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阅毕。作者的确和伊壁鸠鲁一起前往希腊的伊兹拉岛旅行,只是,这个伊壁鸠鲁不是人,而是伊壁鸠鲁学派思想,同时,还有一箱子与哲思相关的书籍作为其他同伴。书中的七个章节,相当于七篇游记,只是,游览的不是旅游景点,而是与某一主题大致相关的哲思思考。因为克莱恩写本书的缘由是自己年近古稀的岁数,所以游览的古迹多与老年生活带来的冲击相关,死亡、宗教、回忆、游戏等,这些古迹的游览者不计其数,可克莱恩所反馈出来的感受,有其独特性。
作者没有在每章里总结出那唯一一条所谓的正确路径,而是罗列了同伴的一些观点,大部分是由伊壁鸠鲁提供,然后,作者分享出自己所思的想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希腊古哲中的助产术,通过一点一点的语言帮助,使对方,即读者获得自己的思考结果。阅读的感受,就像旅游一样,逢遇美景,描述加阐述,留一勾勒出的画卷让读者自己体味。书中没有强制的灌输哪一条旅游路线最好,只是罗列了一些值得推荐的方向,想亲历美,自己思考一样可以。
伊壁鸠鲁学派的特征我不打算在阅毕中总结,一方面是因为本书并不是介绍此思想,一方面是该思想通过多年的经验一样可以获取,这也是我认为本书舒适、随和的又一原因。作者所列举的诸多哲思,绝非只有借助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得出,就像卡米尼村中的居民,得益于希腊血脉里的乐天享受,得益于小村生活的惬意放松,并未接受古哲教育的他们,反而表现出符合伊壁鸠鲁学派特征的幸福。经历多年生活、社会经验的打磨,老年人会从中获得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不见得是哲学专业人士的标配,这也映衬了作者不总结、仅提供方向的所作所为。
本书虽是老人所写,但不是老人专供,所有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存在憧憬的各年龄阶段的人,才是它的受众。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一本人生感受的分享,无非分享的视角是一个老者,相比斯多葛学派指导下的“沉思录”,我当然喜欢这本,尽管这么比较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