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得真经,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玄奘从印度取得真经后,回到大唐,给自己立志:匡正经典,弘扬佛法。他的立志分三个阶段去实现,第一阶段是懵懂,根据父母要求和自然学习到知识以及接触的人,这阶段逐渐形成自己要立志方向。第二阶段是寻找佛陀智慧,找到成佛之道。第三阶段取回真经,翻译经典弘扬佛法。最后阶段是他立志追求的方向。每个人在立志实现过程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就如孔子所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大部分人跟钱挂钩,但是当他们获得钱后,发现幸福离自己还很远,烦恼该来还是来,有时候钱反而给自身带来困惑。那么什么样的人生给人无论有没有财富,都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幸福,那就是立志后,不断努力朝着立志方向最终实现的过程。玄奘从小就被父母指导学习国学经典,10岁学佛,13岁出家,27岁前寻访名僧名寺,在找寻内心想要做的事情,三十而立之前找到自己立志方向,那就是去印度追求佛学真理,再回来给国家弘扬佛法。
玄奘西行花了17年,路途艰难跋涉,每一次学习中都不耽误时间,在翻阅雪山时,路程中牺牲近一半人员,但是他都没有放弃,而是朝着立志方向前行。在到访一些国家, 受到国王和贵族最高的礼遇,他都选择放弃享受名利,尤其在高昌王逼迫下,5天5夜不吃饭绝食等待死亡,也坚持自己的立志方向,寻求佛法真理。玄奘进入印度那烂陀寺学习5年佛法,每天跟随导师勤学苦读,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逻辑学、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佛学经典是最上乘书籍,想要把这些书籍学明白,可想而知学习期间专注度和用功。
求学过程,他期望早一日能够学成佛法,去实现自身立志,学习过程能够为实现立志做好充足充分准备,最后回到大唐匡正经典,弘扬佛法。当他17年游学回到大唐,唐太宗热情接见他,唐太宗对于佛学不感兴趣,但是他知道,想要把他带回来经书翻译过来,并且能够得到弘扬,必须要得到朝廷支持。唐太宗支持玄奘给他提了一个要求,要他把17年游学过程写出来,这本书现在也是古今中外一部历史、人文、哲学、社科等综合类型传世经典之作《大唐西域记》。
他在翻印经书过程中,除了朝廷召唤他,他时间基本都在寺庙和一群翻译高僧以及朝廷文学大师一起参与翻译工作,每天给自己定好翻译要完成任务,还要书写《大唐西域记》基本每天只能睡4小时。在这些高强度下,投入译经工作,先后历时20余年,最终完成翻译佛经77部,共1346卷,每一部经最后校准都是他亲自过关,争取保持原经典准确性。最后一部经是《大波若经》翻译完后,新的经书翻译几页,体力不支,他给弟子说道自己死期已至不远了,接下来不能在跟他们一起翻译经书。他的翻译历史地位空前绝后,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到第二人。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地离开人世。
玄奘的立志过程正是我们青年人所要学习的,在自己三十岁之前还不知道自己立志方向,不要浪费时间,要不断学习和精进,寻找人生的志向。第二阶段确定好志向后,要在志向上专注和精进,为立志实现建立基础。第三阶段充足准备后用坚定的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智慧去实现立志。
综合上述,青年人要在三个阶段学习、专注、精进,最终实现立志,这实现过程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荣誉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幸福的生活会伴随我们实现立志过程而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