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的庙宇(之三十六)——小东江沿岸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六)——小东江沿岸
世界早期的古代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江河流域,而后来江河流域依然是古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主要地区,原因是江河水提供了农业生产、生活饮用、商业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推动水利灌溉、船舶交通工具、城市规划等人类文明、智慧的发展。古代茂名地区的稻作农业文明也是率先在江河流域发展起来,所以沿江两岸庙宇的田野调查,会有丰富的收获。
过去我多次在小东江流域进行庙宇资料的收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我也没有意识针对小东江两岸的庙宇进行系统调查的规划。本次是小东江碧道的开通,沿岸村落的新农村改造,交通的改善,给我提供了便利,于是我做集中展示,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系统性。
我们看到小东江两岸遗存有不少的古越(壮)语地名,从大园桥起,有调顺、六(禄)墩车、六(禄)墩坡、高车(加上“高禄社”名称,字面意义费解,我认为“高”字是古越语,与“高凉”地名一样与江浙一带的“勾”“姑”等同)、钟鼓岭(从古越人铜鼓演变而来的类丹霞山岭地名)、潭则、大圳口(“圳”是古越语)、那际、高车、禄段、北洒、罗浮等,还有干流沿岸那些最老上至1900多年树龄的、大片的人工古荔枝树林,说明这里早期是茂名大地土著民族俚人开发并生活、生产的地方。
这里沿岸村落也显示了聚族而居的特点,特别是小东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本次记述的地区中的大塘谭氏、爱群李氏、莲塘陈氏、石曹刘氏、禄段何氏就是这样,还有中下游地区的彭村吴氏、联塘李氏、乌石吴氏、博郡黄氏、荷榭黄氏、合水柯氏、新坡许氏等等,这些迄宋至明、清发展起来的家族,缘于这里不仅土地平坦、肥沃,适宜耕种、居住,是需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才得以形成。
2021年11月29日,茂名桐庐

从居住地向东北方向的小东江干流流域远眺,远处的云雾山脉是小东江的发源地。
近处的村落是茂南区羊角镇爱群村委会,也是小东江南岸边的以李姓为主的村落。在江边爱群村委会凰渐村有一座岑罗庙,奉祀岑三官、罗大人,有显著的俚人特色(见我的《茂名市区的庙宇(之八)——新坡、山阁、羊角》。爱群村委会下还有军屯、军田、军窿等村落(凰渐村之西南、南),我问当地李姓村民,他们也不清楚来源。我查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之三“食货”记载了明代神电卫的屯田曰:“神电卫……下屯共八,……左所百户丁钰领军一百十二名住耕白石屯,陈爵领军一百十二名住耕那夏屯,……坐落罗浮、大鹤林等垌。右所百户……引至茂名思力、南蛇、西岸荒田。……前所百户徐英、徐凤领军屯与各所同,其土名吴村、白花、深水,徐英屯田也。……榕木、冷水二处乃徐凤屯也。”我难以考证是否有卫所屯田在今爱群地方。清同治《广东图说》记载:“沙瑯司巡检一员,驻沙瑯墟,其属大乡三十。……黄暂堡,城西北九十五里,内有小村十三。曰黄暂,曰桥头,曰那制,曰白土,曰坡边,曰山鸡巄,曰那湾,曰长山,曰田心,曰油麻坡,曰田子巄,曰横岭,曰水标岭。有羊角墟、荔枝园汛,有龙华寺。……荔枝园汛防兵五名”这个黄暂即今日之凰渐,但军屯、军田、军窿似乎也难以与黄暂堡、荔枝园汛关联。
与爱群毗邻的羊角镇山和村委会也有一个旧营村,小东江边羊角镇禄段村委会有军地村,这些地名背后或许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茂名日报则报道说禄段村委会军地与冼夫人军事行迹有关,大概只是一个美丽传说。

爱群村委会油桁屋、黄竹坑、上高村的新圣庙,为土地庙,百度地图上显示为黄竹坑村公庙。村落位于小东江南岸,社民绝大多数为李姓。门口庙联:新德望培桃李育,圣恩深化竹成松。

