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童话的格林与格里姆定律

雅各布·格林。看他紧张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个写童话的
格林兄弟闻名遐迩,哥哥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弟弟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我们了解这兄弟俩基本都是通过广为流传的《格林童话》。
但他们不仅仅是童话搜集者、童话作家,同时还都是语言学家,并且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一点都不逊色于《格林童话》。例如兄弟俩自1838年开始编写的《德语词典》(Deutsches Wörterbuch)是语言学界的一项浩大工程,最终经过120多年于1961年才正式完成,共有33卷,收录330,000个词条。1859年弟弟去世时只编到D部,1863年哥哥去世时还正在编写Frucht(水果),后来大批语言学家加入工作,完成了兄弟俩未竟的愿望。据说詹姆斯·默雷(James A.H.Murray)编辑《牛津英语词典》时也受到了格林兄弟《德语词典》的影响。

《德语词典》第一版
而在更早的1822年,哥哥雅各布就已经出版了《德语语法》(Deutsche Grammatik),德国的语言史研究因之才得以成形。他对日耳曼语言整体历史观的建立贡献可谓卓著。


正是在1822年的《德语语法》中,雅各布提出了著名的格林定律,Grimm's law,更多时候它的中文译名是格里姆定律。以下分别是《牛津英语词典》和《韦氏英语词典》对格里姆定律的介绍。 格里姆定律揭示了原始印欧语的辅音在日耳曼语中的规律性音变。简单描述如下:
1. 浊爆破音变为清爆破音:b→p,d→t,g→k
2.清爆破音变为摩擦音:p→f,t→θ,k→h
3. 浊送气音变为浊不送气音:bʰ→b,dʰ→d,gʰ→g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它包括443种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大约有20亿,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日耳曼语((Germanic)即是该语系的一大分支,包括东日耳曼语即哥特语,西日耳曼语即德语、英语、荷兰语等,以及北日耳曼语即丹麦语和瑞典语。
所以格里姆定律的提出影响非常广泛,它说明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态,语音变化也很有规律。格里姆定律导致了历史语音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雅各布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Lautverschiebung,大概是“音移”的意思,用来指代存在内部关联的复杂语言体系中连贯性的语音变化。
格里姆定律不是孤立的,它还有一个前传和一个续集。

拉斯姆斯·拉斯克Rasmus Rask
丹麦语言学家,与雅各布·格林以及弗兰茨·博普(Franz Bopp)并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广泛学习语言,首先去冰岛,在那里写出了第一个冰岛语语法,后来又去了俄罗斯、波斯、印度和锡兰。
1814年拉斯克在关于冰岛语起源研究的论文中,首次指出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冰岛语的词形相似性,并举例说明了三种语言中塞音的对应关系。他是第一个揭示古代北方语言与东、西部日耳曼语言之间关系,以及它们与立陶宛语、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之间关系的人。其实拉斯克已经初步解决了印欧语系的辅音变化规律问题。
拉斯克的研究对雅各布·格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阅读了拉斯克写的语法著作,并熟悉了那篇获奖论文,然后进一步研究总结,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格里姆定律。当然不能说是拉斯克发现了格里姆定律,但它的确得益于前人成果。实际上早在1806年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就发现了拉丁语p-日耳曼语f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格里姆定律的第二条。
下面以日耳曼语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英语为例,了解一下拉丁语、希腊语与之对应的关系:
p→f:
pater (La.), padre (Sp.), père (Fr.) → father
ped, pod→ foot
pre-, pro-, para-, prime → for, for-, fore-, before, former, forth, far, first
f→b:
rater (La.), frère (Fr.), fraternity, friar → brother
flower, flourish → bloom, blossom
amphi- → about, by, be-
b→p:
lubricate → slip, sloop, slop
labia (La.) → lip
k→h:
cui (La.), quién (Sp.), qui (Fr.)→ who (OE hwa)
lux (La.) → light
circle, circus, circuit, crown, curve → ring (OE hring), rank, ridge (OE hrycg), rink
h→g:
host→ guest
horticulture → garden
apprehend, comprehend, prehensile → get, beget, forget, guess
g→k:
genu (Gr., as in genuflect)→ knee
gyne (Gr., as in gynecology, androgynous)→ queen
energy, organ, lethargy → work
d→t:
dental→ tooth
duo→ two
deca- → ten
t→th:
trio → three
tornado → thunder
alter→ other
th→d:
thyroid → door
malthakos (Gr.)→ mild
thygater (Gr.)→ daughter



对于辅音有规律演变的原因,尚无定论,雅各布·格林给出了一个纯粹心理学的解释。他从辅音转换中看到了早期日耳曼部落的浮躁性格,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阿尔卑斯这些高原山区让呼气变得更为困难,所以人们说话也就将就着来了。持这种看法的还有德国语言学家海因里希·迈耶-本菲(HeinrichMeyer-Benfey)等。此三张地图表示高地德语辅音在各地区的演变。
格里姆定律并不完美,它存在许多例外。比如按它的说法,与拉丁语centum相对应的英语同源词就不应该是hundred,而应该是hunthred。梵语、希腊语、哥特语也都存在很多类似情况。
幸好几十年后,作为对格里姆定律的修正和补充,维尔纳定律出现了。

卡尔·维尔纳 Karl Verner
1846.3.7~1896.11.5丹麦语言学家,其主要贡献是1875年提出的维尔纳定律(Verner's law)。
维尔纳在研究中发现,那些符合p→f,t→θ,k→h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单词,重音都在该音节之前,而重音在其后的则不符合格里姆定律,会变化成b,d,g。这些重音位置在梵语里依然保留,但在日耳曼语里有所变动。简单地说,辅音的演变结果还要考虑原始语中的重音位置,它是发生类似浊化现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维尔纳定律的核心。格里姆定律也被称为第一次日耳曼音变,而维尔纳定律却不能称为第二次音变,因为它有可能出现在第一次音变之前,或者与之同时发生,语言学家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才能得出定论。在主张社会即模仿的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眼里,格里姆定律无疑是人类模仿活动的明证之一。
模仿从一个种族或民族传递到另一个种族或民族时,会受到修正,就像振动或生物类型从一种环境进入另一种环境会发生变化一样。比如,在词语、宗教神话、军事秘密或文学形式从印度人到日耳曼人、从拉丁人到高卢人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变化。在一些情况下,变化的记录足以说明这些变化的总体情况和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在语言中尤其明显。格里姆定律、雷努阿尔定律可以叫作语言折射的定律。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
只抓住6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Μιχάλης Κακογιάννης)电影流水账
- 月圆夜,伯明翰人改变世界 (4人喜欢)
- 最绝望,最快乐。希腊人佐巴之舞 (1人喜欢)
- 《G》杂志与G小组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