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读书报告
去年年末,我试着总结了自己一年的读书情况,发现被我偶然记录下来的文字,对我而言,远比想象中的更有意义,遂打算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下面是我的第二份读书总结。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如果一直只读自己喜欢的类型,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所以我每年的书单都会放一些对我而言稍有挑战的书,希望读书这件事在带给我愉悦的同时也给带我知识。


下面把比较喜欢的一些记录下来,顺序随缘排列。

间谍小说属于类型小说的一种,很多间谍小说作家过于注重间谍冒险的刺激性,因此沦为三流小说和爆米花文学。而勒卡雷不同,他曾在军情五处工作过,并以外交官的身份亲历了秘密情报工作的无数大风大浪。他的小说更接近真实世界的间谍活动,不动神色的叙述,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初读甚至会觉得有些无聊,但是他的间谍⼩说从来都不是单纯⽽狭义的消遣式文学,他以间谍⼩说的形式呈现世界的真实,官僚的腐化,⼈性的荒芜。
本书的中⽂名是《⼈⿏之间》,作者是写出了《愤怒的葡萄》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关于友谊,伤害与背叛的故事。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却像个孩子。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他们的愿望微小如尘埃,可是依然没有实现的可能,像极了《愤怒的葡萄》里那片永远到达不了橙子园。
这本书的序⾔,是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阿成写的,我今年刚好读了他的《威尼斯日记》。阿城说,朱天⼼有⼀种强悍的敏感,她的⼩说有⼀种近于纯阳的⽓质。这也是我读《古都》时的感觉,感觉是一位很不一样女性作家。
这本九州出版社的《古都》收录了朱天⼼的⼏部短篇⼩说。在这⼏篇⼩说中,⼤多是一些⽭盾⽽忧虑的主⼈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轻盈的时代,他们忧虑历史,⽣死和故乡这些显然过分沉重的话题,但也能从⽣活琐事中获得愉悦。读这本书能感受到朱天心对她生活的城市的强烈感情。
《古都》中的各个主人公身上有一种既陈旧又现代的气质,且⼤多处于游荡的状态。比如说,《威尼斯之死》中的主⼈公是一个创作者,徘徊在台北⼀家家咖啡馆⾥,找寻着他唯⼀的创作之地;⽽在《古都》中,⼥主⼈公⾛过台北和京都两座古城,⽤脚步丈量城市,⾛过⼀个个熟悉的地⽅,却满眼陌生,“难道记忆都不算数”?看着⽣活了⼏⼗年的城市,变化到已经辨认不出,感慨从⼩⽣活的台北甚⾄没有仅去过⼏次的京都亲切。
这本书中另一篇我特别喜欢的⼩说是《蒂凡内早餐》,主⼈公是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公司⼩职员,自认活在当下,对政治与历史丝毫不感兴趣,对消费主义有着⾮常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是这样一个⼈,最⼤的⼼愿却是拥有⼀颗蒂凡内的钻⽯戒指,这样才能让她感到⾃由。这位女职员根本就是你和我,就是大多数人,即使看清了消费主义的本质,但是却逃无可逃。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作,看到书名似乎十分猎奇,但却是历史研究著作。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清王朝最⿍盛的时刻,像是提前敲响的丧钟。本书讲了一个故事的三个版本,一个是流传于普通百姓间的妖术恐惧,一个是皇帝如何确定妖术其实是谋反的烟幕,还有一个述及对妖术不置可否的官僚们的困境——他们虽然竭尽全⼒,却没能讨好任何⼀⽅。作者关照历史的⾓度实在是令⼈佩服,很多观点非常新奇而且发人深省。
“整个社会竟然会感受到同样的危险,下层的民众和上层的权贵竟然受惑于同样的不测,这本⾝就是暗⽰,社会上存在着一个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化⽹络。然⽽,农民,官僚和皇帝的⽣活⽅式不同,他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妖术恐慌对他们形成的冲击也就不尽相同。在这⾥,统⼀性与多样性是并存的:在这个国家,⼀⽅⾯,形形⾊⾊的事件分别发⽣在最⾼层和最底层,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社会就像⼀⾯多棱镜,让⼈们对叫魂的看法以各种各样的⾊彩反射出来。” ——出自本书。
铁路,电报,钟表,相机…这些曾经推动一个时代的⽂明,他们都离不开同一个关键词但是在伟大的近代史叙事中,它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它就是材料。
这本书可以说是从材料的⾓度串联起了整个近代⽂明史,是⼀部信息丰富的,及时的,迷⼈的作品。书中有很多有趣的观点,例如:时钟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睡眠的⽅式,我们体内的⽣物时钟与我们遵守的机械时钟并不⼀致,⽽⼈类似乎是唯⼀在整合睡眠的物种等等。
这本书的讲述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在本书结尾,主人公打算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书,红发⼥⼈给出的建议是:“既发⾃肺腑,⼜宛如神话;既要像发⽣过的事情般真实,⼜要像⼀个传说般亲切”。也许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描述。
