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序经的《东西文化观》
若干年前,就拜读过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终于明了”全盘西化论“最大代表应该是陈序经而非胡适之。胡先生对于国人指责其”全盘西化“犹遮遮掩掩,后来搞了个“充分世界化”替代之。而陈序经先生则堂而皇之,以“全盘西化论”者自居,并影响了一拨学生粉丝。后来还出版了《全盘西化论言论集》的书。今天读完了牧童出版社出版的《东西文化观》一书,大体看出他是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论证“全盘西化论”的观点的正确性。
该书前半部分是“破论”,后半部分是“立论”,即前者批判复古主义以及折中主义的主张,后者则论证全盘西化的必要性和可取性。整体上看,他将中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分成三种:一种是复古主义,一种是折中主义,最后一种是全盘西化主义。他认为复古主义虽然守旧,但是毕竟对待文化的态度比较真诚,而折中主义则有投机的嫌疑。当然,两者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全是错误的。
在复古主张的批评上,他选择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即辜鸿铭和梁漱溟。辜鸿铭以一个传统的文人的身份去对比东西文化,在他看来西洋文明是僧侣和军警的文化,迨及一战,这种文化已经堕落了,需要中国文化来替代。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是通过中、西、印的对比来抬高中国的文化。他认为西洋文化是意欲向前的文化,长处在于物质文明,中国是意欲调和、持中的文化,长处在于道德文明,印度是意欲向后的文化,长处在于宗教文明。西洋文化是文化发展的第一期,接下来应该是中国文化大放光芒的时代。陈序经认为辜鸿铭的文化观着重强调中国的文化长处在于道德,他对孔子的认识倒是深刻的。至于梁漱溟的观点,陈序经认为意欲只能是向前的,没有调和和向后之说。梁对文化的认识尽管外延扩大,但是对孔子的认识若明若晦,故而让人读来“苦索难明”。
接着,陈序经逐个批判了折中派的观点,其中列举了七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薛福成、郭嵩焘等人在东西文化认知上所谓“道”的文化和“器”的文化的区分;第二,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第三,梁启超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区分;第四、李大钊、杜亚泉“静的文化”与“动的文化”的区分;第五,刘咸炘(鉴泉)的“植物文化”与“动物文化”‘;第六,亚洲文化协会的“人的文化”与“物的文化”的区分;第七种,孙本文先生的“科学的选择办法”。陈氏认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为了凸显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惜以偏概全,搞调和折中的路线。西方文化有自己的“道”也有自己的”器“,道和器是匹配的。这和体用关系差不多,有马之体,自然有马之用。不能是牛体马用。至于说中国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洋是东的文化,也是胡扯。西洋照样有静的文化,东洋照样有动的文化。
在批判各种观点之后,作为文化学家的陈序经露出了他的”亮剑“,在他看来,文化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因为时代和环境发生变化,所以文化也自然跟着发生变化。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要主张全盘西化。以他的观点,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化是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强势文化,所以学习中国文化越彻底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得越好。迨及到了近现代社会,中国确实什么都不如人,不仅物质文明不如人,道德、宗教、思想、法律等等无一不是不如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学习西洋文明。当然,在陈序经的心目中,真正代表西洋文明的是欧洲文明,虽然他说的是欧洲文明,倒不如说是西欧文明。他认为美国人学欧洲,所以获得了发展。同样,与中国同一起跑线的日本,同样也是因为学习了欧洲文化,所以能够在近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在陈序经看来,我们大胆地、全盘地学习西方文明并不是轻视和蔑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与西洋的文化,不是种类的不同,而是层次的不同。我们学习西洋文明,是为了发展和强大自己,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他还说:“从文化的各方面看,我们样样不如人,知道样样不如人,不外是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能够明白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有改良缺点和纠正错误的努力,才有进步的可能;可知全盘西化,并非鄙视自己的文化。”他还不忘记揶揄传统主义者:“你们生在千数百年后的,不自努力振作,去显出你们的能力和光荣,不但是太过自暴自弃,弄得样样都不如人,试问还有什么面目来对着你们的祖宗,说起祖宗的光荣,岂不是愈显得自己的丑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