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抹温馨,我们清澈地拾起(散文)——写在凤翔师范毕业25周年同学聚会之后
老同学刘宗海的文章,令人唏嘘,放此存念。
推开岁月深处那扇古朴的门扉,转眼间,我们这一班同学从东湖畔那所风光旖旎的师范学校毕业,已经整整二十五个年头了。
阔别后的二十五年,各奔东西,人生的旅途不尽相同,或春风得意,或本本真真,或艰辛坎坷。人到中年才悄然发觉,往昔的一切却是那么纯洁,那么值得怀念。那个古老的校园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沉积了二十五年依然那么亲切,那么让人感动!经历了世事的浮沉悲喜之后,我们发现,那段豆蔻岁月如同一壶珍藏的陈酒,年代愈久愈香醇。世事沧桑,生活繁忙,平时疏于联系,聚少离多,可彼此的挂念日渐增多,默默的祝福从未间断。今年春节,几位同学提出同学聚会的倡议,一下子撩拨起了大家沉默的心。是的,二十余载的分别,二十余载的牵挂,给了我们相约相聚的足够理由。由此,大家相约,再次携手相会凤翔县城,相聚凤师校园!一拍即合,一呼百应,在大家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同学聚会于七月底在东湖风景名胜区成功举办。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伏季的雍州大地,雨气清晰,凉风习习。通知中说是下午报到,但27日一大早,就有同学陆续来了。多少回梦里相聚,多少次心驰神往,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学们,见面后相互拥抱,相互问候,开心大笑,激动万分。岁月在每个人脸上留下了印痕,有些同学竟然“相见不相识”了,及至叫出彼此的名字,便迸发出几欲掀翻屋顶般的爆笑。当年意气风发的男同学们,一个个变得沉稳练达,从容淡定;从前的一位位花季女生,如今都成了孩子的妈妈,个个如同夏日的向日葵一样明媚光鲜,正像流行歌曲《同桌的你》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有做了机关干部的,有当了单位领导的,还有行业骨干,师届精英,一个个成为职场的中坚人士,有着各自不同的精彩与美丽,幸福在夏日薄凉的空气中荡漾。班主任彭老师应邀也来了,皱纹已悄悄攀上了恩师的额头,鬓角的斑白却使他显得更加精神矍铄。
头天下午的日程是重走凤翔师范校园。毕业后个别同学也曾去母校转悠过,但今天参加聚会的40位同学要集体重游校园,却令大家激动不已。谈笑风生中,大家穿过繁华热闹的凤翔县城商业步行街,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凤师校区。1985年的那个阴雨绵绵的深秋季节,我们一群懵懂少年,满怀对新学校新生活的向往,离开家乡,来到一代枭雄秦穆公秣马厉兵的雍州故土上, 成了一名吃上商品粮的师范生,开始了平生的第一次离家生活。学校虽然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个年代,学校生活比较单调,天天早上到操场跑步,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很快地,我们习惯了没有父母叫醒的早起,习惯了吃学生灶不太合口味的饭菜,也习惯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戴着同样的校徽,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我们,面对的也是同样的恩师。凤师很重视艺术教育, 三年里音体美课时量大,就在那几年,我们大都学会了读五线谱,弹风琴,吹口琴,并且可以画一笔不算太坏的素描画。十六七岁是人生刚刚启航的年龄,大家慢慢地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了直面生活,这也许是中师三年最大的收获吧。三年的时间不长,但结下的师生情、同学谊,却永远留驻在记忆的长河里。在校的最后几天,班里一片忙乱,同学们互赠礼物,关系要好的聚在一起合影留念。那时,大家都囊中羞涩,纪念品也非常廉价,往往是一个日记本,或一支钢笔。在那些日子里,大家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毕竟在一起三年了,都有些恋恋不舍。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意识到,马上就要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永远地告别了。虽然那时一毕业国家就分配工作,不用操心就业,但总有几分对未来新生活的惶恐、期待和不安。