这本书关心的话题是:“上一代的破碎关系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延续?成为母亲,究竟要面临多少困境?“同时这本书拥有精致悬念的躁动和惊悚⼩说的迷⼈节奏。读这本⼩说的感受可以说是:“像惊悚⼩说⼀样充满悬疑,⼜像纪实⽂学⼀样发⼈深省。”
九个短篇故事之间相互独⽴,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写成的,放在⼀起,⼜能形成一个整体。对我来说,塞林格一直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读塞林格的⼩说,需要找到一个⼊⼝才能进⼊他的文字世界,否则会觉得⼗分莫名其妙,真正沉浸在他的故事⾥,会感受到他⼩说的结构和⽂字是多么的精妙。
初识卡特,即是她的这本《明智的孩⼦》,⼩说是以一个⽼太婆的⼝吻叙述,讲述她和双胞胎妹妹参加⽗亲百岁⽣⽇寿宴⼀天的⽣活,其中夹杂着对传奇家族历史的琐碎回忆。卡特在书中加⼊⼀点魔幻的元素,变现实为幻想⽽⼜不失真实,读来让⼈⽿⽬⼀新。
不同于我们以往看到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厚重与辽阔,《明智的孩⼦》的基调是轻快的,充斥着享乐,狂欢与⽣之喜悦。故事的叙述者朵拉和她的妹妹诺拉,是两个浪荡的歌舞⼥郎,⽣活在贫穷的伦敦左岸,靠演低俗的歌舞剧为⽣,是一个著名莎剧演员的私⽣⼥,母亲在她们出⽣时死亡。⽽她们的名⼈⽗亲,住在富丽堂皇的豪宅,前后娶了三位娇妻。在她们的⽣活中,⽗亲的存在是个假设。这些⾜以压垮任何⼈的悲剧发⽣在两个⼥孩⾝上,会如何表现呢?没有自怜与⾃暴⾃弃,她们舞动,她们歌唱,她们尽情享受生命。
可以⽤“⽓势恢宏”来形容,从公园前两万年年的古代饮⾷到近现代⼯业化饮⾷,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各个有影响⼒帝国,⽤引⼈⼊胜的⽂字记录多种饮⾷的兴衰,关注饮⾷的传播途径传播的,以及是如何受到政治和⽂化扩张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最⼤的感受是世界各地饮⾷的相似性远远多于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古代饮⾷都独立发展出了三个基本原则:等级制原则,祭祀交易制原则和烹饪宇宙论原则。

传奇导演⼤卫·林奇的⾃传,英⽂名是《RoomtoDream》,这本书的写作形式也和林奇⼀样特⽴独⾏。⾸先,传记作者克⾥斯汀通过收集资料,与林奇相识的⼈进⾏访谈完成一个章节,然后林奇⽤写作的⽅式做出回应,并指出其中不太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有点像通过别⼈的记忆来挖掘出⾃⼰头脑中对往事的印象,颇为有趣。
⼤卫说他的青春期“总的来说不算很快乐。青春真是狂喜⼜刺激,但也混杂着⼀种坐监狱的感觉—就是必须得上⾼中,真是折磨啊”,不能更赞同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特别美,如果要读的话,请⼀定要读纸质版的。
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和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如果对俄罗斯的文学和历史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男性通过将⼥性客体化,他者化来建⽴⾃⼰的优越感和权⼒地位,作为“弱者”的⼥性也就沦为从属于男⼈的第⼆性。厌⼥症在男性⾝上表现为⼥性蔑视,在⼥性⾝上表现为⾃我厌恶,虽然⼥性是显然受害者,但很多时候⼥性会反过来⾃觉地维护这种制度,成为⽗权制的拥护者和代理⼈。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强化,居于⼆元对⽴的性别秩序核⼼的厌⼥症的存在已经如同重⼒⼀样理所当然⼜很难察觉到了。
另外,虽然⽤这个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但是也存在解释不通的现象,读书时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的。
阿城的⽂字很平淡,又回味无穷。《威尼斯日记》记述了阿城旅居威尼斯两个月的生活,而我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很像看了一场电影。阿城的文字,读起来也很有画⾯感,随意地记录威尼斯小城地人和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下次也想去一个喜欢的城市生活,也要像这样写日记。
孽子》的内容非常丰富,虽然写的是特殊时期的同性恋群体,但是核心的主题还是“父与子”的故事。每次读白先勇的小说,都会被他文字中的悲悯与温柔感动。《孽子》虽然聚焦的是一群特殊群体,但是他的文字并不是从很猎奇的角度在讲故事,也并没有评价和批判的态度。它的文字虽然近乎白描,但是特别精准,意境特别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红楼梦》的强烈影响。
我读过很多白先勇的作品,最开始是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和《纽约客》,然后是散文集《树犹如此》,接着是长篇小说《孽子》,也看过很多他的采访视频,白先勇其人其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一种独属于中国的东西,是层层叠叠的历史书中,是无数的朝代更替和时代发展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是很美的东西,也是我在其他中国作家的文字中感受不到的东西。
