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撒野》书评
《撒野》是一部服用了之后反应比较神奇的小说。从第一遍的随意看看,到第四次的越品越有味道。
当年选择开启它的世界,是因为看到了其他读者的两个评论:
一个是:我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两个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着。
一个是:谢谢你们,让我在高中时候知道了要努力,也幸好我努力了。
——这样的评论使我认为,这是一部十分有真实感,又能鼓励很多人的作品。而这也是我挑选作品的重要倾向。事实证明,群众的确有着雪亮的眼睛。
那么它为何如此真实?
要我说,是来源于巫哲对所有人的语言,以及蒋丞与顾飞的情感路线的塑造。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会体会到那个年纪的少年们,中二而自成一派的语言特点。在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生知识储备巅峰时期里,在社会还没用它的大磨盘磨光带着棱角的敏锐时,青春的少年们有着疯狂的想象力,能把任何朴实乏味到枯燥的事物用笑到骨子里的话语说出来。那是一种幽默中带着对世界的叛逆和挑战,是独属于青春的嚣张与轻狂,是对压力的另类释放——总之,是很多成年人曾经拥有过但最后都缺失了的东西。
无论是配角们的还是主角之间的互动,无论是抱怨愤怒,还是调侃疑惑,哪怕是闲聊几句,或者翻涌的心理活动,那些精彩的对话总会让我们回想起曾经的少年时代,想起那时的自己,那时的同学们,那时的拥挤的教室,和懒散着做广播体操的操场,常常安静按时喧闹的学校大门,校门口的小吃,打过架的隔壁班级,吵过架的同桌,高兴或失意的卷子,偶尔的集体荣誉感……以及,那时我们也会说过的同样风格的话。
在这里我不想拾起小说中的话语,因为太多太多都是这样会心一笑的语言,举之无穷,也因为,它们应该呆在小说里被人们看见。
而这样的语言,是所有成功的青春作品都应当也都具备了的素质。
细腻的感情线是它另一个的优点。从吸引到在一起,从别离到分开,从人生过客到坚定的一辈子,每一层情感转换都有起承转合,水到渠成,必然如此。
刚被扔到这灰扑扑颓败破城小钢厂里,蒋丞暴躁压抑;偏偏在长腿顾飞面前无数次丢脸又被他多次帮忙,他尴尬到了尴尬不动的地步;可这一次一次的尴尬,却都是幸好得到了顾飞的帮助;渐渐的,这破地方里有个隐藏着实力偶尔才不经意露出一角的顾飞可以勉强算上是个他的朋友,还——那么好看,嗯,确定了,虽然学渣,可是很多方面很优秀,他被吸引了。
刚遇到蒋丞时,顾飞是个风轻云淡的旁观者,他一眼就看出了蒋丞不属于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他不一样的气质很快就吸引了他,那又怎样?只能看着而已,他没有心力更不敢妄想。这里的一切都将是蒋丞生命的过客,而已。哪怕他们有过亲密的接触,哪怕他真心实意地为蒋丞挡开不属于他的障碍。他只习惯付出。
直到,那个天真勇敢的少年在从未那么担忧过一个人之后,鼓起勇气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交个男朋友?