离校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围坐在操场上,点燃废旧的作业本,唱歌、喝啤酒,尽情地放纵……离别校园的日子终于来到了,1988年7月初的一个早晨,学校雇佣的的解放牌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县的50名多同学都坐了上去,大家的被褥、书本、木箱,以及青春的梦想、人生的憧憬,都被统统装进这辆敞篷车。告别的一刻,车上的、车下的,男同学、女同学,都流泪了;紧紧地握住每位同学的手,相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二十年后再相会。班主任彭老师站在校门口,一边挥手,一边揩去脸颊的泪花……敞篷车送我们到了岐山县城南大街,教育局的一位股长给我们致了欢迎词,讲了要服从组织分配、扎根基层之类的话后,大家就此分手奔向了汽车站……
“蝉声中那南风吹来/还记得那阳光遍地/也记得寒风又苦雨/无论是快乐失意日子/最温暖美好的友谊/祝福声中默默回忆……”耳畔恍若响起张明敏那首催人泪下的《毕业生》。凤师,我们又回来了;母校,您的孩子又看望您来了!悠然间思绪仿佛回到了二十五年前——在这里,我们有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梦想,有过朦胧初开天真纯洁的情怀,度过了一生中最清贫、最单纯、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黄金岁月。当年在校园的时候,我们就曾设想着二十年、三十年后相聚的浪漫场面,今天,饱蘸了二十五个春秋的激情梦想终于实现,一种如同电流击荡胸膛震颤心房般的感觉和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动,触痛了我们每个人灵魂中最柔软的部分。
一到学校大门口,抬眼就看到了门楣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欢迎凤师853班全体同学相聚母校”的醒目红字。校门顶上赫然立着一排字,那是学校的名称,恢弘大气。校区基本面貌如故,学校的地标性建筑——一幢高大雄伟的立体矩形图书馆依然矗立,宿舍、教学楼、餐厅依然在,那些树、那些草、那些花、那些路看上去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看看我们一起上课的教学楼,一起就餐的食堂,一起跑步的操场,一起看书的图书馆,回忆起一些年轻的身影,以及我们的欢悦、烦恼和趣事,慨叹光阴荏苒,赞叹校园时光的美好和难忘。
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操场南端的城墙缄默不语,墙头那一簇簇油绿的草叶上,露珠般滚动着当年我们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欢笑;宿舍旁的古柳葳蕤依旧,那拂动的丝丝柳叶,飘逸着我们年少时朗朗的书声和青萍岁月的遐想。这一刻,我们在红尘,也在世外。抬眼望去,头顶是水洗般湛蓝的天穹,阳光那澄澈的眸波,沉浸在岁月的微茫里,清洗着记忆的碎片。蓦然间,时光似乎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凤翔的天空特别纯净,在悠远的黄土高原上,天的蓝色带着野性的粗犷和原始的纯真,浓烈的就像当地的西凤酒。连云朵都显得有力量,结结实实揉成一团团,拳头一样砸在天幕上,甚至可以看到云朵上凹凸处的影子。夜空就更美了,澄净的天幕上,钻石般晶亮的繁星撒满夜空,点点闪动,清凉的星辉投射进我们明澈的瞳仁;一条白练状的银河穿过天宇,如一个虚线绘制的圆环横亘在我们的操场之上;旷原上最本真的声息照拂我们稚拙的灵魂,使人与天籁相倾相融,那种近乎致命的纯净和绮丽,曾给我们的少年时代以深深的震撼。最美还是在夏天的傍晚,在经历了冬天的朔风和春季的润雨之后,凤翔的夏天是天堂般的季节,往往是晚饭过后,我们来到操场,干爽的风轻轻地拂动着头发,叽叽喳喳的燕子在天空或地面盘旋。我们或坐在教学楼前的石凳上看书,或者仰望西天绚烂的晚霞,或躺在草丛里任思绪天马行空。没有燥热湿闷,没有蚊虫烦扰,在幽静的校园里,体味到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欢畅。
那些年的黄昏流光溢彩,年少的我们漫无目的地一路徜徉,日落的余晖在我们的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或相视一笑,或牵牵手就以为完成了所有的日月悠长。记忆所及,那是我们相爱的年少,却永远也回不来了,但在我们心底,那镶了金边的淡淡黄昏,却永远是我们记忆中的神秘花园,在那里草木繁盛,星光清凉,永远是春天,永远灿烂,永远不会凋零……
