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白的音乐笔记(六十二)——舒曼《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
这次听的是舒曼的《童年情景》和《克莱斯勒偶记》,由阿格里奇演奏。
《童年情景》是钢琴套曲,由德国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
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这首钢琴套曲是作者在法国所谱写,所以标题为《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下雨的街上络绎不绝的行人,充满好奇的观察者,兴奋又有些寂寞。
(2)奇怪的传说
默然无语。
(3)捉迷藏
古灵精怪,玩耍的感觉。
(4)孩子的请求
泪汪汪的大眼睛。
(5)心满意足
抑制不住的天真与开心。
(6)重要事件
站在客厅里,大声向所有人宣布,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和大家说。
(7)梦幻曲
一直以为是肖邦的,原来是舒曼最有名的梦幻曲,如漂浮在河上的小船,慢慢被回忆烧成了灰。放下一切念想吧,回到那个午后,那个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却如此平常的午后吧。
(8)在壁炉旁
炉火微热,外面估计挺冷的吧。
(9)木马游戏
摇摇晃晃。
(10)过分认真
夕阳般哀愁,如野猫野狗小碎步走过的路。
(11)惊吓
并没想象中那么戏剧化,充满了童趣的感觉。
(12)入眠
星空在头顶上旋转,这是我的夜空,还是我的梦。我快乐得,悲伤得,快要吐了,吐出一片夜,一滩梦。睡着了。
(13)诗人的话
宁静了,一句,一句,仿佛我第一次读现代诗时的心。回忆结束了,
必听的一套钢琴组曲,无以言表的动人心魄。
克莱斯勒偶记 Op.16
副标题“幻想曲”,作于1838年,当时舒曼只用了四天就完成,呈献给肖邦。标题含有“关于克莱斯勒的种种”之意。克莱斯勒(Johannes Kreisler)是音乐家霍夫曼做音乐评论时用的笔名(霍夫曼为舒曼好友),这个虚构的指挥家深受幻觉之苦,舒曼在这位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
1. 极感动地
宣泄后的倾诉,犹如一连串乱梦。
2. 充满情感地,但不很快
慢慢剥开的清晨,或是黄昏,分不清了。柔和的光直射过来,依旧刺眼。突然蹦哒起来,又沉入迷幻的温柔,再次陷入一种失望导致的谵妄。一次又一次的叹息后,把自己也叹到了光里。
3. 极急忙地转稍缓慢地
不知为谁奋战的满腔惆怅,慢慢变得无奈,继而悲愤,只属于自己的壮怀激烈,与天地共寿。
4. 非常缓慢地
从暗灰色变成浅浅的橙黄,从极度的沉郁里有所解脱。
5. 非常快活地
遗世独立逐渐到了癫狂,等到慢慢冷静下来,发现梦已淹到了脚踝。
6. 非常缓慢地
即将倒闭的舞厅里最后的舞者,依稀明灭的灯光,有人拿镰刀划破水波里的月亮。
7. 极快速地
的确很快速,像噩梦后的惊喊,即使叫出了声,也没有从噩梦里彻底醒来。终于醒来时,居然已快傍晚了。
8. 终曲
可有可无,慵懒,声嘶力竭,这些形容词加在名为“对称”的韵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