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菁 | 政治经济学论域中的人本主义哲学——以马克思《巴黎笔记》为文本依据的分析
政治经济学论域中的人本主义哲学
——以马克思《巴黎笔记》为文本依据的分析
文章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
[摘要] 马克思创立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过程并不是哲学理论的单一抽象的演进,而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双重话语语境融合的结果。从《巴黎笔记》对斯卡尔培克的摘录来看,此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他强化并发展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来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提供了助力。在马克思摘录的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中,强调人的自然力量的经济学线索成为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人本学依据,也推动马克思突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的自然唯物主义框架,将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斯卡尔培克基于交换和分工的次要价值线索则有助于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劳动和非人性质。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马克思建构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提供了内容支撑。马克思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逐步建构起其独特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笔记》; 斯卡尔培克; 异化劳动; 人本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刘冰菁( 1990—)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走出政治经济学的古典研究范式从而建构起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这个问题一直是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但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分析《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较少地关注马克思在同阶段写下的《巴黎笔记》。如果详细分析《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对斯卡尔培克的摘录可以发现,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建立离不开《巴黎笔记》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巴黎笔记》是青年马克思创立人本主义哲学的重要策源地,在这里他获得了创造性发展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想启发,也汲取了支撑其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理论内容,因此《巴黎笔记》的价值不可小觑。本文以《巴黎笔记》的斯卡尔培克摘录为例,探索马克思如何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建构起其独特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
一、马克思与斯卡尔培克的思想渊源
在马克思的《巴黎笔记》涉及的众多思想理论家中,斯卡尔培克显得格外特别。这是因为斯卡尔培克学术研究的领域十分宽泛,他是波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贡献颇丰,著有《国民经济》《社会财富的理论》《国民经济的科学通则》等。其中《社会财富的理论》一书吸引了马克思的关注,他在《巴黎笔记》中专门摘录了该书的内容,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加以引用。不仅如此,马克思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再次引用了该书的内容。可见,斯卡尔培克对马克思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斯卡尔培克的研究特点及其被马克思关注的原因。不同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斯卡尔培克要求反思过往政治经济学的抽象研究方法,并拒绝从普遍的经济学概念出发。比如,政治经济学习惯于先设定一个普遍的国家财富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宏观地探讨国家财富的构成。与此相对,斯卡尔培克指出,应该以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为核心,研究其具体的生存方式和现实变化,以此为基础再演绎出社会财富的概念和内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是“确认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寻人使用何种方式可以维系自己的存在、提高自己的福祉,并且从这些关系中的真理中推演出人类集体财富的原则”①。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卡尔培克的研究视域中,“人”并不是与自然和社会无关的抽象存在,相反,“人”是因为自己的行动而不断变化的存在,他天然地具备着物理能力和智力能力。一旦进入社会之中,他便会使用各种能力和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创造财富,“人在因需要而采取的行动下不断地重生,并不断地追求身体和道德的改善”②。斯卡尔培克改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其实凸显了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展现的客观力量,对斯卡尔培克来说,这才是决定人类生存、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相比于斯密、萨伊等传统政治经济学家,斯卡尔培克更强调人因实践而打开的现实力量,颇有肯定人的原初力量的意味。因此,无论是出于批判政治经济学的需要,还是基于斯卡尔培克作品中凸显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当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建构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时,他关注和引用斯卡尔培克的作品并不奇怪。


对此,马克思分别在 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摘录引用了《社会财富的理论》的不同内容。《社会财富的理论》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即“国民财富的生产”“社会财富的流通”和“国民消费”。在 1844 年的《巴黎笔记》中,马克思从该书的第一、二部分中集中摘录了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是法文和少量德文法文的混用。虽然摘录的篇幅不长,但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引用了这些摘录内容,用来支撑其批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比如马克思写道: “斯卡尔培克把个人的、人生来就有的力量即智力和从事劳动的身体素质,同来源于社会的力量即相互制约的交换和分工区别开来。但是,私有财产是交换的必要前提。”③
而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再次引用了《社会财富的理论》第一部分的内容,只是关注的主题是斯卡尔培克的分工理论。这是在抛弃人本主义哲学、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再次引用斯卡尔培克的有关论述: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一般的分工,它使生产者分为农民、制造业者和商人……第二种[V189]可以叫做特殊的分工,是每个劳动分为许多种。例如,在初级生产部分中分为农民和矿工等职业。最后,第三种分工可以叫做分职或真正的分工,它发生在单个手工业或职业内部,是指一些工人把制作同一种用品和商品所必须完成的劳动在自身之间进行分配……第三种分工是指发生在工场内部的分工……它随着建立手工工场的资本和工场主的出现而产生。”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使用斯卡尔培克的分工理论来揭示资本生产过程里出现的不同分工,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属于社会内部的分工,个别分工则属于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继续深化了这一分工理论: “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作一般的分工; 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作特殊的分工; 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作个别的分工。”⑤
可见,在马克思漫长的学术理论生涯的不同时期,斯卡尔培克都对马克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学术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究。限于篇幅,本文仅集中探究《巴黎笔记》中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
注释
① Frédéric Skarbek,Théorie des Richesses Sociales,tome premier,Paris: A. Sautelet,1829,p.19.