爱群村委会油桁屋、黄竹坑、上高村的新圣庙内奉祀土地公、土地婆、石主、观音,观音应不是庙里原本奉祀的神明。

茂南区市区油城七路石禾小区调顺境主庙,毗邻羊角镇爱群村委会、石曹村委会,村落位于小东江南。以“调”字齐头的古越(壮)语地名,是汉语“地”“山林”的意思,在茂名地区此类地名比较罕见,湛江地区最多,与今日俚人的孑遗——海南临高人的先民有较大关系。

羊角镇石曹村委会走马山村北面的官渡公园中的福德社,奉祀福德伯公(土地神,见我的《诸神的诞生(之十三补遗,参考资料)》、《诸神的诞生(之十五)——土地》)。村落位于小东江南。福德伯公崇拜在福建闽语居民、客家人中盛行。走马山村民为刘姓,在羊角镇、电白坡心镇刘姓部分讲闽南语,部分讲粤语,族谱记载祖先来自于闽南,这在土地福德伯公崇拜上可以作为佐证。
走马山村南的上宾塘村另有一座罗侯庙,为附近几个刘姓村落的公庙,却是具有本地色彩的庙宇,闽语移民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已经入乡随俗,当然还包括石曹村这部分人群语言上的粤语化。

茂南区市区官渡桥南东区的坡嘴村新安社,与小东江边的车田村毗邻,村落位于小东江东边,奉祀新安土主(土地神)。门联曰:新宇缔玉土,安载道神明。新安土地神在茂名地区非常普遍,包括遥远的高州北部我的老家。

茂南区新坡镇莲塘村委会六墩车村禄墩境主庙,奉祀土地神,村落位于小东江干流与支流泗水河交汇处,小东江北岸,泗水河东岸,为谭氏村落,由高车村迁入。“六、禄”是古越语地名,意为山谷,是指山麓和岭脚之间的地方。在“茂南乡情系列丛书”《新坡》(以下简称《新坡》)一书中介绍“禄墩车”“禄墩坡”说:“历史上村周围有六个土墩,另有数座水车,故名六墩车。后音误为禄墩车。”这个解释只是望文生义,本地多数古越语地名比如后面的潭则、高车、禄段、罗浮、北洒等都常会因字面遭到误读。
庙门联曰:禄墩人杰地灵,境主神光普照。

新坡镇莲塘村委会高车村高禄社朝官庙,坐落在小东江支流泗水河东岸,复兴大道小东江桥南,为高车高禄一队、高车高禄二队、六墩坡高禄三队、六墩车高禄四队、六墩车高禄五队谭氏公庙。门联曰:朝野书勋靖域威灵施福荫,官民被德安澜神祗(祇)佑乡黎。

朝官庙内碑记“序言”记载:“高禄谭氏,根在福建,大明迁址,莆田入粤,先迁覃巴,后居高车,扎根茂名,衍布两广。”还记载庙宇于2019年重建,大概是因为修筑复兴大道而重建。《新坡》记载,高车谭氏人杰地灵,出了许多人才,如清代县丞谭荣宽,候选直隶州同谭荣菊,六品布政司谭正熊,民国副营长谭荣初等。高车迁黄塘村委会顺塘村后再迁贵州镇远的谭氏后裔有清代一品大员云贵总督谭均培。

正殿奉祀(从左到右)罗大人、谭大尚师、张公鼓大王、白面秀财。我之前研究过朝官庙(见我的《公馆镇西岸村的庙宇》、《诸神的诞生(之五)——粤西南“亦神亦祖”的信仰现象 》、《诸神的诞生(之十四)——朝官庙里的刘祖、田祖》等文章),认为它明显的俚僚土著首领崇拜色彩。韦庆稳说,古越语称首领、头人为“州”、“朝”、“昭”(《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所见还有茂南区袂花、公馆镇陈氏的朝官庙,新坡镇阮氏的朝官庙,加上这里谭氏的朝官庙。庙宇、地名,以及谭氏从吴川覃巴(覃巴地大批以“覃”齐头的古越语地名,“覃”是汉语“水塘”的意思,谭氏产生或许也与“覃”有关)迁来,加上大塘谭氏家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为O-PK4-F838-F15300-MF188438,PK4是南方的大簇,支系代表的主要是我国古代百越、百濮、荆蛮等南方民族的后裔,我推断谭氏应为古代本地土著俚僚姓氏。张公鼓大王神明在莲塘村委会的另一座三官庙中也有奉祀,三官庙据称是源于冼夫人手下大将陈三官形成的崇拜(见我的《茂名市区的庙宇(之八)——新坡、山阁、羊角》、《诸神的诞生(之九)——陈三官》)。