这本书是茨威格的回忆录,写于他去世前夕,在此之前,我只读过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很好的作品,但我始终无法和作品建立连接。
但是这本自传却非常吸引我,茨威格的人生经历之丰富,令人羡慕,又觉得是同情。他一生中经历了和平与艺术空前繁荣的欧洲,坚信在人人热爱艺术、谈论艺术的环境中,能一展自己的文学抱负,美梦正酣之际,两次世界大战接连爆发,经历了战争对灵魂的摧残、对人格的践踏,对成为世界公民之梦想的嘲笑。 茨威格一生中与欧洲各行各业的艺术名人相识相交,很多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他是几十年的朋友,这本书是他的个人经历,时代不可控制的发展以及他与朋友的交往故事,也是他对世界积极转向悲观的全过程。
这本书让我想起张岱的《陶庵梦忆》,一生经历和平,繁荣,战乱和朝代更迭,原本深信不疑的事情慢慢被动摇、被摧毁,到了人生的暮年,回首年轻时的往事,恍然如一场梦。
《江村经济》是从社区研究转向社会结构研究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去年读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书中说参考了很多这本书,就找来看了。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30年左右的江苏的一个村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田和养蚕,外面的世界开始影响村庄,但是影响有限的时期。贯穿本书的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加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我特别爱读社会学著作,总觉得非常有趣。
这是一个残忍的犯罪故事,一部极具张力的小说,它综合了马尔克斯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
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故事中最幽微、最隐秘的感情,从一堂春天的课开始,关于春天的意象与真实的人生中的种种体验,在诗人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连接。读这本书,会觉得,虽然世界已过数千年,但人类的困惑与普遍的情感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黄晓丹是我最近发现的宝藏作家,文字温柔而精确,思维跳跃又敏捷,非常善于用自身的经历,用身边之人的微小困惑触及千年前诗人们的精神世界,她用文字建立的桥梁,让我们与曾经学过的古诗,曾经听过的典故相遇,似乎古诗与诗人们就在眼前,我们困惑着他们的困惑,也体验着他们体验过的喜悦,黄晓丹帮我们发现了这一点,这非常了不起。
菲茨杰拉德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我只读过他的两本书,而他的这本代表作我最先接触的是中译本,因为实在喜欢这个故事,又对菲茨杰拉德语言的优美有着强烈的好奇,就找了原版书来读。英文原版书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各种华丽复古又难懂的形容词,虽然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是用英文书写的盖茨比的故事让我觉得更有说服力,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看到繁华糜烂的宴会一场接一场,听到黛西低沉的声音里金钱般的魔力,但是读中文翻译版的时候,我只觉得文字是美的,但是和我没有连接,像无根的、漂浮的异世界美梦。
作者是哲学家邓晓芒先生,他同时也是作家残雪的哥哥。这本书通过对十四位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作品的解读,探寻隐藏在作品里、隐藏在作家灵魂里的、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最普遍的中国男性心理。书中的十四位作家的风格多样,但作者认为他们都在探索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把他们统一归为寻根文学,这本书里,作者对他选择的作家的批判是很彻底的,在他对很多作家的文本分析中,作者提出,中国男人心里都有一个皇帝梦,都想回到孩童状态,尤其是知识分子,经常有一种迷醉又自我辩护的丑态,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些作家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创造出什么,甚至没能力改变我们在语言的使用和探索上的匮乏。
这本书还挺有争议的,虽然书中分析的大部分作品我都没有读过,但是对这些作家和作品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而且我自认为心理学知识比较丰富,书中作者分析出的很多观点我还挺认同的,这本书里提到的作品有一些我还挺感兴趣的,就先从被作者高度赞扬的史铁生和残雪开始吧。
这本书是是英国女作家、“文学女巫”安吉拉·卡特对最离经叛道的法国哲学家、色情文学家萨德作品的解读,探索不被认可的女性自由的可能性,也是我今年读的第二部卡特的作品。
《萨德式女人》中,卡特对萨德笔下的传统圣女朱斯蒂娜的分析与解构令我印象深刻,朱斯蒂娜是对传统美德与现世世界毫无保留的拥护者,她自觉而严格的保持着自己的圣洁,但是她的天真脆弱并未给她带来她潜意识里期盼的某种好处,而是一次更胜一次的残酷的折磨,侮辱和惩罚,朱斯蒂娜以异乎寻常的坚韧经历和承受着这一切,她很自然的将自己摆在受害者的角色上,她是被亵渎的圣女,是诗意的文学形象。
