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心灵篇)》读书笔记
◎俯瞰力,就是通过断舍离得到的能力。 ◎首先,断舍离是将住所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去除掉,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人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喜欢上本来的自己,并且挖掘出原本的自我。总而言之,就是找回自我肯定的感觉。 ◎我们会从以物品为轴心的短视点,转变成以“我”为轴心来正确掌握空间(整体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俯瞰力就是这样的力量。 ◎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而一旦到了“离”的状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而所谓断舍离的心灵指引,其实正是俯瞰的观点。 ◎断舍离的观点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处理个人与物品的关系,俯瞰的观点则是教给人们如何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有意识地、自在地、果敢地度过人生。 ◎如果物品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 ◎最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 ◎大部分男人都是断舍离“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当中的“执著过去型”。换句话说,就是收藏家个性,像是把从刚出社会到退休所有领带都摆进衣柜里、毫无缘由地收集各种文学集,小时候喜欢的卡通模型玩具也都留着……这些东西经常被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而当事人却从来没想过检讨物品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先诊断出物品从身上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减少物品进行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收拾是一种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工作,要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话,就无法下准确的判断。 ◎把许多形同垃圾和废物的物品擦拭得干干净净再摆回原位,这的确是让人觉得空虚和沮丧。 ◎收拾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和决定,是验证生活能力的工作,难度并不低于其他社会工作。 ◎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堆满了成吨的废物。不经任何训练,只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掌控如此之多的物品,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现如今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商家对如何说服人们买下商品极为精通,总是会想方设法让成千上万的商品流进每个人的家里。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 ◎要是把焦点转移到成功完成的事情上,譬如“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改用加分法生活,我们就能轻松得多。 ◎“扔不了”这句话反映出来的其实是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我不想扔了它”的情感。理智上认为“非扔不可”,但内心的情感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同意这件事。所谓“扔不了”,其实就像是脑袋和心在吵架一样。 ◎“扔了好可惜啊。”总是像这样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物品身上,就根本找不到扔掉物品的正当理由。即便东西真的坏了,稍微修理一下也完全可以用。但我们真正应该去珍惜的,应该是物品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而并非物品本身。 ◎等到不知不觉能够以淡然、喜悦的心情面对这些物品时,也就能心怀感恩地潇洒放手了。“谢谢你长久以来的关照。”“我已经好好地用过你了,谢谢。”如此一来,等到再在街上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心里的想法就会发生变化——相对由别人决定的商品价值,会更为重视自己心里的利用价值。决定是否接纳某种物品时,也会变得更为慎重,不会凭着一时冲动而将其收入囊中,“断舍离”当中的“断”与“舍”也得到了磨炼。到了这样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丢出去的垃圾已经少得惊人了。 ◎“断”与“绝”同样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用人际关系打比方会更容易理解一点。“切断”与某人的关系,与“拒绝”对方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切断的仅仅只是关系,而拒绝则是对对方的直接否定。 ◎如果想发现人际关系是不是有不对劲的地方,方法超乎寻常地简单。在看到某个人来电显示的一刹那,是兴奋地接起电话,还是犹豫了一下才接呢?这个时候的反应都是条件反射性的,所以是最为真实的。 ◎讨厌一个人,就和喜欢一个人一样,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它可以成为诊断、治疗、治愈我们内心的工具。 ◎令人纠结犹豫的东西就不要买。人之所以会纠结,一定是有某种理由, ◎别说是擅自处理别人的东西了,就算是对着这个人,也不要有所期待,试图说服。应当先肯定彼此价值观差异的存在,然后试着去相信所有的可能性。期待与说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都是一种责备。“ ◎勉强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就等于是在麻痹自己。如果能够接纳不舒适或罪恶感,并且勇敢面对,感恩之情就会自然涌上心头。 ◎断舍离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行为技术。