莲塘村委会里村,位于小东江北岸,复兴大道北,茂高快线西。《新坡》记载里村原李姓居住的李村。村中特色产品竹蔗不仅多汁香甜,还有消暑解毒的作用,远销高州、化州、湛江等地。旅台曾任最高检察院检察总长的陈涵为本村人。

莲塘村委会里村石颈境主庙,奉祀土地公、土地婆、把部、抄书。土地配把部、抄书的庙宇很少见。门联曰:石神显赫恩泽颈土佑社众,境主威灵福荫黎民赐平安。

莲塘村委会谭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集资芳名表,记录了谭则村路灯捐资榜有陈、赵、罗、徐等姓氏,陈、赵人数最多。村落位于小东江北岸,里村东和茂高快线东边。《新坡》记载村名来自于河畔有一深潭,侧边有一鲤鱼形墩围着潭,故名。同样应是望文生义,茂南区有很多以“潭”齐头的古越语地名。本村赵姓由瓦言坡迁入,《新坡》记载瓦言坡赵氏为宋太祖一脉,自茂名赵氏第九世赵起芳由下村迁来。在粤西,赵氏还有一支大的来源为古代的瑶人。

江边的村口有一棵榕树,茂名日报报道称为“亲子榕”,据说树龄已逾500年,在榕树上还寄生有一棵的“能树”。《新坡》则记载榕树是赵氏村民迁入时种植的,已有250年历史。

新坡镇关车村委会瓦言坡村玉虚宫,村道、重修庙宇捐资榜上看到本村为单一赵姓,村落位于小东江北岸,潭则村东边。玉虚宫奉祀的主神基本是北帝,本庙应该不例外。碑记记载庙宇由陈雨、赵仲彭两人于民国初年集议建造,1979年重建又毁,后1991年移址30米外重建。

主殿奉祀从左到右依次为土主婆、土主公、伏波、北帝、灵王。伏波将军在南方多有奉祀,有马援、路博德两神明,譬如雷州、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则两人都奉祀,钦州、钦州乌雷、横县、防城港等伏波庙则只奉祀马援。我较少见到的茂名庙宇有伏波。灵王崇拜在茂名地区很多,具有古代瑶人的特色。我问庙管村里赵姓从何而来,他说是南雄珠玑巷,至于皇赵的后代的说法,他不置可否。从灵王崇拜推测这里的赵姓可能是瑶人后裔。

左殿奉祀华佗、李大仙人。李仙来历是什么?右联曰:“李仙芦内贮乾坤”,道教手持葫芦的神仙有铁拐李,太上老君(李耳)以炼丹出名,也是手捧葫芦,而铁拐李又是太上老君的徒弟。从庙中神像李仙金箍束发,以及左手持树枝(铁拐李的拐杖是西王母瑶池里的蟠桃枝做成)来看,大概率是铁拐李了。不过他满身太漆黑了,不似我们平时看到的形象。

右殿奉祀观音、冼太。

新坡镇关车村委会加鸟山村牌坊,位于瓦言坡村北面。 《新坡》记载最早在此居住的是端氏,村名叫“阿里山村”,后来梁、赵、郑等姓村民相继迁入,犹如“百鸟归巢”,于是改名为“加鸟山”。