卡特的观点很有趣,“她有多圣洁,就有多下流”,完全否定了朱斯蒂娜引以为傲的美好品质。“每当她要帮助别人时,总会造成别人的死亡”,或许正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她所表现出的资产阶级式的利己主义和对他人苦难毫无共情能力,多少折损了她受难的悲剧性与诗意,也圣女的身份存在内在的冲突。
朱斯蒂娜,这个蒙难的纯真少女,现实中的姐妹,有着是机械的、被动的、缺乏反思的温良恭俭让。苦难和屈辱的毒蛇如影随形的跟着她们。听过她们故事的人,总是会以一声叹息像她们表示敬意,但是任谁遇到这样天真美丽的少女,想到的都是玷污和损毁。
“时尚以惊人的速度到来,却又以同人惊人的速度变成过时落伍的东西,所有我们追求的事物,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化她们之前,就已经变得陈旧落后,令人不快甚至大倒胃口、可恶至极。今天还是‘典雅时髦’的生活方式在明天就变成了人们的笑柄和嘲弄的对象。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流动、轻盈,坚不可摧的东西被拆解、液化,现代化的进程持续向前,却永无终点,只有变化是永恒的。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好,所有东西在出现之时,就被标记为“待弃”。资本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轻快灵活,没有负担、自由自在,成了不受管辖的东西。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围绕着主人公安提帕两天的生活展开。书中的“两天”分别指冬至(12月21日)和夏至(6月21日),它们既是时令的极点,也是变化的发端,象征着昼夜消长和阴阳交替,被作者赋予了光明与黑暗、温馨与狂躁、天堂与地域、生存与死亡等内涵;冬至代表着至阴的时刻,此后白昼渐长,让人看到生的希望;夏至则是极阳的日子,此后逐渐变长的黑夜将人引向死亡。在极端的两天里,主人公安提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小说的两个部分也如同沙漏的两个半球,即彼此对立,又紧密联系,相互包容,不断转换。
——出自本书序言
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酣畅淋漓的小说,我竟然一直以来都误解了史铁生,错过了这么好的书。这本书很有电影画面感,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作者的一个人格,在前几十年,他们共享一份相同的人生经历,在某个重要或不重要的人生节点,他们站在可能世界的门口,推开了这扇门,而不是那扇门,书写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篇章。《奇想之年》
这是一本关于丧恸的书,美国作家琼·狄迪恩面对丈夫突然的死亡和女儿的反复住院,内心不为人知的风暴。她的文字非常细碎,有类似经历的人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共情与安慰。
本书作者夏尔马总结了影响一国经济兴衰的十个因素:人口、生命周期、亿万富翁、政府干预、地理位置、投资、通货膨胀、货币、债务、舆论,通过研究全球多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给出了一些被历史验证过的衡量指标。

-
star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1 23:39:53
-
豆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3 01:33:58
-
红小红的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21:09:26
-
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01:47:50
-
银灰的东京鱼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00:50:54
-
至乐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08:42:47
-
sung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21:33:04
-
没有味道。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8:47:27
-
玛卡瑞纳194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7:20:24
-
权victo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6:59:30
-
院子里的酸枣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5:54:56
-
tans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2:58:00
-
甜美的短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12:04:53
-
慎习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23:29:25
-
君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3:43:02
-
赛Thy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3: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