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女生能活着走出男朋友的手机”


去年秋天我生日那晚,我们在餐厅面对面吃饭。蜡烛点上以后,我闭眼半分钟许愿再睁眼,他低头在看手机,我问他怎么了,他摁灭手机跟我说没事,导师在群里发消息他看了一眼。然后微笑着让我吹蜡烛。后来翻他的聊天记录,那一晚的那个时刻,我闭上眼睛的那 30 秒,恰好那个女生发消息给他:“图书馆突然断电了,我好怕。”
网上冲浪久了,总能读到许多令人感伤的情感故事。
上面的文字,是网友在某乎问题#你在你男/女朋友的手机里发现过什么秘密?#下的回答,一经发布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一举成为与“他的手机里有爱人有秘密有感情”、“睡了一个午觉起来发现男朋友要结婚新娘不是我”等名帖并列的“互联网10大emo故事”“网络10大be美学”。
某明星的手机聊天记录翻车事件后,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一个女生能活着走出男朋友的手机,如果能,那就证明他有另一部手机。”手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其中埋藏的秘密随时都能“引爆”亲密关系。
--到底要不要看男/女朋友的手机?
--很想看ta的手机,但万一ta生气怎么办?
--不是不想看,万一看到伤心的东西怎么办?
--看了才有安全感。
--不喜欢疑神疑鬼的自己,所以逼自己不去看。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烦恼,或者正在发出这样的疑问,或许今天这篇文章能缓解你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安与焦虑。

01是真“有鬼”还是“想太多”?
或许没有网络热帖故事那么戏剧性,但时间君身边真有朋友单纯因为翻看对方手机而分手的例子。 这是个男生,刚和女友闹了矛盾,两人处在冷战状态。
为了平复心情,冷静一下,这位朋友选择在寝室里打两天游戏度过周末。 周末过后,两人试图重修旧好,女友就提出想看看他的手机,看看他周末这两天都在干什么。
然而,在女方的坚持下,男生还是让对方看了自己的手机。从女友看完手机后,这位朋友对这段感情就开始失望。
“我觉得女友不信任我,我很难受。”
后来两人就这一问题争执不下,最后走向分手的结局。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里埋藏了我们太多的秘密,这成为情侣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针对“情侣之间该不该看对方手机”话题,曾面向全国918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3名大学生表示不应该看,占比56%,有405名大学生表示应该看,占比44%。

《奇葩说》某一期就曾针对“情侣之间应不应该看手机”这一问题展开过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看伴侣的手机是出于关心和爱,大部分人都产生过看伴侣手机的想法,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而且如果情侣之间连手机都不能看,那两人的关系在未来很可能会越来越冷漠。

反方则认为,个人需要隐私,需要空间,表达关心也不只有看手机这一种方式,自己的手机记录连父母都看不了,伴侣自然也没有这个权利看。看伴侣手机的结果通常都对双方关系无益甚至有损害。

针对这一辩题,主持人的总结是:亲密关系的基础是爱,因为我爱你,我就有了权利。看手机这件事情,本身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感谢豆友@温馨温馨啊的整理)

02坦诚与隐私,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真正要解决看不看手机这个问题,绝不仅是单纯的赞同和反对那么简单。这关乎情侣双方对【隐私】与【秘密】的界定。
尽管坦诚不一定是爱一个人的表现,但是有的人仍然需要伴侣坦诚来证明对自己的爱,与此同时,ta们往往很难接受伴侣以隐私为由拒绝坦诚。
比如,在看手机这事上,很多人会问,如果没什么,为什么不能看?Ta们相信,如果伴侣极力阻止自己看ta手机,反应异常,那么ta不是在维护所谓的隐私,而是有什么向ta们隐瞒的秘密。
有人怕自己的秘密被戳穿,而拿隐私作为借口,见多了这种行为,人们难免把隐私和秘密等同起来。需要明确的是,隐私不等于秘密。
研究隐私的心理学家Darhl M. Pedersen把隐私定义为由个人自主决定与谁联系、联系多少,以及联系的类型的一种边界控制过程(boundary control process)。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仍然需要不同程度的隐私来培养和保持自我意识。我们希望在某些方面保持分离,但同时在其他方面融为一体。隐私也不代表孤立、隔离或拒绝。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需要隐私空间,但仍然想和伴侣保持亲密,这两种需要是不冲突的。
侵犯隐私也可能会扼杀亲密关系中必不可少的自发性和真实性(spontaneity and authenticity)。
研究显示,强行突破隐私,会遏制伴侣向你开放边界的自发性,这样的情况越多,对方会有越大的概率不再愿意和你敞开心扉——只有当一个人的隐私空间被允许安全地存在时,ta才有可能主动愿意与他人共享。
另外,如果ta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ta可能“符合”你的期望,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实的ta。
例如,ta可能会提高“反侦察能力”, 在你看到手机之前就已经清理得天衣无缝,刻意删除一些不能让你看到的聊天记录,你自然看不到ta真实的一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让隐私变成了秘密。当你的伴侣在有意识地保守秘密时,你和ta之间,才真正失去了真实的连接。

那么,在恋爱中,我们如何兼顾坦诚和隐私呢?
答案是:我们要根据关系的亲密度来看待坦诚和隐私。
如果关系不太亲密,我们可以先让渡自己的边界,尝试重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后,再谈隐私。
关系亲密度的下降可能与缺乏信任有关(Arikewuyo, Eluwole & Özad, 2020),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在坚持自己的隐私,不给对方看手机,会让你更无法获得伴侣的信任,也达不到你想要的情感亲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选择并不是要拥有完全或部分的隐私,而是我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隐私,以换取伴侣的信任和情感上的亲密。
比如,原来你不肯给ta看自己的手机,此时你主动让对方检查自己的社交账号,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了隐私,而是暂时选择放下部分的隐私,让对方考核关系中的信任。
在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之后,你可以真诚具体地表达对隐私的需要。

