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2.31-沙雕文研究 & 看文并笔记并对比出自己
这周主要在做的事:研究沙雕文搞笑文、看文并写看文笔记、修改了新老八的设定。啊,每天的收获太多了,长话短说吧。又开始担心,一下子有了那么多收获,是否能够全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嘛,能掌握一点算一点吧,有遗漏的,未来还是会遇见的。
= 沙雕文研究
这两周都在研究以喜感的方式写故事,在网文中可以笼统归类为 “沙雕文”,在打磨要写的搞笑文的梗,努力地写了几组人设对冲的梗。比如灵魂互换,性格互不对付,但不得不各种互相救场;比如人物立场对冲,一个黑道与一个白道,但暂时不得不合作。如此种种。但设定是能够设定的,却没有想写的欲望。
于是调整了一下方向,去写人与环境对冲为主的梗。然后发现,想写。回顾之前所写的两篇比较欢脱的,老二和老七,发现都是主角跟环境有强烈冲突的。老二主角职业不受社会认可(当然,老二有点特殊情况,搞笑担当是男主);老七主角是人群当中的丧尸,这个就是实打实的“将不正常的人,放进正常的环境中”(这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人群当中的异类吧,所以比较熟悉)。
但是,我想写的又是感情流,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于是上周五就有了这样的记录:【发现比起人物自身矛盾、人物之间矛盾,会更擅长写人与环境矛盾。即,将正常的人放在不正常的环境里,或者将不正常的人放在正常的环境里。但这是就喜感的营造而言,故事的主线仍是人际矛盾。奇怪,咋这么别扭……我勒个去好像发现点什么神奇的事了,优秀的喜剧三者并存,共同构架出嵌套的冲突系统,主次不同而已!正因形成了系统,喜感剧情就可以层出不穷了,喔——激动,这个太强了!!!】。
这条记录当中所指的“三者并存”、“冲突系统”,听着扯淡,实际上举一个例子就明了了:《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其中,①人跟环境的冲突:贾小玲学业不成功,街坊邻里乃至社会看不起她。②人际冲突:贾小玲想让母亲长脸,想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而母亲觉得,她健康开心就好。③自我冲突:贾小玲嫌弃自己,想过让自己消失从而让母亲幸福。
这部喜剧当中,以②为主线,但是①和③都是潜在并行的,并且开头①的冲突就爆发了,贾小玲造假被揭穿,引起一大笑点。③的冲突在故事后期才爆发。三者交织,形成冲突系统。
——当时想通了这一点,就觉得,构架一个喜剧的思路就清晰了,于是非常开心。之后尝试修改所要写的故事梗概,果真如此,天然就具备了喜感张力。
= 看文并笔记并对比出自己
如下方日常的“小开心”所记录:【之前看其他人的作品,是为了学习故事技术。而今惊喜地发现,除此之外竟还有一大功效:更了解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定位。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对比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近段时间不断地看文做笔记,并对比自己,更清晰了要写怎样的故事。】
摘录近来看文的一些思考与笔记(稍微修改了):
· 每个故事都有所偏重,这篇根本就不重情节,而是偏重互动、日常流,所以情节不缜密也并不算什么缺点,每个情节都缜密的,目前看到的作品中只有偶像的作品最强。由此思考一下自己,我的情节也会有不缜密,但不如作者擅长写互动,会更偏重情节、尽量缜密一些,使得整个故事更紧凑地形成一整件事。
· 看救赎文,想起自己也写过救赎文(老六:男女主相互救赎。老二算是男主救赎女主吧,女主成就男主)。两相对比,发现,不一样。这个作者写的是女主救赎有问题的男主(身体残疾,或者精神疾病),而我写的是,互相救赎,或者男主救赎女主。想到,如果作品反应了作者的渴望的话,这个作者的渴望大概是救赎别人、被人感激;我的渴望则是并肩战斗式。
——————【日常故事碎碎念】
· 想到一个好像跟封神演义有关的情节,就去搜了下,然后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角色名字。才发现,读书少的结果就是,被偶像忽悠了好些年。知道偶像积累深,这渗透得也太嚣张了吧。有种人家讲得很好,而自己只看到个表面没领会深意的遗憾。嘛,何不秉烛乎。
· 故事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如同深埋的火药,当前的叙述展开不过是一根引线而已。做人设就是在配置火药,预期着会炸出怎样的效果和花色。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前情层层剥开,呈现为一条剧情线索。做人设就是在做剧情。
· 听聊到喜剧,“人们认认真真地把事情搞砸”。才想起,喜剧的确是这种。之前想到的是,人们迫于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做出冒险的事,结果陷入窘境。想想,这是情景喜剧的方式。前者主要用于坑主角,比较好笑,后者主要是主角用于坑自己。脑子里有场景了,两种都可以写,开心!
