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查看话题 >《二程集》笔记(18):艮卦之义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语录条19云:
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经只言一止观)
按,止观,即定慧,止,是心清晰专注,寂然不动;观,是智慧,就像道学所说的道、理(专注于道理?)。这句话,我很怀疑是明道之语。明道不仅反佛,而且对艮卦十分重视,对“知止”的重要意义也屡次提及。
如,本卷语录条46云:
艮卦只明使万物各有止,止分便定。(*「艮其背,不获其身,不见其人」)
本卷语录条102云:
息,止也,生也。止则便生,不止则不生。(*《艮》,始终万物。)
卷第十一,语录条181云:
「艮其止,止其所也。」各止其所,父子止于恩,君臣止于义之谓。「艮其背」,止于所不见也。
本卷语录条187云:
息训为生者,蓋息则生矣。一事息,则一事生,中无间断。硕果不食,则便为复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卷第十三语录条4云:
「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举之,四凶有罪而诛之,各止其所也。释氏只曰止,安知止乎?
按,以上这几条都与艮卦、止有关,基本都是明道的语录,连带着批评佛教的不是处。而“艮卦”之意,伊川《易传》言之详矣,大意如下:
艮者,止也。不曰止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然则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者,制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见《周易程氏传》卷第四“艮”章)
可知,艮卦,讲得就是“止”的道理。且它不是强制中止,而是“安止”,止于所当止。其要在于:一,不为欲望牵引;二,忘我,不要太看重自己;三,不陷于外物、惦记外物。这便是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因此而可以安止,得止之道。
也就是说,所谓“止”,乃不受内外影响的“安止”。既非用外力强行停止,也不是内心放任欲望,不止其所。(*关于“艮卦”之意,钱锺书《管锥编》也有详细笔记,待参考,见后文)
“艮卦”与“止”的意思基本确定,然后就是看二程如何发挥此道理。
所谓“万物各有所止,止分则定”,是说:世间所有事物都有各自安于所止的道理,而一旦了解此事物“安止”的所在(明白自己的归宿所在),则万物自然各归秩序,一切和谐了。父子君臣,八元四凶,都有各自不同的“安止”(类似于结局)的理由。
而所谓“艮其背,止于所不见”者,不见,就是转身、背后,避开而不会陷溺其中的事物。它“止”的合理性是,你主动将自己保护了起来。
所谓“息,止也,生也”,根据原文后小注“《艮》,始终万物”,显然与艮卦相关。为什么“止”是“生”,“息则生矣”?意思在于,天之道生生不已而中间毫无间断,“息”者是一物,“生”则是一新生之物。
“《艮》,始终万物”,是说“艮卦”所具备的内涵,可以贯穿于万物,是“普世”的道理。不懂得“止”的道理,也就算不上终于一物?而前物已息,后物必生,这又始于万物。万物都归于各自的“止”,正是万物各成性情。
至于“止观”能专心,能不动,奔着道理而去,但这种“止”,是“安止”吗?强行“止”之,违背自然?
钱锺书《管锥编》“周易正义”第十四则即艮卦之笔记,其中有云:
“隔物欲”而取于“背”有二义焉。一者不见可欲:有可欲之物陈吾前,恐其乱衷曲也,不面对作平视而转身背向之,改其所向是也。然虽言不见,而实知其可欲,动心忍性,适滋“抑割”、“强止”之患。二者见不可欲:物之可欲,每由其面,其背初不尔,倘睹背之无可欲乃至可憎可怖,则庶几勿为面所迷惑。
按,钱锺书之解“艮其背”,显然与二程不同。
二程以“艮”为安止、“艮其背”为“不见可欲”,但其所谓“不见可欲”并非如钱锺书所说“抑割、强止”,而主要是涵养自修,识道体道,不为外物、内欲影响。
钱锺书则将“艮其背”解读出两层意思,一则“不见可欲”,是自己有欲望而强行抑制转向,“背对着”诱惑,自己骗自己;二则“见不可欲”,即看到不为人知的一面,透过表象看到真相,而真相的丑陋、恐怖令自己望而却步,自己吓自己,如佛祖开示难陀,让他看到自己极为美丽的妻子孙陀罗其实与丑妇为没什么区别的真相。
而“艮者,止也”的原因,一是自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地终止;一是自己因真相而少上当,“畏惧”地终止。
总之,“艮”的意思都不再是修身的“安止”,而成了功利的“力止”。此说可备一解,以见两种学者主张的不同。
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二,明道先生文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P461)中有云:
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
可知,艮卦之义,明道先生屡为阐述。此又与艮卦相关语录可能多出自明道的旁证。
补充说明:
这篇笔记是上半年读《二程集》时整理的,现在看看,有些地方还是不知所云,说明对于二程理解的“艮卦”义理到底是什么,我还没弄清楚。下半年读《近思录集朱》,其中也有关于“艮卦”的解读,读完自感理解又深了一层,因此,我准备将此篇的理解和读“近思录”的理解汇合,单独整理一篇对于“艮卦”义理的笔记。目前这篇,只是作为留存,作参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