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词汇:标准
这段时间我的课程刚好进行到了帮学生讨论可用性测试的计划书部分,在跟学生一步步的梳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沟通中很容易造成彼此理解障碍的问题,那就是“标准”。另外,有些朋友在表述自己的困惑时,也是这样,看孩子或者看同事,这看不顺眼,那不顺眼的,我觉得其实都可以归为“标准”问题,今天只说一下“人际交往”中的标准。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很多很多标准,有些标准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内心有暗藏的标准。从东西方文化来说,标准的问题,内涵差别是很大的。因为西方社会大部分人是有宗教信仰的,所以人跟人交往中的“真善美”是有一个共识标准的,那就是宗教里的教规教条,宗教里的各种故事,都在阐释着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标准,通过这些方式,形成了西方人际交往中“共性标准”的存在。所以西方人说的很多形容词,例如大小好坏轻重,是绝对概念的内涵,或者说相对于共有的标准而言。例如他们如果说“这块石头很大”,那么这块石头体型体积就是大的。
东方文化,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所以我们概念里的标准,其实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个标的物,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标准”,而每个人的标准,是从小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关,在过往的经验中形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自己的“标准”,当然,有些标准基于一定的道德之上,所以也会有共性的部分,主要表现在法律和公德的部分,但在日常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己的自我标准。所以东方人说的很多形容词,例如大小好坏轻重,是相对概念的内涵。例如我们如果说“这儿有一块大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相对体型体积不一定多大,它一般是跟某个“标的物”相对照而言,这个“标的物”也许在当场就存在,也许在说这个话的人的心中。
这种标准的不同,导致东方人说话的艺术和彼此交往的含蓄,要能正常有效的交流,就需要看到对方的说话的标准在哪里,一个妈妈A说“孩子学习不努力,真让人生气”。这个孩子真的不努力吗?还是跟妈妈A心中的标准相比较,没有达到妈妈A的努力的标准呢?也许跟另一个孩子来说,这个孩子已经很努力了!所以另一个妈妈B安慰妈妈A:TA很努力了,你别焦虑啦。这种安慰是安慰不到妈妈A的,妈妈B的标准是她心目中的孩子努力的标准,并不是妈妈A认可的标准。-----这就是东方人说话存在的坑。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沟通呢?需要让妈妈A看到自己潜意识或者内心的标准,让她自己判断这些标准对孩子来说是否可以达到,是否有过高的标准造成过高的期待?这需要不被妈妈A的情绪带走,能跳出她的情绪,这是不容易的一步。
刚才举的例子是标准的高低问题,但标准除了高低之外,还有兼容性的问题。例如让某人做这个不行,达不到要求,做那个却做得很好,但在这过程中就看着不顺眼;或者孩子做了某事,总有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总能看到这儿那儿的小毛病,这都是标准的兼容性的问题。标准的兼容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的接口问题,就像一个设备的接口,只允许一种接口接上能用,就不如通用的接口兼容的设备多。例如在自己的眼里或者心中,只喜欢一种类型的孩子,或者只用一个标准要求孩子,而不能用多个标准多个视角去看待孩子。另一方面就是接口接上了,数据能进来,但数据进来后有大量数据处理不了,或者消化不了,这时候一样会造成设备效率的功能,例如孩子做的事情,总是挑剔,这都是兼容性不够。
真正优秀的人,是向下兼容的,是能看到别人的标准,也了解自己的标准,然后考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