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上岳古村
时近年底,冬日暖阳,气候宜人,我们来到位于广东佛冈县龙山镇的上岳古村。这是一个建于南宋、盛于明清的古村落,已有720年的悠久历史。
沿着宽敝的水泥路来到村口,迎面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立有南宋大儒朱熹的雕像,后面是旅游服务中心。广场周围的大榕树下,三三两两的当地居民在路边摆开摊位,放着一些土产,供游人选购。池塘边晾晒的腊肉让人心动不已,勾引起游人一丝丝淡淡而甜蜜的年味。算了,先不管它,近距离端详一下我们面前 这个因岳山而得名的古村吧。
穿过半干的池塘,就进入到了古村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并排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和下归仁里三个门楼。我们从中间的中归仁里门楼进入,仿佛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棋盘,前后左右都可一望到底,一间间房屋如同星落棋布般首尾相连、四通八达、错落有致。据说,占地面积约4万5千平方米的这片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宗祠、民居、书塾、关帝庙、传统商铺、银库、当铺、门楼、角楼等),是上岳古村的最大特色和亮点。这些古民居建筑布局清晰严谨,规范统一,气势恢宏,保存完好。
从单个建筑来看,这些古民居主要为广府常见的三间两廊式,少量为“五龙过阶”式。青砖砌筑的民居观赏性极强,采用硬山式屋顶,覆灰瓦,清一色青砖砌的清水墙和锅耳墙,因其状如锅柄而被称为“锅耳楼”,后又称为“鳌头墙”,寓意“独占鳌头”(根据民间传说,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从远处观望,可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穿行在窄窄的过道中,仰视那些建筑屋檐锅耳边刻着的各种图案,形象逼真,色泽丰满,工艺别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漂亮。真可谓雕梁画栋,夺人眼 球。一间间功能各异的房间,曾经是过去几百年来村民生活的场所。每座建筑都是青砖到顶,有两个天井,房间都设有窗户,以便通风与采光。为了保护这些建筑物原有的风貌,村里人早已搬到了新村,这里已是空空荡荡,有的房间里甚至长满了荒草,但不难想象当初的繁华与热闹。
在长约200米、纵深约50米的范围中,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以“里”为居住单元的结构布局,全村由十八个“里”组成(注: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我们最先浏览过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在这些“里”中闲逛,不管时光如何流淌而去,一股幽思之情总会油然而生。
与归仁里建筑群同样具备较高欣赏价值的还有泗吉堂、厚仁里门楼、乡贤朝瑞朱公祠、槐亭朱公祠和五龙过脊等建筑,基本上都呈现出明清岭南派风格。位于下归仁里的泗美楼也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十分厚实,大门处安装了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只须关上大门,即可高枕无忧。
如今村里还保留着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三口古井,井水源源不竭、清爽甘甜。村里老人仍习惯于用古井打上来的水洗衣做饭、冲凉泡茶。从外地回来的本地人,总会饮上一杯甘甜的井水,以解思乡之情。村民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特殊的民俗传统,如抢花炮、神工戏,以及在全国已十分罕见的祭井神。
上岳古村聚居着朱姓宗族6000多人,他们是朱熹第6代孙、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的后裔。据《广东通志》和《清远县志》记载,1278年,朱文焕在北江一带抗击元兵,孤军固守于清远、英德交界处的旧横石,鏖战2天2夜,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其后人于兵乱之中选择了这个偏僻宁静的地方繁衍生息,至今已传32代。
上岳古村的古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外有青山环绕,内按风水布局,充分体现了生态和谐的理念,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整体保存的完整性,是研究清远乃至粤北地区传统社会形态和地方文化特性的重要历史资源。有关部门已将朴山朱公祠、锅(镬)耳楼民居121号和五龙过阶82号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观花地逛完上岳古村,我们又回到了村口。沐浴在冬天的阳光中,我们回望成片的古民居建筑群,我们仿佛跟随时间机器回到了从前,一幅幅具有岭南风情的油画渐次展开在我们眼前,不断唤醒我们那失落在时光深处里的遥远的记忆。













超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肇庆阅江楼:北伐铁军诞生的地方 (1人喜欢)
- 长洲岛上的孙中山纪念碑
- 文塔似笔立深井
- 源于玄武信仰的北帝庙
- 古庙犹传呐喊声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