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慢慢故事之要说什么话
人类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之际,消失的不仅只有村庄,更为严重的问题恐怕就属方言。方言消逝的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与情怀,也将一并作古……

老师在课堂上教授英语,捣蛋的学生用方言谐音梗调侃成脏话骂人,义正言辞的班长说着普通话反映情况——《你慢慢》中的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基于“消逝的方言”而编排的。
《你慢慢》电影剧本原本为关中乡村爱情故事,删减为微电影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有爱的乡村故事”,讲述“一个梦与梦想的故事”方式和喜剧基调不变,但是厚重感变了。由于现在(即微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太过单薄,于是所要表达的很多主题,就会显得突兀,荒谬,以至似乎无关紧要了。
于此,很有必要重提关于语言问题的重要性! 在拍摄《你慢慢》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们说陕西话(更精确的说法是关中方言)问题,因为我知道现在的这些孩子在家中和父母沟通都在使用普通话。的确,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讲说地地道道的关中方言,脱口而出的都是些“醋溜老陕话”,一如他们父母的父辈们所讲的那些“塑料普通话”(也叫陕普或秦普)。 但是,最令我惊愕的是那些年过半百、土生土长的乡村人,在镜头前居然也无法说好关中话了。暂不提已经在城里落脚的故乡人,就是从未离开过乡村(偶尔也会到城市打工,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那种从来没有走进县城的农村人了),说了一辈子关中话的乡村人,也没有办法说出一口地地道道的当地方言了。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关中话是泛指,单就我们说的临潼话,也会区分为偏渭南口音或者灞桥口音……总归,一个人只要一张口说方言,熟悉情况的话应该就能辨别出他究竟是哪里的人。而“醋溜老陕话”,是指发音不标准的陕西话,因为个别词汇或语调夹杂了普通话。
这个问题严重吗?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难道不是愈统一愈方便?假如大家都只说一种语言的话,这个世界的精神文明文化和物质方面代表的科技生产力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毕竟没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语言障碍。虽然没有了语言差异,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秘密(秘密和障碍,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人为制造的)…… 在这里,我不是来宣扬语言统一的优势,当然也不会像后面“板起面孔”去倾诉方言消逝之后的缺陷——我只是陈述现象,提出问题,并表达个人观点(如果内容还算有观点的话)。
叙述这个最为沉重的话题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曾经最为真切的历经与感受。
在第一次随着打工潮南下广东珠三角时隔近两年之久重新踏上家乡的热土,当我挤上一辆公交车之后,整个车厢的人都在说话——只说一种话,就是久违了的、非常熟悉的关中话,真的有股浓浓的乡音气息扑面而来,令我内心颤动不已。所以我总会记起那个一九九六年中秋节之前这个午后的那一瞬间,因为这就是能够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家乡啊!
如今我早已离开珠三角,回到西安生活有十年了。五年前的春节,和村里一起长大的朋友聊天,我跟他说西安的房子可能要涨价了“因为我在公交车上听见很多外地方言……”
是的,而今不管是在哪里,都已经听不到纯粹的“一种话”。方言的消失,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当一个人远在他乡听见“有人在说家乡话”,便会涌起一股亲切感——假如都变成了纯正的“普通话”,恐怕就不会有乡音的存在空间了吧?

很早以前,当我还在珠三角奔波劳碌的时候,有人就在呼吁和倡导“捍卫粤语”,并且付诸了行动。也不清楚当初自己是否有过认为“这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的念头,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只想关心他们做得怎么样了。
除却情怀因素,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语言的转变。而语言表达的是思想,写下来就成了文字。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之后,就会掩藏不知多少秘密?【关于语言文字的转变,所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其实也蛮大的。我亦有实例证明,只不过牵扯考据,话题还可能引向宗教……于此展开的话,会有愈扯愈远,离题万里之嫌,故而只能点到为止。】
在即将结束这个无能为力的话题之前,还是为《你慢慢》故事中涉及的方言问题,定个调吧?
事实上,我并不悲伤,而是愈发赞叹:我们所写的汉字,幸好不是一种拼音文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你慢慢》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