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唤醒我们分析、思考和感觉的能力,因为现代人很容易因为过于忙碌和信息过多而失去这种能力。 ◎我非常喜欢一位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感行合一。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但也不能只是让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应该考虑到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够让感觉、感性与行动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舒适,更加自在。 ◎就像这样,因为特价或积分卡而买东西,就会分不清到底是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这件东西才买下的了。说到底,只有对某件东西有那种“我要把所有意念都放在它身上”的感觉,才能真正好好珍惜它吧。 ◎“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幸福是细细体会与所有有缘之人的关系,从深刻的感受中所涌出的感激之情。 ◎快乐生活的秘诀,在于心怀纯粹的确信与梦想,勇敢地过活。 ◎俯瞰力。这是一种站在高处,以广阔的视野,用整体的观点来掌握事物的能力,是瞬间掌握当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有意识、自在、果敢地度过人生的力量。 ◎我们与物品短暂结缘的那段时光,是充实浓烈,还是淡漠疏忽,因人而异。不过,既然难得结缘,我倒是很希望那能够是一段丰实美好的关系。 ◎或许我们那些无益的对立与批判,也不过只是彼此之间关注的焦点不同罢了。只要能够理解对方关注焦点的基础,就不会再生出批判的念头了。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摆脱好与坏、对与错的二元论。我想,批判这种事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俯瞰力所造成的。 ◎其一保质期、保存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热情以期限作为“舍”的标准是很有用的。食物的话就是保质期,消耗品的话就是保存期。除此之外的物品,就以自己心中的热情是否冷却为标准,答案就在自己心中。其二禁止“暂时”、“随便”、“大概”买东西时暧昧不清的动机是导致物品大量囤积的罪魁祸首。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连想要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都不明确的。如果我们被特别喜欢的物品包围着,那么住所的“气”就会变得更清澈。其三要打造“自己的住所”,而非“物品的住所”自己是“主”的地位,而物品则是“从”的地位。物品、家、自己都能自由呼吸的闲适宽敞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觉得被物品包围着更舒适的人,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关注的焦点离开物品本身,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频率、价值、感情等等。 ◎
断舍离之后,叹息变成了深呼吸! ◎为此,要有意识培养出一种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心存感激的状态。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忍不住想抓住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失败经验给牵绊住。 ◎比如说和服。跟尺寸必须完全吻合才能好看的西服比起来,和服只需要把多余的部分折进腰里调整衣服的长度,或是用腰带和内带调整松紧就可以了。和服的设计,处处都彰显着就算体型变了也完全可以继续穿的智慧。 ◎简单生活的理念正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而所谓的简单,也就是不随便接纳。拥有的物品已经超过了凭一己之力就能管理的量,这种过剩所造成的不健康正侵袭着我们。我们必须对此有所察觉,在物品的入口做到“断”。 ◎我认为断舍离是以下面三点来体现生命的机制的。1.新陈代谢。断舍离的行动和状态,可以比喻为“断”是减肥,“舍”是排毒,“离”是代谢。2.找回感应力。不放弃分析、思考、感觉的权利,特别是找回生命本来所拥有的感应“舒服不舒服”的能力。3.全面信赖。信赖自己拥有的新陈代谢和找回感应力的能力,并坚信只要磨炼这些能力,就能自由发挥生命的 ◎当盘子里还有很多食物剩下时,你是不是觉得“可惜”,然后把它们硬塞进肚子里呢?事实上,你的身体已经满足了,可你却还是勉强继续吃,这就等于是把自己的胃当成了垃圾桶。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我,死的时候是癌症。我,活着的时候,也是癌症。人是天给予的,所以就要负起每个人的使命。走完人生。一起完成自己的使命吧。——关本一美 ◎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的地方,而是去关注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上。 ◎只要拥有,人就会不断要求。一旦没有,人就开始焦虑。说到底,过去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泛滥着数量惊人的物品,以及过剩的服务和信息。而深陷其中的我们,却从来没反思过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只是糊里糊涂地全盘接受了。 ◎“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生活中,我们总是背负了太多垃圾在前行。我不禁感叹:“原来人生中有那么多的东西是应该舍弃却因舍不得而被牵绊着的啊。”让自己回到清简的日子,给之前的生活做减法再做减法,将身边“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断舍离”带着我渐渐学会了放弃,学会了知足,学会了去爱值得被爱的人与物。 ◎断舍离”其实并不是悲伤的告别,而是一次与自己,以及与被留在你世界里的人与物的崭新相遇啊! ◎佛说,所有对身外之物甚至身内之物的执念,皆是因为看不清、看不开所造成的。世间事通常是有舍有得,而世人总会忘记这一点,只愿获得而鲜有人愿意舍弃。一个杯子,杯内毫无一物的时候,是它能装载最多东西的时候;较之成人,小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更像是白纸一般,简单干净无欲无念无牵无挂。 ◎占有绝非是拥有,放下才能拥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