如果你想让关系更亲密,或许可以这么做:更多地尊重彼此的隐私,关注真诚的态度而非坦诚的程度。
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两个人成为一体,而始终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持这种个性需要一定程度的隐私。
当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伴侣的真诚态度,而不是以自己对坦诚的期望去要求对方,伴侣也会感受到你的体贴和共情。 而尊重隐私,相当于在告诉对方,你看到了对方的真诚,相信ta对自己没有隐瞒,所以你们都可以有私人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希望对方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也珍视这段关系。
由此可见,真正重要的,是坦诚或隐私背后,那些为对方和双方共同利益所做出的考虑,以及能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的考量。

03想看不敢看,想说不敢说,我们该如何停止自我内耗?
不同情侣有不同的互动模式,到底看着不看手机这个问题之所以引发大家激烈的讨论,或许是源自于那些想看而不知道如何开口,怀疑对方又觉得自己“想太多”的两难心理。
在另一项由新华网发布的面对更广泛年龄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八成受访者表示给另一半看手机会犹豫,有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会不定期翻看另一半的手机。选择给对方看手机的比例大约为30%,而想看对方手机的却高达70%,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给对方看手机,但又忍不住想去看对方的手机。
就像影片《完美陌生人》所设想的那样,平时各自都说不看伴侣的手机,但真正把手机展示到面前时,又总是忍不住想去了解ta手机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于是,我们又可以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为何我们会感到不安心?
豆瓣时间专栏主讲人、壹心理王牌咨询师朱志慧老师曾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A女士曾经因为丈夫出轨离婚了,现在她开始和新的男友B先生交往。
有一天,当A女士和B先生正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B先生的手机响了,B先生把手机拿起来看了一眼,但没有接,继续和A女士谈论刚才的话题。
然而A女士却开始不安,心慌意乱,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到当下的谈话中,她控制不住地想:为什么他不接电话,是谁给他打的电话,有什么事不能当着我的面说吗?还是他有什么瞒着我?
这一连串的想法让A女士无法关注到她和B先生的约会,这顿饭的后半段,两人都吃得索然无味。

大家看到A女士的这个反应作何感想?是觉得A女士想太多?还是和她有同样的担心?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A女士那样,在看到伴侣收到来电没有接时会如此心烦意乱。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B先生这样做挺好的,说明他很重视我们和他的谈话;另一些人,如果和B先生关系好,可能还会问一句,“哎,谁来的电话啊,你要不要先回一下?” B先生收到电话却没接的行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只是个很普通的事,并不会引起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反应。但是,在A女士这里,却引起了不适反应。
这个刺激不到别人的点,刺激到了A女士,可以说,从这对伴侣行为的反应上看,A女士是高敏感的,这个点是A女士的过敏原。
尤其在与伴侣的互动关系中,总会出现令自己不愉快的、具有破坏性的、消极或有害的想法、或情感、身体的反应和行为,就像对方的手机里的“秘密”,以及ta看似遮掩的行为。
如果想加以改变,我们最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到底对什么敏感,查找出诱发我们心理上高敏感的过敏原。
对于A女士来说,如果她能够觉察出自己的过敏原,就可以对这个过敏原做一些工作,以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她可以这么分析:为什么B先生这个行为,会让自己这么不舒服?
也许她会想起,就在她的上一段婚姻中,在她前夫出轨之前,有电话进来的时候,她前夫都会当着她接起来,大方交谈;但在出轨之后,他就会出现这种电话响了拿起来看一下,不接又放下的行为。
那么对于A女士来说,这个不当着她的面接电话的行为,就意味着欺骗或隐瞒,所以,这样的行为成为了她的过敏原。
当 A女士通过溯源,明白了自己这一心理过敏反应从何而来时,她同时也理解了自己的不安,因而会考虑:B先生和她前夫同样行为背后是不是有同样的含义?我该用什么办法处理自己的不安情绪?
比如,通过回忆自己和B先生结识以来B先生的一贯表现,来确定B先生是不是和她前夫一样,从而决定关系的走向;或者她可以根据自己和B先生交往的程度,决定是不是应该对他讲出自己的不安,顺便讨论一下这方面的事;她也可以就此考虑,如果B先生目前值得信任,是否日后会一直值得信任?或者,即使有一天,B先生改变了,她是否能应对由此带来的生活变化?
确定自己的心理过敏原就是一次自我疗愈的过程,它让我们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任关系冷场,而是赋予我们能量,主动地探寻走出情绪困境的方法。
同样地,到底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首要做的是明确我们此刻的情绪:不安、焦虑、愤怒……以及引起这一情绪的行为和原因。

或许明确了自己的内心所求,在处理与伴侣之间的矛盾时,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你或许感兴趣的专栏--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会:容易纠结、小心翼翼、怕被拒绝、内心戏丰富……

其实,人际关系问题不仅和敏感有关,也和我们如何应对敏感有关。在豆瓣时间专栏《拥抱真实而温暖的自己——13堂人际关系敏感课》,主讲人、壹心理王牌咨询师朱志慧老师将:
- 4大板块,由内而外教你有效提升钝感力,建立新的人际反应方式,破除负面信念;

- 集合10年咨询经验,提供最多元的实用技巧,在生活小事中轻松实践;

- 深入浅出,从理论出发,让你更深刻理解自己,为自己带来真实改变。

参考资料 《KY研究:亲密关系中,该有多少隐私?》
--今日互动--
大家觉得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