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产片盲目崇拜剪辑的看法
花哨的剪辑只会破坏影像的美感,尤其是片子开始的段落,很多国产片都剪的花里胡哨,这类型电影看了开头就不用再看了,肯定是烂片。我认为中国对剪辑技术的追求,优胜于好莱坞,已经形成了一种盲目的审美狂热崇拜。 且不说新好莱坞的后现代风格,就是经典好莱坞时期,人家剪辑遵循三镜头法、轴线、视线连线等范式,也是十分克制的,而连续性、零碎化动作剪辑也注重动作本身的内在流动,尤其是黑泽明结合他本民族禅宗的“静”“定”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暴力动作实验,将好莱坞这点发挥到了极致。 我对日本电影的长镜头、全景镜头、固定机位、空镜头等营造的古典美十分欣赏,尤其是近几年的好莱坞优秀电影,其运镜和剪辑受日本电影影响很大,十分注重镜头的戏剧内在化、情感化,比如《小丑》中人物在极端情绪中的内心冲突,长镜头随处可见,镜头内部场面调度的韵律感令人赞叹,就其物质现实与精神现实的内在流动张力,是我近年来看过的众多电影中的翘楚之作,中国尚无一部电影能够与之比肩。 国产电影要拍好,首先要克制使用这种花哨的技术流,视听本体是为故事服务的,一旦本末倒置,就会流于表面。要多多回溯八十年代纪实美学时期像《城南旧事》《老井》《乡音》《伤逝》这类型片子,再往早了讲如《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舞台姐妹》。 其实个人认为,日本那些美学意境,本身就是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三四十年代的《春蚕》《夜半歌声》《小城之春》等等这些片子都是要比日本电影进步的,只是战争将本来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电影美学摧残,WG时期抛开政治因素不说,还有对旧中国时期的文艺传承,八十年代仍旧有延续,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电影一门心思学习好莱坞大片,最后学成了四不像。 我是没听说欧洲人说要学习好莱坞大片的,当然,除了崇美的英国除外。在二十年代好莱坞来势汹汹垄断时,欧洲艺术家们先后发起本民族特色电影反制,如法国印象派运动、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运动以及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等。 日本电影受美国电影影响很深,企业像日活、松竹、大映等同样建立了制片厂体系,其批量生产能力在五六十年代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在那个年代,日本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没听说日本人模仿好莱坞大片,就是类型片也是日本人自己民族的,如家庭剧、时代剧、剑戟片等。 国产片要拍好,先好好把老一代导演的片子看看,要看看这几年成功的片子人家是怎么拍摄的。视听艺术的探索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各种电影运动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巴赞的场面调度、影像本体以及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都在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德国电影以及如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实证和实践,东西就摆在那里。 叙事是电影的主体形态,好的形式主义作品并不是只注重形式,往往充斥着情感性、象征性的视觉化表达,一旦没有表达就会流入表面化、平面化、符号化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