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三)无常与一合相
我们对无常的恐惧,与对恒常的执着。造就了很多很多的something else…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执迷那些被突然的无常打断的因缘—— 如果你知道你的亲人突然车祸死亡,或者因慢性疾病而耗尽家产最后死亡,前者会更令你感到震惊与失去亲爱之人的痛心;而后者的痛心会更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缓慢而深邃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奈命运的痛心。
我们总认为世界上有一个事情发展的固定规律,或者道德准则、又或者是真爱、上帝神明等不会消散死亡,不会经历“成住坏空”的经过。在我们无明的幻想中,它理应超脱所有存在,给我们无限的安全感与信心—— 所有这些幻想,都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对人生、命运和自我周遭事物、环境的“掌控感”。而一旦失去这种掌控,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恐慌与不安。
佛教徒的训练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本心里接受这种恐慌与不安,甚至通过这些恐慌与不安,训练自己的心,让它保持柔软开放。这样的态度比那些固着的坚硬的外壳,更可以抵御一切的风险与变幻。师父说,成为佛教徒必然要有善良的勇气,因为你要在这个愈发不安的世界上打开自己的心,并打破对恒常的幻想,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伤害抱有足够的尊重与接纳。
这就是意味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说的)“作为佛教徒,你必须(从根本上)接受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然而,二元对立的观点,让我们固执地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无坚不摧的、理性的“我”(我们总是把这个由各种元素、零部件组成的东西成为我,对吗?)并从“我的观点”出发,带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滤镜,把世界上的一切分为好坏、生死、男女、老少、你我、尊卑、美丑、爱恨、善恶、喜悦悲伤、宁静癫狂、干净肮脏、健康疾病… 等等甚或更复杂的分类。
我们对“我”存在的固有执着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滤镜”的信任。我们相信眼前的一切都如我们所见,我们甚至不愿意看看那些其它的“东西”。就像看着被番茄汁弄脏的衣服,你会相信这件衣服脏了,洗不干净了,甚至想一气之下连衣服一起丢掉。而从本质上讲,番茄汁是番茄汁、衣服是衣服。他们不小心被“谁不小心”这个无常的外力搅和到一起,让你以为他们变成了“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实本质上,因缘际会之下的番茄汁和衣服,依然独立存在。所以你要做的只是把番茄汁从衣服上洗掉,或者就干脆接受衣服的新花型,而没必要把整件衣服都丢掉重来。(这是我最近抑郁症的一些思考)
还有想到那些让我们痛苦的部分,比如爱情。当我们看到爱情的喜悦的时候,我们会忍不住赞美歌颂它,我们夸大“对方”的美好与善良,愿意相信对方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智慧或幸福,把香格里拉、乌托邦之类幻境的幻想成那个地方只存在于“对方的身边”。
我们不愿意承认哪怕是被这样歌颂为“永恒不变”的爱意,也一样是无常的一个部分。我是说,如果你看到对方那副尖酸刻薄或斤斤计较的态度,或者对方看到我疯疯癫癫口不择言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把这一切都推到“无常”头上,我们会指责对方欺骗自己,伪装出一副美好的、庄严的样子让我们产生信任后,再将我们抛入深渊。然后我们可能会将对方当成世界上最讨厌的人,抛之脑后,寻找下一段“美好的香格里拉”,并且愿意再次相信那个地方“恒常存在”,只是我们太愚笨、太倒霉,没有机会找到它而已。
这可真是太荒唐、也太有趣了。
当我们看到事情的一面,按照无常的定义,我们就理所当然看到了事情的另外一面。生死、男女、老少、你我、尊卑、美丑、爱恨、善恶、喜悦悲伤、宁静癫狂、干净肮脏、健康疾病… 所有这些都并不对立、孤立存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一合相。就像那张☯太极️图一样,
佛教认为,这些看起来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按照“因缘和合”的造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释迦摩尼看来,“无常”并不是消极的观点,而是你知道事情的唯一不变规律就只有无常,以及无常反面(相对恒常)。
更积极点来说,当你看到好事的时候虽然你会看到坏事,但你知道当坏事来临之后,好事也会接踵而至。(同时,我也接纳了一点点,在看到自己懒散的时候,也就注定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会精进起来😆。当然也更有可能会一直懒下去!🤷♀️)因为如果按照无常的脚步,“坏”也不会稳定、孤立存在,它与好生死相依。(大概是这个意思)
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我们要放下的也并不是“自我”,而是对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无限执着。有时候我们会执着地相信,通过贪嗔痴慢疑等等方式,我们就会满足自己的五蕴(那些悉皆是空的东西)。满足了五蕴,我们会会更坚持地相信,“啊!太好了!我是存在的!”
因甚至,如果你足够自大,你会尝试像上帝一样去把你身边的人当作工具,调动他们的情绪、影响(指导)他们的行动,让他们去满足你的自尊心、被爱的需求等等——可你如果你知道他们作为一个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被另外一个人、或者一种力量完全掌控的话,你可能就会陷入恐慌——“他/她/它怎么能不按我规定好的出牌!?”
很遗憾人心就像天气一样善变,不然你怎么会被你女朋友或男朋友昨天还像太阳一样炙热,今天就像北极的寒夜一样冰冷的态度给吓到?你会想我爱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神经病?
但事实上他/她就是个正常的人,他们的存在都遵循无常的变化,你没办法预知、控制任何人、任何事。你可以做一点小事,比如在她难受的时候安慰她,或者在他嫉妒的时候告诉他你心里的爱…
但我是说… 你能做的事永远是有限的。
你不能(也大概率不愿意)通过自己的掌控去遥控另一个人的行为,因为如果是那样你就会像小孩子玩机器人一样很快就腻烦。
情感也就不复存在了,不是吗?
接受无常或许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
而让我们的心能够接受无常的唯一训练,就是在那些反复出现的、看似“孤立”的存在之下,看到那些暗流涌动着的、细微的变化,心存善意,愿意把事情往积极的方向上观察,并抱有善意的发心——但同时对“因果”和“无常”依然保有足够的敬畏。
毕竟,好心也可能会干坏事儿呢!
更何况,如果按照一合相的看法,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相互依存,并不孤立存在。佛教徒要修“无我”,也是希望在这个各自分化、充满矛盾分歧、各种阻碍的世界上获得无碍的力量吧—— 如果“你”根本不存在,还有什么能阻止“你”、伤害“你”呢?
宗萨老师说,认为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自我”,也是一种常见的误读。因为在佛教的观点看来,你没办法消除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是吗?所以不需要纠结“自我存在与否”,我们要做的只是,放下对“自我”这个巨大幻觉的“执着”与“造作”罢了。
那样你就不会为了“一定要成为xx人”,“一定要住xx的房子”,“一定要赚xx多钱” 或者“一定要成为xx样的妈妈/太太/孩子”而感到痛苦了。
当你不再为了这些执着而痛苦的时候,你就有空间停下来思考看看,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哪怕只是躺在床上玩手机,或者只想跟我爱的人整整一个下午深情地注视着对方,或者成为一个嬉皮士,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废物、想要离开那个整天不回家的丈夫/太太… 那也都是很好的。没什么可被摘指的。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