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南贡院
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
乡试的考棚才有资格叫贡院,乡试是省级考试,明清时南京是省会,而江南贡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两万多间房,比北京贡院大上一倍。如今南京有一所科举博物馆,建在原址的地下,秦淮河的边上。

展览中规中矩,该说的都说了。在结尾部分是中外名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观点非常对立。有的说是史之创举,中国第五大发明,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有的说是毒药毒瘤,不仅拖了社会进步的后腿,而且腐蚀了知识分子的心灵。
科举制度也就是官员选拔制度。从秦朝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官僚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官员都是给皇帝一个人打工的,官员选拔制度就是给皇帝选拔打工仔,科举是选拔程序,设立门槛和模板。科举制度历经1300年,仅是在元朝中断过几十年,按理说一个制度能持续了上千年,应该是一个好制度。换句话说,人们在上千年里,还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替代它。由此说来,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大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以极为严厉的手段整肃官员队伍,对贪官斩立决,绝不姑息。据说被他杀掉的官员有十几万,以至于到了政府机关严重缺员,无人办公的地步,后来有的“带病官员”甚至在狱中戴罪办公。即使如此,贪官还是层出不穷,前仆后继。官员大面积贪腐,一定在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科举制度没有问题,那就是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教育方针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方针只有一个目标,读书做官。读书为了做官,做官必须读书,这是读书人唯一的路线图。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第,后来放弃做官,退隐山林,有的成了诗人或画家,不过他们的第一选择仍是科举入仕。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商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李白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入仕了,断了当官的念想,只能踏踏实实做他的诗仙。只是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只是单纯为了增长学识,完善自我,当时这种人应该很少,或者干脆没有。
十年寒窗苦读,做官的成本很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通过了科举的门槛,如愿做了官,接下来就该捞黄金,捞美女了,不枉十年寒窗苦读。读书-做官-捞钱,顺理成章,规定动作而已,应该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记得小时候听说书,常有这么一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读书与做官,本来就是一笔交易,有投入就该有回报。
为什么明朝的贪官格外多?元朝停了几十年科举,积压下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汉人一直受到蒙古人的打压,抬不起头,读书做官的路变得非常窄。到了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又开通了读书做官的路,官员要抓紧时间弥补损失,自然大捞特捞。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官员的俸禄微薄,逼得官员贪腐。其实各朝各代的贪官都不少,大多数皇帝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像是乾隆对和珅那样。只不过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对贪官格外痛恨。
教育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使得教育成了权力的通道,台阶,断绝了教育多样发展的可能,也使得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人们读书,并非是热爱知识,传承文化,而仅仅是打造一块入仕做官的敲门砖。由于教育方针锁定了读书做官,人们把入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视做官以外的途径为旁门左道。
唐宋科考主要考诗赋,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格式为八股文,依据须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科考注重选拔政治军事人才,忽视了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千百年以来,中国搞出过一些伟大的发明,也出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像张衡、郭守敬、陶弘景、沈括等人,但这纯属民间行为,在政府的教育方针之外,是在野生状态自然成长的。在近500年,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无缘。曾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翰难题”,说的就是“中国有技术没科学”。这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历代科举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私学和官学也没有自然科学的课程,不教也不考,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才完全没有成长的土壤。中国的技术来自“工匠文明”和“民间发明”,通过个人兴趣和经验积累,或是行业的知识传播和培养,如道家对于医学和药学的挖掘和传播,如陶瓷行业对烧瓷技术的提升。此外,还有一种“御用科技”,如皇帝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会积聚人才,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像中国的天文学卓有建树,与历代皇帝关注星象,设立钦天监不无关系。
19世纪末,科举做出调整,增设了自然学科和经济学科。科举实施了1300年,在临终前意识到了问题,可惜大势已去,于事无补了。
在历史上绍兴盛产师爷。绍兴的一些读书人科考不中,转而去给官员做师爷,放在现在就是专业顾问,有法律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工程方面的、事务方面的,总之地方上方方面面的工作靠他们在支撑,由他们在运转,朝廷命官只是一个摆在前台的牌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科考当上官的大老爷们,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他们低能,而是教育方针的标准产品。
夫子庙也在秦淮河畔,临考的学子当然要先拜祖师爷。孔夫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孔夫子也曾奔波于列国,希望被哪一位国君看中,给他个一官半职。祖师爷况且如此,一脉相承,徒子徒孙还有什么可说的。
松下乱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失街亭与空城计 (4人喜欢)
- 从伏羲庙到黄帝陵 (3人喜欢)
- 白塔寺也叫百塔寺 (2人喜欢)
- 谁才是天下第一号石窟? (5人喜欢)
- 马蹄寺过去的故事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