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的作品,成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李长之在念清华大学的时候,就大起胆子写了《鲁迅批判》,发表后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
《孔子的故事》通俗易懂,全书六万多字,读起来毫不费力。从这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孔子的一生的种种经历,《论语》等书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境况下发生的。
孔子的志向是恢复礼乐,是做周公第二,是大同社会,但终其一生也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
孔子出生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春秋和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过度的时期(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在他这一代早已经没落。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十九岁结婚,三十岁开始收徒,三十四岁去洛阳向老子请教,其后分别在齐国、鲁国从政,终不得志。孔子一生中最恢宏也是最困苦的是他和弟子们的周游列国,从五十五岁开始,前后历经一十四年。在孔子返回鲁国后的最后几年岁月,他的主要工作是继续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和编写著作《春秋》,整理诗歌和音乐。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就这样,孔子完成了他漫长而执着的一生。孔子死后,有不少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则长达六年,以表示对老师的哀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最亲近的弟子是子路。
他因材施教,重在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收徒的条件是:十条干肉+一心向学
孔子是非常具有同情心的。他本来每天唱歌,但是逢到这一天有吊丧的事,他就停止了歌唱。他见到穿孝服的,见到瞎子,就是年轻的,见了也一定起坐,路上碰到也是赶快迎上前去。而且即使是很亲昵的朋友,如果有了丧事,也一定表示严肃的哀悼;即使是日常可以开玩笑的,假若是穿上丧服或者眼瞎了,那就一定对他们保持礼貌。
有一次,一个瞎了眼的音乐师叫冕的来见孔子。他走到台阶,孔子就告诉他:“是台阶。”他走到屋子里席子上,就告诉他:“是席子。”等他坐下了,又介绍给他屋里的人:“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等他走了,弟子子张便问道:“这样不太琐碎么?”孔子说:“接待瞎眼的人,是应该这样子的。”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了人没有?”不问伤不伤马。孔子的弟子公冶长不幸被捕入狱,孔子发觉不是他的过错,不但丝毫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而且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孔子对于人的同情和关怀就是如此。
孔子乐观、积极、勤奋不息、谦虚。
叶公很佩服孔子,但苦于不能完全理解孔子,便问子路:“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子路也觉得难于作答,不晓得从哪儿说起。孔子听说了,便告诉子路说:“由呵,你怎么不这样回答他:孔丘为人,就是不倦地学习,不倦地教人;发愤起来连吃饭也忘记了,总是那么乐观,有人说他快要老了,但他一点儿也还没觉得呢。”这就是孔子对于自己终身事业和乐观积极精神的概括,而且这种态度,在他是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着的。即使在陈蔡绝粮时,他依然歌唱奏乐、鼓励弟子。
他说:“我学习的时候,老怕赶不上,又怕学了又丢掉。”他又说:“十户人家的村子,找我这样忠厚信实人不难,可是找我这样积极学习的,就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