② Frédéric Skarbek,Théorie des Richesses Sociales,tome premier,Paris: A. Sautelet,1829,p.21.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0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358 页。
⑤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06-407 页。
二、《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对斯卡尔培克的研读
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以德语法语混用的方式标注出了对斯卡尔培克感兴趣的内容,即其价值区分理论。斯卡尔培克认为价值是“用以满足我们需要的事物的固有属性”①,且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原始价值,自然的馈赠”( valeurs primitives ,die dons de la nature) ②。原始价值来自大自然的生产力量与人天然具有的才智能力、物理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马克思已关注到斯卡尔培克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描述,即人类内在地具有改造自然的生命力量,这也是人类从事劳动、创造原始价值的生产力量。另一种是“次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产物”(valeurs secondaires sind die Produkte der menschlichen Arbeit) ③,次要价值来源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力量,这是基于劳动分工、交换活动形成的价值。次要价值的产生密切依赖于“在人们之间划分、分配各种劳动工作( divers travaux) 的能力”④,由此“劳动”在大自然的生产力量之后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的第二原则。而且,为了使“劳动”能够运转起来,才会需要资金、资本。因为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累积更多的价值或增加事物的价值,在其中运转的资金就是对价值的累积,资本就是“旨在产生新价值的价值资金”⑤。
不过很显然,此时的马克思对价值区分理论的次要价值更感兴趣,因为这将人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与分工交换的社会活动区分了开来,后者牵涉到的是马克思亟待发起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如雇佣劳动、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等。于是,在摘录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之后,马克思德语法语混用地命名了“交换和劳动分工是相互依存的”( échange und division du travail bedingen sich wechselseitig) ⑥的标题,并在此标题下,进一步摘录了资产阶级社会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展开的分工、交换和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等。
比如,马克思特意倒叙摘录到,所谓资产阶级文明社会的商品交换是以私有财产权为前提的活动。从表面上看,交换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协议,互相交换各自需要的物品。但马克思发现,“权利( 即财产所有权) 的存在是引起交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专有的财产所有权( droit de propriété exclusive) 的存在对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流至关重要”⑦。此外,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财产所有权,“即事物可以相互转移并可以与财产所有权一起转让”⑧。

而且,马克思注意到,在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结成了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关系,也以货币为标准广泛衡量商品的可交换价值。于是在此处,马克思摘录了关于货币与商品的可交换价值相辅相成的内容。人们想要互相交换商品,便需要一种能够说明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价值即货币: “我们通过普遍认可的这类特殊价值……与他人互动,每个人都同意以此来交换他人提供的产品。这类价值对交换至关重要。”⑨通过货币,人们能够成功地交换各自不同价值的商品,也能够以可见的数量形式再现商品不同的可交换价值; 如果没有货币,那么可交换价值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非现实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货币赋予了可交换价值以物质的存在( une existence matérielle) ”⑩。但是,这里的可交换价值并不是后期马克思所说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而是随时可能偏离劳动产品自身价值的“偶然”产物。因此,马克思摘录到,商品的可交换价值取决于商品数量、商品满足何种程度的需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协定的货币量等“偶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真正价值相背离,“任何商品的价格是以货币表示的可交换价值……价格始终由对商品的总体需求决定,与所提供的商品数量相关”⑪。这些摘录透露出此时的马克思从斯卡尔培克那里汲取了两条思想线索: 一条是“人——人的生命力量——生产活动——自然财富”,另—条是“人——分工交换——社会条件下的劳动活动——社会财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马克思正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逐步构建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并以此为依据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非人性质,而这两条思想线索正与此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密切相关,这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起为马克思发展强化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提供了助力。
注释
①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
②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8.
