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随评(十二)明英宗朱祁镇的涅槃重生
“夺门之变”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石亨、曹吉祥等人在政治投机,想依靠拥立英宗复辟之功占据政治高地,打击于谦等政治对手。英宗朱祁镇在南宫,对于情况根本不了解,那时他只是石亨等人的棋子而已,在复辟之后,他应有着自己的反思:
其一,景泰皇帝虽然幽禁了他却并没有杀死他,景泰皇帝在非常之时登基也是权宜之计,合乎情理,并且是得到其亲母孙太后的同意。其二,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篡夺他杀死于谦等忠臣,提拔他们自己人,的确不合乎清明政治。
英宗在自己的反思中做了明智的决定,绕过重重阻扰,任用清流李贤为阁臣,通过某种程度上对于谦等人政治平反,对石亨曹吉祥实施政治打击,最终实现了拨乱反正。
通过下面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夺门之变中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所谓“夺门”之功在英宗心目中已大大弱化:
及(石)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
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
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景泰皇帝在夺门之变后没多久就死了,朱祁钰在儿子死后并没有续旁支宗室来当太子的打算,也没有要杀死在南宫朱祁镇的撒段,景泰皇帝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对于他而言,帝国的继承是个“无解”。当英宗被石亨、曹吉祥的“夺门之变”裹挟着复辟后,景泰皇帝反而感觉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才“连声叫好”。实际上,夺门之变如果没有发生,景泰皇帝估计也活不太久了,死时很可能宣召让英宗复位,这在当时好像是一种“公论”,“夺门之变”只不过是政治野心家推动加快了这一过程的结果。

明英宗不是昏庸的皇帝,在土木之变前,他还算是锐意进取,这可以从他学父祖辈御驾亲征北伐中看出。土木之变是他人生的最大挫折。土木之变后,他的个性发生了变化,开始稳当了,开始任用李贤等人励精图治中看出。
土木之变让他长大,夺门之变让他成熟。
上召阁臣李贤于文华殿,语曰:曹吉祥非无功,一旦犯法,诛殛无遗。且朕在南城时,若辈如何,一旦得志,却又忘之。朕今复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是以每日视朝,朝母后毕即亲政务,览章奏。至于饮食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俱从便。”贤曰:“如此节俭,益见盛德。如朝廷节俭,天下百姓,自然富庶可期。”上曰:“愿卿勉辅朕躬,君臣一德。”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虽然有一段时间被石亨、曹吉祥等人误导,处死了于谦等人。但他很快反省过来,做事开始很成熟稳重,任用贤臣李贤,认可黎氏的交趾政权,使得天下基本稳定。他个人还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复辟,说“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保持着一颗谦逊之心。在这种谦逊的心态下,他与李贤的对话,充满着励精图治的思想,读起来多少有点《贞观政要》的感觉^_^,明王朝繁荣富强,似乎指日可待。只不过,作为一生坎坷的皇帝,明英宗38岁英年早逝,后续的事业要其子来实现了。
历史对于明英宗的记录,无非是两点,其一是土木之变时候的年轻气盛,其二是其在死前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这两点的确是非常明显印记。土木之变的发生不必然,之前文章也说过,他也从土木之变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复辟之后加以改正。废除妃嫔殉葬制度也算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进步,明英宗也算得上一个仁君。但更重要的是明英宗在挫折之后个性巨大改变,也是可圈可点,历来被人所忽视。
也许,有时我们应该抛开肤浅的嘲笑,看一个人如何在跌倒后爬起来,看一个人如何从涅槃中重生。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