山阁镇山阁村委会元屋岭村福庆社玉虚宫,位于加鸟山村北面,碑记记载为沈氏八世少峰祖于清朝嘉庆年间建造,主神也是玄天上帝(北帝)。从庙中的一座轿亭横额上看到,应该还有康皇大帝,但庙中并未见到有康皇神像。康皇在一些村落庙宇是驱瘟祛疫之神,譬如高州长坡镇云霄村的云霄社也不设玄帝、康皇神像,但年例游船有参与,在庙一面墙边设有年例游船“船所”之位,墙上有联曰:“玄帝驱邪出大海,康看遣疫返洋洲。”
本社村民为单一沈姓。在茂名高州北部山区古丁、马贵镇多此姓氏,古代这里多是瑶人聚居,我猜测沈姓是古代瑶人的姓氏。瑶族过山榜记载:“相传,瑶族始祖盘瓠,与皇帝(评王)的三公主成婚后入南山,不觉多年生下六男六女,评王知道后大喜,遂赐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赐封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主殿奉祀玄天上帝、桃花仙姑(右)、周公(左)。

玉虚宫旁边不远路边的一座观音小庙。

新坡镇关车村委会沙车村沙车革命老区文化中心,本身为沙车村三帝庙,奉祀的“三帝”应是华光、文帝(文昌帝君)、武帝(关圣帝君),以及土主、不知名的佛祖。由庙门联“三帝一佛合璧联珠匡社稷,一境二教异曲同工护民生”也可知,本庙是比较奇特佛、道合一,只是不得其门而入。
本村位于小东江北岸,瓦言坡村东边,村民多为苏氏,《新坡》记载,饶平县的苏浚受朝廷派遣到高州府任职,晚年到根子镇回龙背村开基,三世迁电白田杰村,六世于明末清初再迁沙车。《新坡》记载村名,是河畔河水多沙经常堵塞灌溉的水车,故名。今日根子镇苏氏为客家人。

山阁镇那际村委会的牌坊。那际村位于小东江南岸,沙车村东,与黄杰村委会隔岸相望。山阁与羊角基本以小东江为界,不知它为何隶属山阁。村名可能原先是清同治《广东图说》中记载黄暂堡下的“那制”村,原本是属于羊角镇地域的吧。从牌坊旁的道路捐资榜看到本村有黄、吴、孔、苏、李等姓氏。

那际村委革命文化遗址,现在也是江夏堂黄氏祠堂,为遗存的古老泥砖屋。据房屋门口左边的宣传栏介绍:“那际村内还保存着36间古屋组成的革命文化遗址,当地政府与群众对历史遗迹有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实施开展保护。”那际是老区村,据何廷慈《百年老树 柘木逢春》一文记载,全村有荔枝树800多亩,其中在清朝年间种植的百年以上老树有330多亩。现也正开辟为古树公园。

山阁镇黄杰村委会莲湖塘、新屋村、油桁屋的“员村社文化中心”广场旁古老的陈氏宗祠,已陈旧、破烂成为危房,但古香古色的味道还在。三村位于小东江北岸,居民绝大多数为陈氏。

山阁镇黄杰村委会莲湖塘、新屋村、油桁屋的员村社文化中心广场旁的古老大榕树和土地庙。茂名日报记者从茂名市有关部门编的茂名古树名木资料中看到,该树估测树龄为503年,是一级古树,树高11.5米,胸围9.8米,平均冠幅22米。

茂南区羊角镇禄段村委会禄段贡园中古荔枝树。位于莲湖塘村东,小东江北岸。据资料介绍,禄段贡园荔枝种植历史悠久,由禄段村、妙义村的武馆园,西瓜地村的车田园,上泗水村的龟尾园这三个园合并而成,是国内古荔树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历史最悠久的古贡园之一。禄段贡园品种包括白腊、白糖罂、妃子笑、红皮、进奉、挂绿等。禄段境有100年以上的荔枝树达2236棵,其中龟尾园58棵、车田园148棵、武馆园有135棵,其余的分散在各自然村,千年以上古荔枝树有363棵,荔枝林占地面积共3000多亩。据广东省荔枝分子标签工程技术中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对古荔枝树进行测定,禄段古贡园里的一棵黑叶品种荔枝树是我市古荔枝树中树龄最高,树龄为1933年,植于东汉时期。
小东江沿岸山阁镇那际村委会,羊角镇的禄段、共同、南华这三个村委会,直到高州根子镇元坝村,都保存着大片古荔枝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