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日历爆火,盲盒经济兴起各大行业入坑,年轻人称万物皆可盲盒

如今的大型节日,
已经变成各行商家的舞台,
在节日期间推出应节产品,
已经成为了常规操作。
今年圣诞节前夕,
一种圣诞日历的盲盒产品爆火,
人们总期待每天从盲盒中,
能拆出惊喜的产品。
其实不仅在今年的圣诞,
盲盒产品在近年来,
更是深受95后年轻人的喜爱。
从一开始仅存在于潮玩类玩偶,
到后来与各大ip和品牌合作,
文创、零食、餐饮、化妆品……
各大行业为了赢得Z时代的市场,
纷纷加入了盲盒大军。

没抽过一两个盲盒,
都不好意思自认90后。
盲盒这种不确定性的刺激产品,
恰恰迎合了年轻人喜欢猎奇的特点,
甚者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工具之一。
不少年轻人每年在盲盒上的消费达上万元,
盲盒也被誉为是当代最烧钱的爱好。
究竟是哪些人会为盲盒消费最多呢?

据调查显示,
盲盒消费核心人群为女性占62.6%,
其中37.6%年龄为18-24岁,
37.3%为25-34岁,
45岁以上占比最少只有0.6%。
在盲盒消费女性群体中,
由于单个盲盒的几个从几十到上百不等,
通常一抽就是好几个,
需要一定的消费实力,
因此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成了主要人群。

据调查显示,
企业白领为盲盒贡献最多达49.7%,
在读学生人群排名第二达28.6%。
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消费者占最多,
分别达23.3%与24.9%。

所谓抽盲盒一时爽,
一直抽一直爽。
盲盒经济作为Z时代的新宠,
为何能一跃占据占领年轻人市场,
除了盲盒中产品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以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盲盒激发了“赌徒心理”。
抽盒时不知道内容的刺激感,
限定隐藏款饥饿营销带来的物以稀为贵等,
无一不戳中年轻人好玩的特性。
而由于互联网的传播,
盲盒产品的体验一传十十传百,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项新鲜事物有了了解。

据调查显示,
31.5%的网民对盲盒略有耳闻,
29.3%的网民对盲盒比较了解,
16.3%的网民对盲盒十分了解,
还有22.9%的网民对盲盒不了解。
同时消费盲盒时,
品牌、外观、价格、包装等,
都会是用户消费考虑的因素。

据调查显示,
63.7%用户在消费时主要考虑品牌因素,
产品外观因素紧随其后占比63.2%
价格和包装因素分别占比58.3%和46%。

如今的盲盒经济已不局限于潮玩,
面对盲盒经济的崛起发展,
各行各业都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博物馆文创、景区、机票……
逐渐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趋势,
盲盒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翻倍。

据调查显示,
盲盒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22.6亿元,
长至2019年的74亿元,
预测到2024年,
盲盒行业的市场规模能达到300.2亿元。

随着盲盒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不良商家的眼里,
盲盒行业成了人人想分的蛋糕。
完全不尊重生命的“宠物盲盒”,
更是有着虐待动物的嫌疑,
给盲盒经济着实拉了一波仇恨。
另外也有盲盒产品有着价值不对等问题,
许多网民也认为当前盲盒行业,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
30.17%的网民认为盲盒产品噱头过大缺乏实用性,
20.35%的网民认为产品价格不合理溢价严重,
17.43%和16.05%的网民分别认为,
产品让消费者上瘾和炒作严重,
9.44%的网民则认为部分产品抄袭严重,
知识产权没法得到保障。

与普通文创产品相比,
文创盲盒的优势十分明显。
由于迎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性,
充满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文创盲盒,
可以将较为严肃沉闷的历史,
变成充满趣味吸引年轻人的产品。
去年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更是火爆全网,
开售1秒钟就售空。

年轻人在打开盲盒中的物品时,
可以模拟考务人员现场作业逐步挖掘。
让消费者在使用盲盒中,
被渗透了历史和考古知识,
成为了新兴的文化消费形式,
甚至可以对海外进行文化输出。
小总结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那句: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未知和神秘是吸引着当代年轻人盲盒消费的重要原因。“入坑”的年轻人总是一发不可收拾,抽盲盒一时爽,一直抽一时爽。
盲盒除了经典的“潮玩类”以外,目前还出现在其他类型的产品上。机票盲盒、景点盲盒、服装福袋等等,有种“万物皆可盲盒的趋势”。各行业也似乎看到了商机,推陈出新般推出属于自己的盲盒产品。
但盲盒产品风靡造成的乱象也不少。泯灭良心的“宠物盲盒”、影响儿童的“文具盲盒”、盲盒内容价值不对等问题更是被央媒点评批评。何如整治盲盒乱象,规范盲盒市场成了当下社会更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