③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8.
④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8.
⑤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
⑥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
⑦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
⑧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
⑨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330.
⑩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30.
⑪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30.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的批判对象之一。因为在当时的马克思的眼中,为了掩盖资产阶级社会里财富建立在异化劳动上的事实,政治经济学不加反思地将异化劳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丝毫不关心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基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严厉驳斥了政治经济学中那些维护私有财产合法性的范畴和理论。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同年写作的《巴黎笔记》里,马克思在摘录和研究斯密、李嘉图等政治经济学家的作品时,不仅累积了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而且从中汲取了一些支撑其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内容,《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对斯卡尔培克的摘录便是如此。
首先,马克思在摘录斯卡尔培克的价值理论时,最先注意到了人类能通过自然力量、才智力量等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原始价值,这里的“原始价值”显然不是在劳动分工、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值,而是人与自然相依共存、自主活动创造的自然价值。在这里,马克思特别用德语法语标注为“原始价值,自然的馈赠”①,而这条强调人的自然力量的经济学线索成为马克思创造性地发展费尔巴哈人本学理论的依据之一。
一般认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存在本质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费尔巴哈自然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无时不处在与他人、与自然的爱的关联中,他才意识到也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马克思确实肯定了费尔哈巴的这一观点,并将其吸收到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中: “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②但与费尔哈巴不同的是,马克思将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纳入到了人类本质的规定性之中,并未仅仅停留在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情纽带上,“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③。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能动性的类存在,天然具有自然力量与生命力量,“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④。这使人既能通过个体之间的劳动交往活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同时也能通过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离不开此时他对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摘录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一书中,斯卡尔培克在导言中便强调,应该反思以往政治经济学抽象的研究方法,它总是“最先给出一个总体的国家财富的概念,这个想法是将个体财富组成群体价值,这决定了国家财富”⑤。相反,斯卡尔培克认为,应当从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的现实存在出发,“探究人为了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而能使用的方法,然后确定个体财富的原则,再演绎出社会财富的概念”⑥。因此,在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一书中,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便是对人的能动性存在的理解。在斯卡尔培克看来,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存在,相反,人根本上是具有物理能力和智力能力的人,他能够利用自身能力和社会条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改变提高自己的生存状态,“进入社会中的人……为了了解社会中的人如何到达富裕状态,必须确定人和生存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是如何使用这些手段达到目的的”⑦。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引用了斯卡尔培克的这一观点,即“人生来就有的力量他的智力和他从事劳动的身体素质”⑧。
因此,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更具体地体现在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上,这与他摘录斯卡尔培克时注意到的人改造自然、创造原始价值的线索十分接近,都是在肯定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力量和改造自然的原初价值。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身生命力量的驱动下,会积极地参与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这是人的类本质的积极实现,是人的“天然禀赋和精神目的的实现”⑨。可以说,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促使马克思清除了费尔巴哈那里的与基督教相对的人身上的宗教光环,明确个体天然具有的改造自然的生产性力量,将人进一步还原为在现实社会中活动着的个体,同时推动马克思突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的自然唯物主义框架,将人改造自然的劳动活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
其次,马克思摘录的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特别是从分工、交换出发的次要价值理论线索,是促使他基于人本主义立场探究异化劳动根源的理论契机之一。
异化劳动是如何在被政治经济学粉饰为公平互利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产生的呢? 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马克思对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关注甚多,他不仅在《巴黎笔记》中对此重点摘录,更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多次提及这一区分,即与人天然具有的智力力量和物理力量不同,分工、交换引入的是社会性力量。而且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这里引用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是为了强调分工、交换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开展的活动: “斯卡尔培克把个人的、人生来就有的力量即智力和从事劳动的身体素质,同来源于社会的力量即相互制约的交换和分工区别开来。但是,私有财产是交换的必要前提。”⑩因为在斯密、李嘉图等人那里,分工、交换被视为是因人的利己天性而产生的,它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样需求,也能促进社会生产和财富增长。但借助斯卡尔培克的价值区分理论,马克思却发现,斯密、李嘉图等人鼓吹的分工、交换并非是平等有益的,相反,分工、交换根本上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开展的活动: “权利( 即财产所有权) 的存在是引起交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专有的财产所有权( droit de propriété exclusive) 的存在对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流至关重要。”⑪