他想了整整一个晚上,此日清晨问他:你是想和我谈恋爱,还是和我谈个恋爱?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想不明白。蒋丞只知道,遇见了问题,处理就是了,路到了眼前,走就是了。不需要提前想那么多。
凡事都要提前想好怎么办的顾飞,还是在楼下说:一起吃早饭去吧,男朋友。
那一瞬间的欣喜和欢乐,映在了还是那么帅的镜中人脸上。
尽管差异巨大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两个思维方式根本不同的人,可是这阻挡不了如此相吸相惜的两个人甜甜的在一起。
没有顾飞在,他要怎么独自一人面对钢厂的一切?有了他,这破败的地方也有了光。
蒋丞是意外掉到这里的金子,他终归要去别处发光,自己能做的,就是让他的这段日子,回忆起来,也是一段美好。
直到隐隐约约的时不时冒出来的不对劲,不理解,在那场联欢会的钢琴和吉他声中终于彻底浮现。
那时注定了一个人想要拽着,一个人只想闭上眼睛。那被迫叫醒的滋味儿在大声吼叫的发泄和哭泣中,让人心疼。也让人替他辛苦。
——你多缠着我一会儿,别我后悔了,一回头,你却不在了。
——别为我牺牲,别为我付出,别可怜我。
临近高考和毕业的倒计时,氛围感如此浓郁,我想很多读者,不管是快要经历还是已然经历,都还是会紧张到手心出汗。蒋丞在这时入定一般的专注和拼命,顾飞细腻的付出和呵护,感情都融在一点一滴生活的小小细节中;高考之后立刻而至的高烧,让我们知道顾飞其实只是个会照顾他人却从来不知道顾及自己的人。他还是只习惯付出。
而两个人必然异地离别的难以忍受,勾勒得分毫不差。在火车的进站口:
——你他妈别催我。
——我他妈要崩溃了。
广播剧对这两句的处理精彩至极。
那个天真勇敢的蒋丞,依然用他所可以想到的办法继续拼命,只是这一次他偷偷的,不想让顾飞心疼。
在顾飞终于发现,又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时,他说:
——算了吧。
算了吧。根本的问题没解决,怎么样撕扯都是痛苦。爱还浓郁,但是爱不应该成为任何一方的负担,不管是奋力拉着向前的人,还是甘愿沉入淤泥的人。
终于分手了。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潜意识里松了一口气——他们之间的问题终于彻底暴露了,暴露了,就敢去治愈了。
对他们分开之后蒋丞承受的剧烈刺激和顾飞的疲惫消沉的描写,一个如火一样烧得生疼,在光明里煎熬,一个像死了的灰烬,在破败里放弃。
其实分开之后两个人各自的反应,字数上未必多大篇幅,词汇上也没什么新鲜词儿,然而就是能实实在在地把疼痛凿进了读者的心脏里——这也是撒野通篇都具备的特质:看似粗糙白描的手法,烟火气十足,却还有着饱满的灵气和野劲儿,就像青春,不涂抹脂粉,最本真的样子已经最具吸引力。而这也是它真实到让很多读者甚至亲自去寻找那个地方的原因。
——看着我,别看别人。
希望能像对方那么勇敢的顾飞终于选择睁开了眼睛,但是哪怕复合了,小说也专门特地提到,重新在一起的两个人,刚开始并不能和曾经一模一样的,以后也不会一模一样,他们是另一种在一起,不同了,却还是一样。
因为发生过的总有痕迹,现实生活中,没有谁在全心全力爱着的时候被腰斩,之后却能再如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重新愈合。所以这一小段点睛的内容,和小说中很多其他短小却如关节般重要的内容一样。如果缺失了,作品就成了喜欢-分开-复合的简单粗暴的常规组合,看的时候也许爽文般尽兴,但绝对做不出那种意犹未尽空落落的真实感来。而在此也想额外提出,priest在《残次品》中,对男主二人分开十六年之后再相聚的描写,也有着异曲同工的精妙。
小时候,我们会相信童话的结尾,总会说“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长大了,我们越来越发现,王子和公主,可能在七年之痒的时候离婚,可能在孩子八岁的时候鸡飞狗跳。
但是,在如此真实的撒野的世界里,我们却坚定地认为,顾飞和蒋丞,他们会一辈子在一起,老夫老夫的吃着八百块的粉还要加两百块的牛肉,会一盘一盘怎么也吃不腻大五花,会死死盯紧追在顾淼身后情窦初开的小男孩儿们,会偶尔回一趟出租房,会慢慢扎根在那个繁华都市,再回想钢厂时,天空的灰色已经散开,他们满眼都是阳光,照耀在彼此心上。
普通而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