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 | 25岁摄影师跳海自杀,遗书引无数网友落泪。没有爱,生命该继续下去吗?
前几天,25岁摄影师鹿道森跳海自杀的新闻,引发无数网友哭泣。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言语甚至身体暴力,长期被情感忽视,校园霸陵经历者,是他对自己短短25年的人生总结。踏入社会陷入人海中的迷茫,对于家人,他只是一个挣钱的工具。欠债未清、事业未起,25年来,鹿道森从未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对于这个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一句话特别让人难受,他说

没有爱,就没有生命的燃料。连最亲的父母对他都是这样,他一个人没有力量抵御世界的残酷与寒冷,没有动力去冲破困难与束缚。
就算他已经成年,就算他离家很远,就算他已经小有名气,他始终在祈求父母之爱与逃离父母控制之间拉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但是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治愈童年。他已用尽全力去振作了,但还是败给了巨大的虚无感。
如果你也曾遇到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多方面的困扰,有自我怀疑、时常焦虑的问题,可以看看这本书,反观一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在心理治疗领域经验丰富,另一位作家是雷格·巴克,一位喜欢探讨人类行为的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本书自出版以来在豆瓣评分高达8.3分,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它振聋发聩。
当然,不能什么缺陷都是原生家庭的锅,但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底色和行为模式。有的家庭塑造了健康、有爱、有自尊感的孩子。而有的家庭,给孩子心灵种下的是恐惧、负罪感和不属于身为孩子应该担负的责任。
第二种家庭被苏珊称为有毒的家庭。这种家庭体系不仅仅父母塑造的,而是先辈们一代代积累下来形成的默认的观念和规则。打破这种模式是不容易的。那些从有毒家庭出来的孩子,有的人一直被各种问题困扰,但也有人,走出了阴霾,活出了全新的自我。
想要走出阴霾,首先要识别有毒的父母,保持明确的界限感。
书的第一部分教你识别有毒的家庭模式,并概括了几种典型的不健康家庭模式,以及分别会对一个人产生什么影响。其中最隐蔽、也最常见的就是操控型的父母。比如:有的子女成年后,不敢做决定,不敢犯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和认可,那很有可能,他有一个操控型的父母。
操控型的父母总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要孩子听他们的。一旦与他们的意见相左,他们就会收回所有的爱和经济支持,还会表现出受伤的样子让孩子内疚。
在有毒的家庭,每当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时,得到的不是鼓励和帮助,相反收获的是打击和贬损。孩子能力得不到提高,成年了也还是没有主见,而且容易形成无助和不满的性格。能力小还脾气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
那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以及产生的原因,该如何修补呢?
本书第二部分是教大家如何从观念和行为上,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在这一部分,书里告诉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任何有毒的父母,都会说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其实也不必质疑,只不过,他们的爱与通常意义上的抚育和安慰并不一样。
受伤的孩子,不要企图去改变父母,而是要学会接受一个事实:他们没有爱的能力。明白他们的局限性,然后,从自己这一代开始,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摘一段书中的原话:
真正的爱,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让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重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学会了真正的爱,再用这种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去爱自己的孩子,去接纳那些生命里出现的真正爱自己的人。
没有爱,生命该继续吗?
爱确实是我们生命的燃料。没有爱的人生,是没有驱动力的。在健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自然就可以习得爱与被爱的能力,从有毒家庭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要后天努力学习,才能获得。
没错,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
我想,鹿道森也是有人爱,有人支持的。那些帮助过他的朋友,那些被他帮助过感激他的学生,那些为他留言过的陌生人,都不希望他离开。但是他没有跳出原有的感情模式。他一方面安慰陌生人:告诉他们‘’你值得被爱‘’,但一边又相信自己没有人爱所以不配活,特别矛盾。
有时候,如果自己力量不够,那就去寻求一些其他的方法,远离有毒的家庭,去广泛地阅读汲取营养,去看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生而为人,不必抱歉。世间万物,生而平等。不论是一颗苍天大树,还是一颗无名小草,只要是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就有活下去的权利。
没有爱,那就去学习爱的能力,没有爱,那就去创造爱!
陌生人,你值得被爱!陌生人,你本身就是爱!当发现自己可以产生爱的时候,你一定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