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1
自我损耗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鲍迈斯特(Boumelster)提出,意思是,尽管一个人什么事都没做,但是他的每一次决策、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在损耗心理能量,而每一次的心理消耗,都会导致执行力和意志力下降。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
- 心理能量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不可或缺的。
- 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时间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
- 执行功能消耗的都是同一种基础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消耗会减少另外一个领域的可用资源。
- 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
- 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之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
主观认知、情绪以及动机都会影响到自我损耗。
- 人们对于任务的认可程度和价值判断会影响到自我损耗的后效。
- 积极情绪与自我损耗的的关系与个体目标设置有关,积极情绪会唤起个体的目标追求,长期的自我提升目标能够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而短期的情绪管理目标会加剧自我损耗的后效。
- 如果一个人不在乎一项行为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不会损耗能量进行自我控制。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个任务非常重要,而这个任务又需要自我控制,那么在过程中就会产生自我损耗。当这个任务达到一定难度,适度的动机水平还能抵消自我损耗,虽然任务很难,但是高动机水平的完成情况肯定会高于低动机水平。最后在自我损耗发生后,动机还可以补偿损耗的自我控制能量,作为意志力的替代物,使得个人能在有损耗的情况下,也能有效率的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