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沟通中,比“会说”更重要的是“会听”
一个小国给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的,把皇帝乐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怏怏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大臣说他有办法。于是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一根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大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因为第三个金人将稻草“吞“了,而没有“吐“出去。意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人的人生更有意义与价值。

在这样一个主张自我,突显个性的时代,大家都急于向外界表达、倾诉,希望别人多了解自己,从而获得认可。于是,学演讲、学沟通,希望以此提升自己的沟通技能,可是我们却忘了组成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倾听。
由心理学家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一起合著的《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我们花在倾听上的时间远远多于说话的时间,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在实际沟通中,“倾听”跟“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只有会听,才能会说。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沟通时听不懂对方要表达的观点。
01 倾听≠听见
跟一个正在玩游戏的人说话,他回应你的时候,头都不会抬一下。这叫“听见”。
声音入耳,他接收到了你发出的声音,但是没有听懂你要他做什么,也没给你恰当的回应。
那么,什么才是“倾听”?
倾听包含了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五个要素。
跟“听见”的单方面接收信息不一样,“倾听”指的是我们对听到的信息,给予认真的关注和回应。比如,几个人在一起闲聊,对于你喜欢的人所说的话,你肯定会支起耳朵仔细听,不仅听得认真,还会对他说的话提出不同意见或表示赞同。
倾听的五要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回应对方,还可以增进交流,促进双方的关系。因为你倾听的态度与对所说内容的理解,都在向对方传递着你对他的尊重。这样的倾听方式也称之为“有效倾听”。

卡耐基曾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期节目上访问了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说:“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飞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所有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现场的观众被孩子的话逗乐了。
当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我是在上班的路上听到的,听到孩子说“我还要回来!还要回来!”心底涌动着深深的感动,为孩子无邪的童心,也为主持人的睿智,佩服他在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还能关注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把最后的话说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他用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体现了他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他能看到孩子着急的神情以及孩子的眼泪中隐含的“我还有话要说”。他的回应让无措的孩子有了释放内心想法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纯真。
所以,沟通不仅仅是你说、我听,而是要听懂对方所说,然后做出恰当的回应,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
可是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多人无法做到有效倾听。

02 为什么我们总是“听不见”?
在一项调查中,婚姻咨询专家指出“倾听时无法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他们服务的夫妻在沟通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世界各地开心理工作坊,游刃有余地为不同人疏导心理,可他却害怕回家面对妻子。每次他结束工作回到家,兴致勃勃地跟妻子分享些有趣经历时,妻子毫无兴趣,反而打断他:“你记得买牛奶回来了吗?”
这话让克里斯多福·孟的好心情跌进谷底,想到答应妻子的事情没做,只能回答:“啊!我忘记了....”
这样的回答妻子很不开心,对他说:“为什么我就叮嘱你做这么一件事情,你都不做呢?”
克里斯多福·孟认为妻子不该为小事埋怨自己,就争论道:“你不是叮嘱我1件事,而是很多事.....”
你来我往,争吵升级。
导致他们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彼此都只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而无法倾听、理解对方的需求。这便是无效倾听。
争吵中妻子听不出丈夫想跟她分享的喜悦心情与表达欲望,丈夫则不理解妻子照料家庭的艰辛,反而觉得妻子小题大作……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婚姻中,当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解,感情便会在长期的抱怨中走向瓦解。

同是争吵,《奇葩说》有一期,陈铭提到他和妻子之间的一件事,赢得了全场掌声。
有一天妻子下班回家,看到陈铭的鞋子没摆整齐,便怒气冲冲地指责陈铭。
陈铭一听妻子的语气,马上猜到妻子心情不好。
他没有辩解,而是快速走到妻子身边,一脚把鞋子踢开说:“老婆,告诉我今天谁惹你生气了!我明天就找他去,让他给你道歉!”
妻子听他这么一说,怒气早就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妻子听到陈铭的一句话就怒气消散了?
首先,陈铭听出了妻子情绪中的不满,从而理解了导致妻子不高兴的原因是鞋子,然后立即付出行动,一脚踢开鞋子,并用幽默的方式开解妻子的不良情绪。
其实化解矛盾的不过是倾听与理解。
如果陈铭一开口就为自己辩解,或是指责妻子态度不好,恐怕就不会是皆大欢喜的收场了。陈铭的做法即是“有效地倾听”。

想做到有效倾听,在平常的沟通中就要注意避开那些会影响我们有效沟通的因素,《沟通的艺术》一书中为我们总结了4个主要原因:
超负荷的信息: 当家人、朋友、工作各方面的信息轰炸而来时就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导致无效倾听。
先入为主: 我们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它比别人发出的信息更重要,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倾听他人的谈话。
飞快的思想 : 我们的思考的速度比说的速度要快,脑子里繁杂的思绪过多,导致无法专心理解他人所说内容。
费力:倾听是一件费心力的工作,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劳心费神地倾听。
看了这些导致无效倾听的坑点,是不是感觉要学会有效倾听好像很难?
其实不然,当我们了解了导致无效倾听的原因,又掌握了有效倾听的方法,顺利地进行有效倾听只需在平常的沟通中刻意练习就能看到成效。

03、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倾听?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认知,一心一意体会他人。越是善于倾听的人,往往能听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话外之音,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于是淳于髡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淳于髡不好直接跟齐威王要银子要马车,于是巧用“言外之意”,让齐威王明白银子太少,干不了事儿。而齐威王是个很好的倾听者,适时地领会他的弦外之音,拨银子拨马车速速搬来救兵,解了燃眉之急。

那么,怎么做,才能捕捉到说者的“弦外之音”呢?
《沟通与艺术》中给我们总结出了4个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倾听”的技巧:
1、少说话
只有少说,才能避免在交流时加入太多我们的主观看法,才能专注地倾听。
2、摆脱注意力分散
在谈话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免干扰,开着的电视,电脑上的工作,还有内心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或外在或内在的干扰都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倾听的专注程度。
3、不要过早评判
在别人的表达还没结束之前就想一吐为快,很容易做出不合理的评价。
4、寻找重点
有的人说话漫无目的,那么我们就要从他所说的内容中提炼重点。为了保证我们没有误解对方的表达,可以在对方结束说话后,用提问的方式向对方求证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意思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找到交流的入口,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听懂说者意,理解说者心。与能言善辩相比,倾听是更有力量的无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