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生活,一张meme就可以概括了:
春天为论文发愁、夏天为工作发愁,愁着愁着又开学了,一路愁到冬天,发现桂花也迟开了一个月。
压力在我身上是具象的,当感到无处可逃的压力时,身体会出现一些此起彼伏的症状。接力般的疼痛,持续的烦扰,像一串争先恐后爆发的火山群,咕嘟咕嘟地戳着神经,想要挣脱出身体吸一口空气。
不过庆幸在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似乎终于学会了与身体共处。
具体愁什么呢,感觉像是走了一条好长的路,终于走到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车纷纷人哄哄,不见通路,更无归途。
后来发现,相对于升学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是真正属于选择的压力,再没有一条望到底的管道供人选择,再没有一算就肯定能出预想结果的公式。我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想起小时候看周围的大人,怎么那么累,早上起来就胸怀满满负能量,整个人像灌了铅。现在体会到生活的难哪有简简单单灌铅这么直白,生活就是润物无声地让你不自觉垮起个批脸,毁掉你美好的品格,美好的灵魂,顺便毁掉美好的皮囊。
生活是一种公平的宗教,你我都会虔诚地祈祷,做一些没来由的愚行,尽管根本无济于事。
另一件在今年感受到的事就是不确定的魅力,除了时间的流逝是确定的以外,我们能确定得了什么呢?小时候觉得人生像一块打乱的拼图,每种拼法都能拼出完全不同的人生,那肯定未来可期呀,可期死了,现在发现人生是像拼图,但拼图是先印好图案再打乱做成拼图的,再多种拼法拼出来的图案只有一种。
不确定的魅力就在于早知道终点,也知道终点有什么,却还是享受误打误撞的随波逐流,而河流奔向何方全然未知。自身能掌控的事情真是太少了,这也不是宿命,反而是一种自己创造的命中注定。
人向前走着,身体湮灭成流沙坠落,一滴一滴,一束一束融入大地。或快或慢,或是奔跑或是踱步,有时回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剩,有时环顾四周又惊觉自己拥有了这么多。路上闪耀过的明星遁入死水,粘稠的悲喜也都已服帖,我们在漫漫寻找自我的长途中各站停靠,去信任一个个具体的人,把各式各样的景色攥入手心,到终点时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接受不确定,享受不确定,承受不确定,应该是今年最大的收获了。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阅读量腰斩,也分不出个什么类,甚至连往年一本一本分享评论的总结也懒得弄了。倒是时常想起从前读的一些书,有时会想起当时读的情景,当时的光照,当时的温度,当时的周遭噪音,甚至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是去吃饭,还是出门做某件事。书的内容忘了个七七八八,但读此书时的当时当景却惊人地清晰,惊觉自己是在用阅读标记自己的人生。
有人用音乐记录人生,有人用气味记录人生,也有人像我用阅读记录人生。我们虽并非创作者可以留给世界独一无二的作品,却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个时光机,倏忽间回到过去的某时某地,再体会一遍曾有的心境。
年纪大了一切从简,只分享一些看完禁不住要与人分享的书,不整那么老多有的没的了,少就少些吧。
书单豆列
年度阅读推荐TOP10
精彩,非常精彩。看得我手不释卷,又震撼又感动。震撼的是现代医学的伟大和人体的神奇,外科医生把人体各个部分装了又拆,拆了又装,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刺激、平复人体的反应,真是叹为观止;感动的是医生本身作为人的感受,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死故事就在手下上演,如何承受对自己的求全责备,又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与易逝?有历尽千辛万苦救回来却又一瞬间急转直下撒手人寰的,有天不时地不利眼巴巴只能等死的,有五次复发五次手术成功的,看完觉得我们能活到现在的每一个人,全部是由奇迹组成的。心脏又坚韧又脆弱,每时每刻都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体。
Women speak for women, women help women. 当世界一半的人口处于失语状态而去适应男性各种层面上的统治,这既绝望又愤怒,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再也无法对其视而不见,所以别再轻飘飘地丢下一句“什么都要扯到性别上”,你只是幸运地成为了另一半的人口,仅此而已。女性只有在男性无耻的欲望中才被看见,而且是被凝视、被性化地看见,其余情况下永远是被边缘化,被漠视的。男人称王,女人却什么都扛。补充性别资料缺口,教育男孩,拯救下一代的女孩,从现在开始。
