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寻塔
塔院寺的类型出现较早,盛于南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的楼台自然也包含了楼阁式塔。苏南古市镇中常见寺塔,多宣称始建于六世纪初的南粱(如光福寺塔),而实为后世重(新)建;千灯古镇的延福寺塔(也叫秦峰塔)也不例外。镇上有塔院寺,则意味着此地的历史久远、经济富庶。类似欧洲市镇里的教堂,寺塔也是江南古镇的地标。
从淀山湖乘船沿千灯浦北涉,过种福桥,远远就能看到秦峰塔。码头边种了柳树,意味这里是迎来送往之地,链接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灞桥折柳”的文化意象。

码头边种了柳树,意味此乃迎来送往之地。

弃舟登岸。如果在明末清初,沿着石板街走近小镇,兴许能遇到顾亭林。左边就是新修的顾炎武故居,不要看,我们的目光完全被前方的塔影吸引了。

这种对景或许无意。
石板路据说是民国初年修的,石板下是排水沟。

沿着南大街继续往前走,塔一直在眼前


到达蒋泾桥,就只能望见塔尖,再往里走进入拥挤的商业街,看不见塔了。

街道转角

转过南大街,来到东香花桥,塔又重新出现在眼前。

延福禅寺前的场地很窄,靠着影壁只能看到塔尖。

在影壁后面看塔

如在千灯浦东岸,则总是能看到塔,是水乡的寻常景观。

本文的目的如电影倒放,想象了一种探访和抵达水乡的方式。
千灯石板街的匠师留下了名字:朱家角王世昌。

千灯古镇方位灵魂草图,千灯浦穿镇而过,北通吴淞江、南达淀山湖。

© 本文版权归 too elephan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