· 想刷剧,虽然都已经是成品了,但比起抖音素材会更集中一些,还有技巧可学。但是不知道刷哪一类比较好,就一直拖着。今天忽然想到,可以迁移啊,所以刷哪一类都行。重复刷。欸之前怎么没想到!好像很多事只有集中注意力去琢磨,才会将明显的常识凑泊一处,形成本来就应该知道但是未曾注意的想法。现在知道也不迟,开心~
· 忽然觉得,看剧积累的是桥段和事件。那么人呢?又想到,看顾老爷子讲诗,积累的不是诗的知识,而是诗人。作品是一个人极为近切的表现方式,陶渊明的淡泊醇厚,杜甫的深沉劲节,李商隐的繁丽幽邃,李白的放浪形骸,李贺的瑰艳郁塞……向不同的作品寻求不同的内容,才是比较合适的打开方式。
· 周三唠嗑时间。今天催包纸写场景,结果发现包纸思路清晰啊,理论上内容上都有安排,妥妥的。还聊到自我调节,更适合包纸的方式是,跟环境建立多种连接,而不是跟人建立唯一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减轻注意力倾注。真好,积极调节,并且归纳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步更了解自己,更安放自己。
· 忽然在想为啥自己会习惯写得抽象。想到除了抽象本身很有意思可以随便瞎扯,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抽象可以过滤,将实际的内容漏下去,只剩下一些概括性的骨架。这样既完成了记录,又不用讲得太详细。另外,抽象经常会用到上位词,装逼于无形,实际上虚得很,哈哈哈哈。
· 之前一直没有想好怎么将素材分类,试过很多种,仍然会觉得繁琐不可控,不容易整理也不容易检索,就不想收拾,于是素材搜集得乱七八糟的,放得也乱七八糟的。这次想到按目的分类,好像可行。就像世间万物,可以有千百种分类方法,但是如果按照特定的目的去划分,目的有几种,就只有几种。先按照“世界观、主题、人物、情节”划分,试行一下。
· 沙雕文不好找,慢腾腾地在看一篇幽默的。这篇比较特别,没有那么强烈的为了喜感而做的设定,环境没有冲突,人物正常并没有强烈对冲,人物内心也是大致自洽的,但就是能写成轻松愉快的故事,不得不说作者技术是真的牛叉,平地生波,毫厘镂隽,又非常自然。她让我知道了,只要有一丝丝「无害冲突」编汇其中,就可以织就如此轻量级的喜感。
· 这个作者看上去没写什么特别的剧情,就是一些日常,但能够于人们日常忽略处写出花来,笔触不可谓不精细,真不是随便能学的。反观自己的画风,就咋咋呼呼了,非得搞事才行。但后续又琢磨了一下,也跟自己想要达到的故事效果有关吧,所以仍然保留自己的写法。
· 琢磨情节的时候,有好几种可行的方案,目前没办法确定从哪里下手比较好,就暂时先放着。有点像数独,当局面中已知的数字比较少的时候,一个空格里究竟是什么数字,有好几种可能,那就先标记好这几种可能,放着,等更多的线索。
· 之前看其他人的作品,是为了学习故事技术。而今惊喜地发现,除此之外竟还有一大功效:更了解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定位。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对比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近段时间不断地看文做笔记,并对比自己,更清晰了要写怎样的故事。开心!以前只顾埋头写,现在尝到多看多做笔记的甜头啦~
· 日常幽默那篇看完了,没什么特别情节,但就是能津津有味地看完,看的就是好玩的人物互动,强大的人设直接驱动故事。思路大概是,做完人设,然后思考这个人设在这样的环境、情节当中会是怎样的表现,然后写下来,然后调整人设,然后按照主线如此循环递进。主角配角的人设真是扎实啊。
· 周日唠嗑时间。包纸讲到要闭关一周干活啦,将跟小伙伴的沟通可以集中一下,减少对自己的影响。好棒,一向热爱与人互动的包纸啊,主动采取行动跟人保持距离,捍卫自己的故事世界不受干扰。而后包纸确定了手头故事的目标,不是去一举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尽自己所能地传达出一丝声音,这个就太赞了,目标具体可行,就容易落实了。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