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闲暇之余,再读黄仁宇所著《万历十五年》,多少有一些新的感悟。
这本书通过明朝万历年间几个关键人物的生平、政治作为和前途命运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明朝的一个历史断面,对了解明朝的政治体制、社会症结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对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也颇有裨益。
万历十五年本是个极其普通的年份,历史上也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但了解这一年的状况,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必然。
万历皇帝无疑是所有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位。他9岁登基,可想而知,并无主持国家大事的能力。朝政都由他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实际操持。幼年时期对这位老师深信不疑,任何参劾张居正的人都将被贬黜或责罚。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不到半年,朝廷上下大规模揭发检举他的罪状,导致年轻的万历皇帝将信将疑,犹豫不决。最终高拱的《病榻遗言》成为导火索,彻底改变了皇帝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张居正被抄家,皇帝列举了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等罪名作为总结。
摆脱了张居正的皇帝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权利仍然受到种种约束。他每天需要在大臣们互相攻讦中游走甄别,自己的诸多行动都要受到劝谏乃至限制,渐渐的就对朝政失去了兴趣。他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对于臣僚的意见,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漠然置之。最喜欢的皇三子常洵终究未能被封为太子。在皇帝宝座上走过48个春秋后,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连最宠爱的贵妃郑氏也未能最终进入他的陵寝。
张居正无疑是当朝最成功的政治家。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平定叛乱。他深得皇帝新任,位居群臣之手,在最辉煌的时候一手揽政,百官俯首。 但这也恰恰铸就了他专权专制,大肆排除异己的作风。死后竟被抄家清算,儿子被发配充军,不得善终。这与当时的政治生态有非常大的关系。张居正得势时,一手遮天无疑会得罪非常多的官僚。这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人若不知止,则必有大祸。从巅峰到谷底,天壤之别,如梦如幻。
他的继任者申时行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后人的评价中多数认为他是一个 “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的人,特别是申时行入主文渊阁的这九年时间里的作为,和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实在是过于平静,以至于有点波澜不惊。但是正是有这样的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的人物的出现,弥合文官中的各种裂痕,才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避免了更大的动荡。万历十二年皇帝精神焕发,但仅仅时隔两年皇帝就发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做不了的时候,申时行就泄气了。申时行晚年不断后悔未能让皇帝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但当时的政局和现状非申时行所能掌控。
海瑞被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出身卑微,为官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深受百姓爱戴。但却与当时的官僚体系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类。这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最重要原因。他凭借自己对儒家思想和道德是非曲直的判断,对当时的民间纠纷案件做出判断,却导致了更为复杂的问题。海瑞可以称得上思想最为单纯的官员,一心想办好事,但受限于政治环境和个人能力视野所限,终究无法被那个时代所接受。
戚继光被称为孤独的将领。朝廷因东南倭寇为患,迫切需要一位将领能够扫平动荡,安抚民心。于是戚继光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然而由于明朝财政亏空,政府被文官集团控制,对军事及国防的轻视,导致戚继光抗倭异常艰难。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他亲自制定军队招募方案、训练方案、筹集军饷,练就了一只能打善战的“戚家军”,成为游离在明朝政府官军之外的一只铁军。他亲自布阵排兵,执行严格的军队纪律,不得不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抗倭的成功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他走向拱卫京畿的要职---总理蓟州军务。这是武官里最高的官职,且已突破既有官位体系。但仍旧未能逃出悲剧的命运,晚年被参劾与张居正过从甚密,意图谋逆。未能逃脱政治现实,在贫病交困中死去。
李贽则是那个时代思想家的一面镜子。当时完全依靠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一元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新的环境。针对这种需要,后人不断在孔孟著作上加以批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宋代的大儒朱熹、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而李贽则是他们的后继者,但他的学说缺乏前后一致性,破坏性强和建设性弱,没能创造一种正统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最终被定性为妄言欺世,行为不检,蛊惑民众。本人被捉拿治罪,最终自刎于狱中,著作则被一律销毁。
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人终究无法逃脱时代烙印,无法逃脱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在明朝当时的官僚体制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可能都没办法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才能和抱负。非要争出个不一样,则难免落得一个悲剧的结果。当时的大明朝也已走过了200多年,逐渐走向衰落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 本文版权归 Travis.t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