次有人(holmes )提到乡下老人在冬天很容易去世,我说其实也挺好,结果,有些豆友觉得老人应该有更好的待遇,然而,什么是更好的待遇呢?
以前写过一篇《论自然死法》(https://www.douban.com/note/495915664/),就是讨论这个话题的。这篇日记继续这个话题,再引申讨论一些细节。

我认为人应该自然死去,随着年龄渐长,就要开始为死亡做准备,张贤亮写过一篇小说《习惯死亡》,我特别喜欢这个题目,人就应该早早做好准备,从40岁就要开始慢慢过渡,我是从36岁左右发现有第一根白发,发现看不清药瓶上的小字时,就意识到自己已经过了生理青春期(精神上的青春期似乎一直没过去),到现在已经11年过去了,记忆力也开始下降,虽然我自幼博闻强记,现在却一片模糊,剪刀、梳子等杂物永远找不到,买了一把又一把,家里起码有十几把剪刀,十几把雨伞。
但我也不担心,因为一直在逐渐习惯这种状态,我身边有老年朋友,看到她退休后就什么都做不了,整天腰痛腿痛,以前买的手工制作工具现在也用不上,因为根本没那个精力。照她的情况,慢慢就会陷入只能坐在沙发上发呆的时期,在这种状态下,勉强再多活个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有些人当然是有意义的,有些人很执著于“活着”这种状态,不过,反正我不属于这个行列,我一直都在准备走另一条路。
我喜欢holmes的另一则文字,就是《独行,这件“小”事》(https://www.douban.com/note/820595155/),觉得文中的描述比较符合我的心境。
“ 那个大雪之年的冬天,我独自在深山里活动了二十天 。。。”
“在大雪覆盖的深山森林里,再无其他人深入的世界里,我一个人背着三十斤的设备,日出前走,日落后回。”
我觉得以上文字不一定描述的是一个人的独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死亡。
因为在某些地区,过去确实有这样的传统,在意识到自己年老体衰后,老人往往会找个地方独居,然后减少饮食,慢慢衰老,自然死去,当然过程中不一定那么自然,比如最可能是摔断了腿脚,躺在那里无助的死去,别人觉得很悲惨,在我看来也正常,就像一阵大雪可能会砸断一棵树那样。
当然要选择这样的死亡,是需要做好准备的。人的求生欲有时会成为绊脚石。比如前些日子,我读到一则所谓的苏格兰最后隐士的新闻。
那个隐士在山林里隐居了一辈子,原本打算有一天安详死去,不料突然有个记者来采访他,事后还留给他一个可以发出信号的求救装置,记者离去后,没几天老人就中风了,躺在雪地里,按照他过去的打算,显然就会这样躺着一直到死去,现在有个求救装置在手边,不免是一种诱惑,于是老人终于还是摁下按钮,被赶来的医护人员送进了医院。
结果如何?如今他纠结于在城里养老还是再回隐居地,医护人员当然反复劝告他留在城里,理由不外乎离医院近,然而他一辈子在山林中生活,过不惯城里生活,感到很痛苦。。。
张爱玲就不一样,虽然电话就在手边,她能做到绝不求救。
我也喜欢梭罗的死,他将去世的那一两年,病很重,但日记里只字不提,若无其事,继续描述树木的生长,动物的出没,他的去世过程很安详,照他妹妹的话,就像一片羽毛落地。
至于我自己会怎样,说实话,不知道。我的47岁生日很快就到了,我的理想是在六十岁前可以独自走进深山,然后在山林里再根据情况看看能生存多久,虽然家族里的人都很长寿,但我觉得人衰老到一定程度,岁数或多或少,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谁知道呢,也许我野外生存能力强,在山林里能够一鼓作气活到八九十岁也说不定,或者刚进去没几天就挂了也是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按自己的方式活,按自己的方式死。就像《红楼梦》中所言,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