晚上在东湖口一家叫天香楼的酒店集中就餐,这也是同学聚会最为热闹的场面。大家你拉着我,我邀着你,围坐在几个圆桌,相互倾诉这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挂念之情,追寻那逝去的青春和年轻的梦想。有三年寒窗感情的铺垫,加上难得的酒宴重逢,于是情感象盛夏的暑气一般,早已冲开了平日紧闭着的闸门。于是乎,酒借情感,情助酒量,酒桌上到处飘逸着“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倒醉”等古老诗句里的情景。一阵推杯换盏的劝饮,一番推心置腹的表白之后,接下来每桌人员的位置便开始变动起来,各桌开始轮换敬酒了。仿佛在这个时候,大家的口才都特别好,该说不该说的都敢说了;此时的人也特别亲近,对同学就象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富有情感;此刻的人也特别负责任,主动询问别人的困难,承担帮忙的任务。友谊不曾因岁月的流逝、境遇的变迁而褪色淡漠——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财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珍藏。
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同学聚会亦当纵情放歌!漫漫廿五载,岁月当如歌,今日一见,更应以歌尽兴。随后的卡拉OK娱乐,大家天籁雅音,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流行金曲;以往的怀旧老歌也好,曾经的校园歌曲也罢,能唱的唱,能飚的飚,尽情尽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你好想再见你一面/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生命总被一根难以割舍的柔韧的纤丝牵引着,青春韶华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看见了曾经的沉浮,看见了过往的片段,幸福与快乐中,大家不知不觉都已沉醉……
“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凤翔东湖风景区,乃雍城山水中最为古朴典雅、恢宏壮阔的一处胜景。由于东湖距离凤翔师范较近,加之湖光潋滟风景如画,在学生时代,这里曾经是我们每位莘莘学子周末和课余时间放逐心灵,甚至是违反校规偷偷早恋的宝地。离开凤翔好多年了,作为一名凤师学子,时常感到东湖恍如就在身边,时刻都能触摸到她的芳汀素洲,清影秀骨,任何时候都能呼吸到湖波沁散出的幽香和清芬。东湖,早已成为我们每个同学心窗上和酣梦中一帧永不褪色的风景画!于是,第二天上午的游览活动俨然成了东湖畔一场渴盼已久的美丽的邂逅。盛夏时节的东湖景区,莲盖红芳,竹林滴翠,古树的稠密叶片将这里网成一个静谧的绿色世界。“鸳鸯亭”前,我们班上那两对由“同窗”变为“同床”的夫妻同学,留下了幸福的伉俪合影。登上“一览亭”,大家带着一颗轻松的心去抚摸碧空行云上依依飘逝的往事,以一种安详的姿态做一次洁白的怀想。时光在聚集,又慢慢洇散;清风荡漾,莲池摇曳,几枝荷花亭亭玉立。半倚着木质栏杆,带着追忆的心境,让独自飘忽的思绪,在半梦半醒的边缘,顺着粼粼波光做一次淡远超脱的旅行;让那些无处可寄的情思,完完全全地融进灵魂深处芬芳幽寂的休憩之地。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尽情地分享了久别相聚的美好时光后,大家不得不说再见了。忽然间感悟到:虽然分别了25年,心灵的距离其实没有那么长,好像仅仅是放了一个长假后,再次回到母校重逢。临别时,不再是挥挥手,告别一段过去的感情和友谊,因为大家的情谊已俨然凝结成为难以割舍的兄弟姐妹亲情了。
再见了,同学们,我们已经踏上了不惑的中年阶梯,几年后就要过渡到“知天命”,还要超越“古稀”,步入“耄耋”之年。在这岁月的流逝中,我们不孤独、不寂寞,因为人生的旅途中,有你,有我,有他,还有她,有可亲可敬的同学相伴一生。我们是彼此人生路上的见证人,正是因为有了各位同学,才让彼此的人生充满了温情与甜蜜。
雍州古城,永远是我们的生命胎记;凤师校园,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脐带! 车子驶出了凤翔县城,公路两旁的依依垂柳在夏风中与我们挥手道别,一掬清泪不知何时已悄然润湿了眼眶。仰视渭北高原上清澈的蓝天,洁净的白云,我相信:这块灵秀的宝地,她一定会记得,我们曾经来过,但不是最后一次……
二0一三年伏季于渭水畔
(补记:同学聚会结束后,一同学嘱我为这次活动写一篇诗文。想起来羞愧,为文二十余载,虽中途因世事沧桑辍笔十余年,但发表诗文也有百余篇,却从来没有为853同学写过只言片语。提笔之时正值盛夏,酷暑难捱,加之办案任务在身,白天在外奔波,断断续续写了三个晚上。成稿后传与《八九点钟》杂志编辑张莉娟女士阅读,她很快回电表示读后非常感动,拟于今年第五期杂志将全文刊发。因才疏学浅,文中错漏之处请各位同学及凤师学友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