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之1
前些日子朋友推荐我读《世说新语》,于是买了电子版,实体书添了一本今人解读版轻松一些的《魏晋风华》,很喜欢!
原来这是一本志人小说,原来我等凡人所有向往的,崇拜的文人风骨在这里群星荟萃,熠熠生辉!
“陈太丘诣荀郞陵,分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哦,原来让我家小姑娘心心崇拜的古代男神之一荀彧 就是这晚上坐在爷爷膝上的文若啊!这最后一句变成白话解释后,好有粉丝追星的感觉:
“据说,当晚,在京城洛阳,值班的太史官倚着白玉栏杆观察天象,看到一大堆星星闪烁,于是在记录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看来,有德的遇人往东边聚集去啦!”这说的就是孙、荀两家的夜宴吧。”
提起粉丝,不禁想起来米子家深深在河南卫视中秋奇妙夜的“小思念”,客家人的思乡当时让我这个在岭南做客的外乡人感动得次次以泪洗面,今日却又把这分深情拉得宽了些,远了些..。尤其是歌曲刚开始时的古诗名句和纸船上的一个个地名,正阳,南阳,汝州,豫州....仿佛每句歌词,每个画面和场景都力透纸背,传达的不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后代华夏儿女对古人先贤的呼唤,对让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生生不息人文精髓的呼唤。
几年前初到广州很快就被客家菜俘获了,酿豆腐,土猪骨汤,浸桑叶,艾叶粑粑...虽然工作中相识更多的是潮汕朋友,但是他们的家庭家族观念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和客家人好像很像,在某个程度上都给人非常温暖,有根的感觉。今天开始读这本以后代视角注解魏晋名士的书,尤其这一段世家文化的文字,就特别自然地让我想到了客家人,想到这个以中原大地为起源抒发家国思念情怀的作品。
做为一名70后的普通人,到如今也是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世事变迁,见证了我们的一段历史。小时候听大人讲“打倒‘孔老二’,‘四人帮’”。见过大人每天稻子秋收了就要推着“鸡公车”去大队上缴粮食,听社会媒体讲过“脑体倒挂”,大人在家偶尔提过的“优化改革”什么的,在绿皮火车上听邻座人讲过孩子在89运动中的故事,歌曲从跟着大人们听“牡丹之歌”到后来自己喜欢的港台各等明星歌曲,直至工作后开始各种小众欧美音乐...还记得80年代初的下海浪潮,从人们能见到的日常用品到观念,几十年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用说小时候大人推的“鸡公车”到现在咱们中国人的太空站,这种科技的飞跃!这个世界真的一直在飞速前进!
“名士家族的家风家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士族赢得包括皇帝在内的全社会尊敬的重要原因。唐朝初年,崔,卢,郑,李为什么在没有高官的情况下可以全国全国四大高门?就是因为绵延不断的家风和学识使他们在寒舍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颖川陈、荀和琅邪王,闻喜裴是东汉末年到西晋的四大世家,也让人联想到了钱学森,蒋英,钱仲书,杨绛,还有建筑大师贝聿铭等等这些值得尊敬的名字。一个小家,好的家风滋养子孙后代,一个国家,好的国风滋养民族魂魄。
© 本文版权归 sabrinaamy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