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活没有这么多的觉悟
去资料馆看了费里尼的《八部半》,下次一定喝咖啡。回来又看了一些评论解读,主要是镜头语言厉害,开创性的。
主要是两篇(其中一篇是吴孟达的,对他肃然起敬),讲了导演如何运用镜头,举了几个例子:
1)开场疗养院一个长镜头,镜头横着扫过,演员前后景交替走动出现,镜头前后转化;
2)和影评人聊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远景到近景,再聚焦到男主,不照到影评人,自然表达对评论的不屑;
3)对于男主角女神的描写,三次幻想中的女神气质,和真正的女演员到场之后,完全不是梦中;
4)男主和女神演员在车中,女演员在明处,男主在暗处,一明一暗。
5)最后新闻发布会,两个记者前后交错出现,再一横扫主客观视角就出来了;
这些对于场景调度的要求啊,又在B站重温了一下。想了想,我那些风景片,怎么能有机会用几次这样的镜头呢。
接着不断看到致敬:《年轻气盛》致敬了疗养院领圣水,《地下》致敬了结尾的歌舞形式,《低俗小说》的跳舞片段。
其实没有很懂,也许是,想表达的意思,有点被意识流、各种剪辑、演绎、戏剧化的表达,冲淡了。男主一直这部被电影到底讲什么再折磨着,骗制片人、编剧、女演员,搭了一个景,演员都来了,选角一个又一个……
他想起童年、臆想童年的性启蒙,想象自己还是那个人们最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宝贝,人们还能围着他转…… 以此躲避现实。对情人除了性没有其他的要求,情人也只不过是图钱;对妻子,知道自己对不起妻子所以回避;对同行,囫囵吞枣,拖下去,接着拖着;对红衣主教,其实电影里出现几次红衣主教,其实我也没太分清,天主教相对保守的教义我就更不懂了,“谁告诉你我们活着是为了快乐?”
结尾也挺存在主义的,制片人说放弃总比继续苟延残喘要好,突然的幸福让男主无比震惊,一切都变好,都充满了意义。
但是真实生活没有这么多的突然、觉悟、Aha,一切就是像是继续在苟延残喘,我已经喘了一年了,望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