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艺术观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就是生活;对于艺术家来说,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
艺术家自己若没有魅力,他所做的艺术作品怎么会有魅力呢?
艺术就是魅力。
这种魅力就像一层光环,从艺术家和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
这种魅力的外层是形式与风格,内层则蕴含着思想与情感。这两层中间的间距相差得越大,艺术作品就越富有魅力。
这种魅力是无法被完全量化、定性、分类、计算、解读的。艺术作品一旦被彻底解释,就意味着形成一种标准规则,随之而来的就是僵化、枯萎、失去活力,也就是失去魅力。而失去魅力的艺术作品和人一样,都将面临着被抛弃、被无视的命运。
艺术如今面临的威胁,就是来自科学。科学对分析、阐释、效率的迷恋,将逐渐消解艺术的这种魅力。一旦失去了本身神秘的魅力,艺术就什么也不是。
运用科学框架和思维的学术属于科学的范畴。借助学术理论的艺术评论正是这样一种科学。
艺术评论的初衷是帮助大众理解艺术作品,但结果是否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倘若艺术评论家出于一种人本主义、服务大众的精神不断阐释/消解艺术及其所附有的魅力,那么具有强大自我的艺术家就有必要采取一种(看似)反人本主义的精神去创作自己的作品,从而维护艺术的魅力。大众、艺术评论、资本、政治等外部因素都是对艺术自律性的威胁,但是这同时也迫使艺术家突破自己,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否则,艺术家只能和他的艺术作品一起被这些不流血的刽子手所埋葬。
理想情况下,艺术评论的任务和目标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好奇心、包容性和开放性。往大地说,就是培养人们对自由思想和真实个性的追求。一个思想禁锢、个性丧失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不对艺术好客的民族、一个被缪斯抛弃的民族,也就是说这样的民族是很难欣赏、理解艺术与美的。既然如此,那他们又怎么能创作出好的艺术来呢?
艺术评论应作为艺术作品和大众的桥梁。然而各个时代的大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评论又往晦涩艰深、玩弄辞藻的新潮理论走得太远,因此就必然导致艺术评论与大众的距离和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一种艺术评论圈内小范围的自嗨现象。因此,这样一种畸形发展的艺术评论,对于艺术的发展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最后,借本雅明的比喻来总结这三者的关系:好的艺术作品是一颗静默的树,艺术评论则是树上沙沙作响的树叶,或者是那时不时掉在地上的果实——而大众永远是树下那些嗷嗷待哺的嘴。他们心不在焉地抱着这颗树,百无聊赖地摇晃着它,等待着树叶和果实的下落,却很少真正关心这棵树,更别说用心栽培了。
那么,难道说这棵树是自己长了手脚、把自己埋进土里的吗?
哦,
自己栽培自己!
自己埋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