文库版后记最后一段,如听惊雷,震撼到回不过神。记者的女儿也去世,仿佛相互映照一般,亲身体验在案件之中的痛苦,令人心碎。一个自嘲为三流的记者,在凶手和黑社会集团一样无赖的警方之间的夹缝中寻求真相,真切地痛逝者之痛,伤哀者之伤。而被害人无法开口自证清白,一再地被警方和媒体凌辱,如今也仍屡见不鲜。作为媒体,应有全力聚焦嫌疑人的自觉,而非嗜血的鬣狗,吸出受害者一些莫须有之罪,为自己博取的流量狂欢。
极具文学性的科普,在海鸟的习性中穿插人类的文明史。御风为马,以海为家,海鸟的自由、残酷和美,不仅仅体现在优雅自如地活在天涯海角,每根羽毛和每块肌肉都展现进化论的精妙,还在于其社会性的一面(也与人类达成了某种共鸣):长寿,繁殖期晚,依靠个体的学习而非先天的本能生存。但如此自在如风的生灵也无法承受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蹂躏,数量和生命质量正在无法控制地坠落。它们是如此自由,扇动翅膀就能环行寰宇;同时又是如此脆弱,除了一双翅膀外别无所有。 “那种流畅与坚硬、叫人麻木的寒冷、广阔无垠的范围、嘲弄着人的不可接近性、自由、模棱两可、差异性,这些是海鸟世界的要素。”
三篇小说分别对应的是强烈的爱欲死。克鲁采奏鸣曲写的是被自己的嫉妒烧毁的男人,魔鬼写的是控制不了自己情欲的男人,伊凡伊里奇之死写的是被自己的疾病淹没的男人,爱欲与痛苦与死亡相互融合,人类确实是一直存在于这一团迷雾之中。惊讶于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有的性别意识:男性无法做到成为欲望的主体,反而归罪于女性的引诱,这无疑是一种最熟视无睹且最声势浩大的迫害。
150年前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有趣。前半部分介绍平面国的概况,每一个设定都和现实有着近乎恐怖的映射,压迫女性的问题,阶级流动的问题,那么多尖锐而隐秘的问题,直至今日也未能解决。后半部分就更精彩,空间国看平面国就如同平面国看直线国:狭隘、无聊、荒谬、一览无余。而当涉及到想象更高维的空间时,我们又顿时变得无知和茫然,甚至有点可笑。
何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做到了把一片土地的历史、政治、语言精妙地融汇到文本的同时,书写一个个具体的人。不管是拾荒者、同性恋翻译、还是卖女性内衣的中国商人,他可以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进而剥离国别与文化的障碍,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有名有姓有思想有情绪的普通人,而非国民、民众、人民等宏大概念。也正是这样,读的时候才能感受作为人的共鸣,而作为中国读者来说,文中不时出现中国的callback也让人会心一笑。 “无论如何,一个国家历史上的短暂篇章都会成为你的世界。时机就是一切,偶然的相遇也是。不过,人与人的关系却会随着时间而醇厚,个人的故事也会从发生的当下无尽延伸,这些关系与故事比时机与偶遇更能依靠。
从进化角度来研究的心理学。所有假设的前提是,现代人类由远古人类进化而来,那么现在的行为都可以用远古人类最重要的需求来解释:生存和繁衍。从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出发,最有启发的是择偶和亲代投资理论。女性对后代百分百确定,男性对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无法专注投资某一后代,而是要“广撒网”,增加后代的数量。同时从女性解放的角度看,也正是无法确定父子关系,男性才在数千年来对女性进行性压迫,以贞洁规训女性,对女性的性污名化,其实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资源投入到别人的后代身上。 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建议每个要结婚生孩子的人必读嗷。
读到最后才发现是专栏文章合集,在通俗性和专业性上平衡得非常好,排布是百科全书式的,非常适合按图索骥。读完感叹:真的是贸易塑造的世界啊。几点印象:1.中国一直有参与到世界贸易之中,早期是奢侈品供给地,后来卷入白银-茶-鸦片的三角贸易之中被动嵌入全球贸易版图;2.奢侈品被商品化后必然成为必需品;3.随着商品的流动,途径商路的重要贸易点也随之兴衰,塑造着生态与地貌,一种又一种商品成为人们追逐的“黄金”,诞生的投机泡沫又不停破灭。渐渐觉得历史固然要关注帝王将相英雄侠客,但日常生活之中的物质流动才是暗涌的革命力量,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人,理解人类,才是一部活的历史。
都是很适合影像化的作品,而且是韩式电影的风格,非常致郁。几个短篇营造出一种绝望感,为身处文明与野蛮、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工业之间被压缩被塑模的小人物绘制了群像。人们对待死亡、金钱、爱欲的态度,通通随着时代的狂潮冲击而失控,那种不适应、又无力改变的绝望感,仿佛献祭般的一场烧纸,表演给那些已经被现代和工业规训好的人们,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这也算活着吗?这么活着也敢说是活着吗?
