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收起你的善良
要善良,更要有锋芒。
这世上最浅薄的关系就是,一件小事没顺心就忘记你所有的好。
你照顾不了所有人的感受,只会让自己不好受。
生而为人,请你善良,把善良留给懂得感恩的人。
也只有尊重善良的人,才能被世界善良以待。
导读:世界不是善意的,收起你的天真和善良,你怎么看?

人性的善与恶,本就是世界原来的样子。
对于“世界是恶还是善”的问题,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都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心善者认为世界是善意的,心恶者认为世界充满恶意。
既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照我们个人的心志为转移,那么与其对世界充满敌意和愤恨,何不如怀着一颗充满爱意的爱意来面对这个世界呢?

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更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
善良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美德,教育我们对人要和睦,处事要豁达。
现代人普遍存在一种心理障碍,在学术上称为“讨好型人格”, 这一类人的处世原则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习惯性地无条件地满足他人的要求。
由于害怕在一段关系里引起矛盾和摩擦,因此遇事总是思前想后,优先考虑别人的想法。
生活的意义,从来就不是妥协和忍让。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为微妙,一味的单向迎合和妥协无法支撑起一段长久的感情,长时间交往的舒适、真诚以及彼此了解之后而产生的默契才是维系感情的稳固桥梁。

在一段正确且良性的关系里,无论我们如何丑态百出,在对方看来都会甘之如饴,否则无论怎样唯唯诺诺,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懦弱的“老好人”而已。
上帝赋予我们善良的能力,同时也撒下了贪婪的种子,在很多情境下,一个越是善良的人就越可能成为被欺压的对象。
老话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面对无理的或者涉及原则性的要求,懂得适当拒绝才是最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简单明了的拒绝,我们获得了不纠结的洒脱,更不需要为对方触碰底线的行为买单。
因此无论是面对感情、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怀着最真诚的“自私”,坦然而快乐地轻装前行。

你的善良里要有锋芒,才能在坚硬的世界温柔前行
要知道,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配的上你的善良。
善良是一种美德,生而为人应该善良。
但凡事都需要有“适可而止”的限度,善良也同样要有原则和底线,否则一味的善良和退让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激,而是对方的得寸进尺。
就像爱默生所说的:“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否则一切就等于零。”
如果用“光芒”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充满善意,那么“锋芒”则是保护这些善意的坚硬盔甲。
只有当内心有光时,我们才能看见光芒,但倘若没有锋芒,再亮的光芒也终将会变得黯淡。

热播剧《延禧攻略》中的主人公魏璎珞就是一个内心善良但却带有锋芒的人,面对单纯弱小的吉祥,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照顾;
面对有恩于自己的皇后,她用一生的挚诚作为回报……
但是面对邪恶的势力,魏璎珞从不逃避退缩,以身涉险进入后宫只为查明姐姐死去的真相,哪怕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
善良和周到是我们的教养,但不应该是别人用来无限制索取的武器,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做一个毫无保留的“滥好人”,只会让对方将所有善意都当作是理所当然,继而提出愈发过分的要求。
善恶之间存乎一心,人走正道多行善
善和恶是我们通过教育和生活实践得出的用于衡量人、事、物的标的,而善恶、美丑这一系列标的其实就是我们衡量外在事物的相对标准。
郭德纲先生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不知旧物,不可言新。”意指我们通过衡量旧物的长短大小来制定标准,再通过这个标准来判别新物的优良中差。
这个道理对于个人判断世界善恶也同样适用,我们依照内心的善恶标准来认识世界,努力让更多阳光照进我们的生活。
作家三毛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体现在“根植于内心的涵养、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和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对此深表赞同,同时也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涵养,那就是在看清了来自现实世界的恶意之后,仍然能够热爱生活,坚持做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

我们无法衡量人性的恶意,但是有一件事却是每个单独的个体都能做到的——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做自己行为和言语的榜样。
相对于客观世界强大的运行力量,人类社会不过是微乎其微的渺小存在,是非善恶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因果报应也仍未得到明确的科学验证,于是我们始终在矛盾中前进,在坚定中迷茫。
但其实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选择善良?
是为了获得所谓的“好报”吗?
我想答案应当是否定的,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但我们依旧保有权利做一个善良的人。
余生做一个心底有光、身上有刺的人,才是成年世界里最温柔的法则。
文/老夏分析师
有时候,虽然素未谋面。却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