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拧巴叫“荒原狼”——评黑塞《荒原狼》

早就知道德语作家里有赫尔曼·黑塞这号人,但一直无感。直到有一次看蒋方舟访谈时,被她惊着了,她说她中学时有一段感觉孤独、迷茫和痛苦,对于写作这件事很怀疑,人际关系也很糟糕,陷入了王小波所谓的‘哲学思考期’,每天混混沌沌的。后来读到黑塞的书,觉得仿佛在读自己的精神自传,瞬间平静下来,摆脱迷茫,像是找到了一条通往自己的路。她说的这本书就是《荒原狼》。看来《荒原狼》是疗治精神危机的“药书”啊。 顿时,同样感觉孤独、迷茫、痛苦的我,也拿起了《荒原狼》。

这一看,才发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像是作者赫尔曼·黑塞本人的“生活经历与精神危机的的写照”。 内容可以分三部分: 一.出版者序 哈里的房东和她的侄子,作为旁观者,向我们介绍了主人公的形象:年近五十、独来独往、非常好静、不善交际、神经质、有病,行走很困难、失望成了他的习惯、一位受苦的天才、“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也借房东侄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哈里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里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 他是那种处于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是你我他,不是一个人,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二.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哈里过着这样的日子:不好不坏,不冷不热,尚能忍受和凑合,没有特别的病痛,没有特殊的忧虑,没有实在的绝望,既不激动,也不惧怕,可面对这些,哈里只想结束生命。因为哈里最痛恨、最厌恶正是这些:市民的满足,健康、舒适、精心培养的乐观态度,悉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众生的活动。可拧巴的是,哈里又很无奈:“我这个无家可归的荒原狼,小市民阶层的孤独的憎恨者,却始终住在名副其实的小市民的房子里,我一直都住在小市民的安乐窝中,他们的安乐窝非常体面,又极端无聊,收拾得干干净净,散发着松节油的香味和肥皂味……” 三.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是这部小说里最具情节性的一部分。哈里战战兢兢地向人群走去,想获得世俗的欢乐。他走进了一家酒馆,遇到了赫尔米娜——化身酒吧女郎的哲人。她引渡哈里走向世俗生活,甚至命令哈里去学跳“狐步舞”,还命令他学会大笑,学会生活。她给哈里介绍了玛丽亚和帕博罗,玛丽亚让他意识到,人除了精神之外,还有身体上的欲望。而帕博罗则给他打开了魔法剧院,满足了他未尽的各种遗憾,可是,最后在嫉妒本能的牵引下,他杀死了赫尔米娜,也把自己送向了“死亡之乡”,其实就是帮助赫尔米娜实现了她的理想。 到这里作者又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一个梦想。哈里得到了救赎。

其实,我们现在的时代在生产着无数的“荒原狼”。一方面他无比厌恶小市民的那种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感情缺乏那种走极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所具有的紧张与强度。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积极的生活。而普通市民最看重的是“自我”(当然只是发育不良的自我)。他牺牲了强度而得到了自我的保持与安全,他收获的不是上帝的狂热,而是良心的安宁,不是喜悦而是满足,不是自由而是舒服,不是致命的炽热而是适宜的温度。”这些庸庸碌碌的人们,满足于缺乏激情的毫无生气的生活,满足于自以为是的庸俗的享乐,消费着充斥大街小巷的性暗示,与此同时甚至从没有体验过真正的高潮。平庸是他们生命的一切真相,处处谨小慎微深怕破坏了这虚弱的平静,只是因为他们发育不良的心脏早已承受不住哪怕仅有一次强有力的搏动,他们的情绪恰似嗡嗡作响的苍蝇,恐怕婴儿时的啼哭是他们一辈子发出的最为嘹亮的声音。或许他们喜欢汪峰,因为汪峰可以在歌里声嘶力竭地喊出要“怒放的生命”,他们呢,力量哪去了?激情哪去了?生命之美哪去了?他们掰着指头计算着股票,房价等等一切虚无的数字,却从不计算枉费的青春,消磨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力低着头泫然欲泣,而生命本该怒放不顾一切。

另一方面,“压根儿没有回头路,既不能回到豺狼,也不能回到儿童。万物之始并不就是圣洁单纯……可怜的荒原狼,你即便自杀也绝无好处,你肯定得走一条更长更难、荆棘丛生的修身之路,你将会不断地将你的双重性格翻番加倍,使你非常复杂的性格更加复杂……”死亡是力量之源。荒原狼从死亡中汲取力量,想到自己随时可以选择死去,便不再惧怕世上的任何苦难。 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讨论了死亡概念后,石破天惊地提出人如何面对那终将到来的死亡——向死而生,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

《荒原狼》的最后,哈里终于懂了,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的话,“我知道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 是啊,生命不可以重来,但懂得它的真谛之后,你可以活得灿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