其他阅读推荐
简单来说就是我去过的他去过了,我没去过的他也去过了。走遍多彩神州,最后回到美洲,这个疯狂的连续火车之旅,与其说是一项工程,不如说是一次修行,体力和记忆力都需超常。从外国人的视角读懂中国人各种变幻莫测、紧张兮兮的笑,感受毛后时代的社会变化:政治气氛瞬息万变,人民在这种夹缝中能做的,唯笑着活下去尔。
可读性还是很强的。处处说前朝,处处讽今朝。除去元这一例外,从开放的唐宋转为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明,朱元璋确实是功不可没。三百年是稳定的,也是大幅度倒退的:统一思想的手段,平均主义的思想,合理化统治的说辞,天下除了把皇权攥在自己后代的手里以外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不用把人当人,不用把礼法当礼法,现代人读来真的是太恐怖了。
红楼梦十级学者从经济角度考据的成果,缺点的话可能是引文多有重复吧。介绍了荣国府里里外外的机构设置和日常运转,也重点分析了探春改革、王熙凤放高利贷等大事件。之前看的时候光看众人笑道这个笑道那个,觉得人人都是笑眼盈盈地social,又看一遍分析才越觉精妙,其中众人物对于钱的态度反过来也增加了理解人物关系的一个维度。散落在各回目的注脚隐隐透露出荣国府经济状况的下行,背后的原因是又要依旧例讲排场又无法找到新的现金流抵消庄田歉收,在商品经济初露萌芽之时仍严锢于农奴制的层级,结果只能是各主子奴才自谋自利,本质并未开源,只是进行再分配的节流,拆东墙补西墙直到大厦崩塌之日。作者是数学出身,附录里数理语言学的方
一次复杂而漫长的疫情,一场痛苦而惨烈的悲剧。优点是详细,缺点是太详细了。因同性恋身份的少数性和隐秘性,艾滋病在爆发初期仅有部分医生注意到端倪,且自然地认为只发生在同性恋群体之中。随着异性恋男性,女性,甚至婴儿病例的出现,人们回过味来:传播途径远不止同性性行为一种。研究人员需要更多的经费(里根政府只想用千万美元打发掉这一“小病”),同性恋浴场也需要更安全地配合(从同性恋解放运动的角度看关掉浴场被认为是剥夺其正常性爱的权利)。肆虐的病毒传播,上万人的痛苦死亡,不抵一个影星对于媒体的影响之大。美国后知后觉地惊醒,却听到世纪的哭泣萦绕在耳边。偏见,固执结出的恶果跨过世纪末,蔓延至如今。
讲稿。明确了战争的定义(强迫对手改变其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秩序)。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分别实现了在亚洲的独立与列强势力下独立的目标。一战后日本宣称中国没有遵守过去签订的战后条约,扮成是受害者发动侵华战争,同时取得满蒙作为资源地来准备之后必将爆发的对苏,对美战争。胡适的“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也让人很震惊,牺牲自己到殃及旁人的程度再让对手自毁。而 二战后期日本陷入了一种要赶紧打,不打等美苏强大了就打不过了的迷幻氛围。收获冷知识:日本的大洋洲殖民地是有直接从一战后德属岛屿托管来的。
可以归为女性主义文学了。遭受家暴后杀夫,两人形成一种奇怪的女性同盟:在彼此折磨中却有共同的经历可以共情,也给予彼此在黑暗生活中的支持与信心。一场日全食与其说是持久的预谋,不如说是女性的爆发,世界对待女性就是这样,爆发之前只能忍受,爆发之后却要经受指摘与自我煎熬,而男性始终不曾参与这场无声的战争,他们像局外人一样,只是轻松地坠入死亡。
黑暗王国中的青春鸟,桀骜、肆意地上下纷飞,目的地是哪里,他们也不知道。一边是炫烈的感情传说,一边是苦痛的家庭故事,生来就背负的孽债无法还清,父亲无法原谅,梦里的故人也无法醒来。那些经历过的哭与痛,病与残,连藏入黑暗的权利都被剥夺,我们如今仍共同面对。
西伯利亚的广阔是像海一样无垠的土地,是天然的没有屋顶的监狱。作为沙皇权威的完美体现,流放制度是集惩罚与殖民于一体的专制想当然。对于惩罚来说,漫长的路程、残酷的刑罚与恶劣的环境、大量的逃犯与自杀、低效的行政管理表明单纯翻越乌拉尔山脉向东行进并不是一个好的惩罚机制;对于殖民来说,开采富饶的能源需要纪律严明和勤劳能干的苦役犯,而把贫穷绝望的流放者转化为殖民者绝非易事,于是大批的流放者游荡在西伯利亚,对当地人奸杀抢盗。两者无法找到一个平衡,反而为社会革命力量提供了萌发的场地,感叹原来那么多的文豪和革命家都曾被流放过。最后随着专制结束,布尔什维克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又开始将异见者投入劳改营,规模也不输沙皇刑
2021马上过去了,好书太多,时间太少,闲话虽不能少说,但闲书一定要多读,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