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20211204,滕侯、薛侯来朝
(昨晚周五,太浪了没写。值得批评。周末本该多写几章的,不可太过随性,谨记!)
【经】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传】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隐公十一年春季,滕侯、薛侯来拜访鲁国。滕、薛是鲁南面的两个小诸侯国。滕在隐公七年曾经出现过,左传解释道,鲁滕两国未结盟,所以滕侯死的时候没有通知鲁国,春秋的正文中也没有记滕侯的名字。薛也是小国,存在感不高。这里的“来朝”没有尊卑之别,诸侯之间见面都可以称“朝”,后来才发展成为小国拜访大国的敬语。
“争长”,争论长幼次序。此为外交礼仪,先后顺序确实重要,代表了国家的面子。
薛侯说:我们薛国早在夏朝就已经封为诸侯了。
滕侯说:我本人可是周朝的大臣(卜正。占卜之官,古代很多专门占卜的官员,有卜师,卜人,龟人,卜正是其首领)你们薛国跟周天子不是同宗,理应在我后面。(滕是周文王儿子的封国,是姬姓)
隐公考虑了一下,让羽父先去找薛侯讲和。羽父代表隐公说:老薛啊,你跟老滕过来看我,我很感动。辱,敬语,意思是对方屈尊来看他,跟现代汉语的蓬荜生辉、莅临这些词是差不多的意思。在,问候的意思。在寡人,就是“来看看我”。
周朝的谚语这样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会量材使用;宾客有礼貌,主人就会优先接待。这里“则”较难理解,感觉不是一个虚词。
“周之宗盟”,宗盟,会盟之意。周礼云: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所以“宗”就是“会”的意思。
“异姓为后”,据考究,异性是指联姻的另一方。周礼有“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意思是说,对外人要向下拱手,对姻亲平拱手,对宗亲向上拱手。左传在哀公一章中记载: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周公即鲁国开国之主姬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所以鲁国跟薛国是姻亲的关系。滕侯说薛国是“庶姓”,隐公把其定性为“异姓”,就让薛侯心里舒服很多。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意思是我要是去拜访你老薛,我也不敢跟你们姓任的宗亲并列呀。齿,牙齿一样一排一排的,引申为并列。薛国是任姓国,任姓有十氏,分别为薛、舒、吕、祝、终、泉、毕、过。
“君若辱贶寡人”,大哥您要是屈尊成全我。辱,跟前面一样是敬语。贶kuàng,本意是赏赐,引申为馈赠。
“则愿以滕君为请”,要不就让老滕先来吧。
这几句话的确圆滑,照顾多方面子,搞外交,鲁国还是有两把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