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自己学习-学习前读
会恍惚,忘记自己时间紧迫的处境
不要关注其它杂事 :每日固定中晚三餐时间段处理手机信息,其他时间能不看手机就不看,以免因外界人事乱心扰神。
博士论文进度记录 | 外审中(交稿啦,希望顺利过😂)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0535385/?start=100&_i=9406360USXv3Fg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已经没有时间拖延、矫情、偷懒、闹情绪了。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这般绝境,现在的每一天都要当作最后一天过,每天都要做到用尽了力气。只有现在尽力了,最后,才不会抓瞎、混乱。
大概一个月也剩不了几天能全身心地学习了。所以,但凡有时间就一定要进入状态,从现在到毕业,没有一时一刻可以放松了。
还是需要加快进度,不能时而紧张时而放松了。要想顺利地毕业,无论是论文顺利,还是心情身体顺畅,都需要提早准备,不能让自己在最后陷入被动的境地。
今天读到毛的《论十大关系》,里面说到中国要作自己的原子弹,那段话很棒。套用一下: 你对C刊/毕业/好教职/职称/学术生涯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去坚持正确的方法,然后持续努力下去。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坚持以前的做法,拖延、不专注,难道要一辈子跟这些作斗争? 就看是不是真正地、十分地、特别地,想要。
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完成自己的KPI,努力的让自己升职加薪,这才是值得你思考的事情
作者:李连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20493390/
对非天才学者而言,学术生涯是马拉松,延续三四十年。关键时期三个,读博,起步,转正,每个时期五到十年。在关键时刻,比如完成博士论文的定稿,最后修订论文,敲定求职报告,趁热打铁才能成功,需要竭尽全力的拼搏。除了这样的非常时期,非天才学者需要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孜孜不倦地下真功夫琢磨,以求在天才不屑于用功的中小问题上取得创新突破。
到需要拼搏突破难关的时刻,限于才具,非天才学者往往不得不打破正常生活节奏。但这是非常时刻。正常情况下,不能放弃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即使在非常时刻,也不能连轴转。连轴转不是拼搏,是玩命。非常时期打破常规,拼命工作,是为了保命。但是,拼搏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一生几回,已经太多。年轻人的韧度高,偶尔拼搏,一般来说不至于出大问题。但是,有多数,就有少数。危险在于,少数是统计数字,数字的每个单元都是一条命。一个年轻学者究竟属于多数与少数,他人不知道,学者自己也不确切知道,但如果有足够的敏感,可以有隐隐约约的感应。如果自己不留心,那就真的无人知道。万一属于不能拼搏的少数,却误以为是可以拼搏的多数,就难免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付出惨痛代价。
短暂拼搏是迫不得已的最大化,持之以恒下真功夫才是独立自主的最优化。学术生涯的第一时期,年富力强,万事草创,最大化不妨优先于最优化,但肯定不是一味最大化。
……谋生存时,不敢慢,不能慢,慢意味着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