这表明,分工与交换虽然带来了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生产和财富累积,但在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分工和交换条件下,劳动本身已经发生了畸变,它不再是人自身力量的体现,反倒成为与生产者无直接关联的单向活动,成为仅仅为了交换他人的劳动产品而进行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工”片段里引用斯卡尔培克时进一步指出,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分工造成劳动沦为丧失意义的机械活动,完全背离人的生命本质,“用分工和交换来说明财富、生产。承认分工使个人活动贫乏和丧失……人的劳动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个人生产的无效果和财富的大量生产”③。这表明,斯卡尔培克对分工、交换引入的社会性力量的强调,很可能同其他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推动着马克思从分工入手探究异化劳动的起源及其扬弃。事实正是如此,很快在 1845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时仍从分工角度说明资产阶级社会异化的起源,可以说,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此提供了相应的背景铺垫。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同年写作的《巴黎笔记》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斯卡尔培克价值区分理论的两条线索被马克思所发展,并融入到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建构中,成为支撑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容质料,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政治经济学话语逐步融合。一方面,斯卡尔培克对个体固有的自然力量、智力力量等生产性力量的肯定,使马克思更加明确,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个人自身生命力量的积极实现,这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这有助于加强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斯卡尔培克区分的由分工、交换引入的社会性力量线索,并在同期文本中发展了这一条线索。这一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认可的社会性力量,却被马克思转化为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内容质料。比如,交换、贸易是政治经济学用来讨论人们的社会联系的形式,但在马克思看来,它们根本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结果: “国民经济学以交换和贸易的形式来探讨人们的社会联系或他们的积极实现着的人的本质……国民经济学把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作为本质的和最初的形式、作为同人的本性相适应的形式确定下来了。”⑬而且,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中,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是公平互惠的活动,可交换价值也是平等交换的结果。但如前所述,马克思在摘录斯卡尔培克时便已注意到,交换中出现的市场价格是由欺骗、竞争等偶然因素决定的,远远背离了真正的价值。于是,在《巴黎笔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只是讨价还价的异化活动: “李嘉图……当他谈交换价值时总是指自然价值,而撇开他称之为暂时或偶然原因的竞争的偶然性……国民经济学所关心的仅仅是市场价格,所以这些产品便不再从它们的生产费用方面来考察,生产费用便不再从人的方面来考察,而是整个生产。”⑭在这里,马克思开始跨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领域着手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活动的异化,而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确实为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具体内容支撑。通过对斯卡尔培克的摘录和研读,马克思不断深化着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来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智力力量与物理力量改造自然、创造原始价值,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另一方面,借由分工、交换打开的社会性力量,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是在私有财产前提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分离,各自占有私有财产,却又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进行分工和交换,以货币为中介交换各自需要的劳动产品。以此建立起来的是以货币为中介、互相竞争欺骗的社会关系完全背离了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即人与自然共存、与他人关联类本质。由此,人改造自然的天然力量强化着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立场,交换、分工的社会力量则有助于马克思揭示资产阶级社会的非人本质,斯卡尔培克的这些范畴、理论被转化为支撑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内容质料。换言之,在《巴黎笔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对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里,马克思汲取了支撑其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内容质料,在这里政治经济学话语与人本主义哲学话语逐步接近并融汇在一起。
综上所述,《巴黎笔记》是青年马克思哲学运思的重要场所,也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策源地,在这里,对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研究,不断强化着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它为马克思提供了批判异化劳动的人本学内容和揭示异化劳动根源的理论依据,为其建构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提供了助力。如果说在 1844 年前后,费尔巴哈为马克思提供了人本学的理论逻辑,黑格尔为马克思提供了扬弃异化的辩证哲学构架,赫斯为马克思提供了经济异化的哲学批判重心,那么,以斯卡尔培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则为马克思提供了填充其哲学构架的些许内容质料,马克思正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逐步建构起其独特的人本主义哲学话语的。
注释
①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5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09 页。
⑤ Frédéric Skarbek,Théorie des Richesses Sociales,tome premier,Paris: A. Sautelet,1829,pp.19-20.
⑥ Frédéric Skarbek,Théorie des Richesses Sociales,tome premier,Paris: A. Sautelet,1829,p.20.
⑦ Frédéric Skarbek,Théorie des Richesses Sociales,tome premier,Paris: A. Sautelet,1829,p.22-23.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39 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8 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0 页。
⑪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Band 2,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1981,S.329.
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1-242 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5 页。
⑭ 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 《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1980 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4-35 页。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