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一次「热点解读」来啦,一起「有始有终」吧~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从年初到年末,小田心见证了许多同学从“新传小白”变成“答题大佬”,不少小伙伴也见证了田心从热点「半月谈」到「每周谈」,真的很感谢大家这么久以来的陪伴和支持~
最后一周啦,我们都要好好把握呀~希望大家过往辛勤的灌溉,能让努力结出最丰满的果实~
接下来,就和小田心一起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件吧!一起巩固巩固相关知识和分析现象的方法~
热点锦集·十二月·第三周
社会热点
01
李靓蕾微博发文称受到王力宏冷暴力
12月17日晚,王力宏前妻李靓蕾在微博发长文,控诉王力宏婚内出轨。李靓蕾表示自己在结婚期间一直遭受王力宏和其家人的怀疑与冷暴力。微博一经发出,#王力宏出轨##李靓蕾发文#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
12月18日凌晨,英菲尼迪宣布即日起终止与王力宏合作关系。(12月16日,英菲尼迪刚宣布王力宏成为品牌代言人。)随后,周大生珠宝也表示,与王力宏广告合作协议已到期,后续不再合作。

△李靓蕾发文
田心说
对于此次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
首先,网民的吃瓜心态。在网络舆论场中,每逢公共事件发生,都会有一大堆人自发地聚集起来,对事件进行围观、讨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吃瓜现象”,而围观的人群则被称为“吃瓜群众”。“吃瓜”作为一种群体行为本无可厚非,而且它还可能引发公共讨论、带来意见表达的民主化。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传播、网络舆论领袖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表达,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甚至会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在此次事件中,有许多网民根据李靓蕾的描述对王力宏的出轨对象进行猜测,并在范玮琪、BY2等艺人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评论,对其进行质疑甚至是言语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
其次,明星人设崩塌。明星的“人设”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而精心策划的一种形象,往往被刻意放大和夸张化,因此粉丝及公众会对其给予完美的期望。但有些“人设”与艺人本人实际情况相差过大,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明星的前后台界限逐渐模糊,增大了“人设”崩塌的风险。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娱乐圈的利益博弈、粉丝赋权对明星“人设”的二次塑造(明星的表现与粉丝根据自己的期许“二次创作”的明星形象不符)、明星及其团队的专业素养不足等等。在此次事件中,王力宏优质偶像的人设与其妻子爆料的有违道德的后台行为严重相悖,因此产生了所谓的“人设崩塌”。
最后,品牌方的危机公关处理。公共关系传播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危机公关处理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各大品牌方而言,代言人形象崩塌也会对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在此次事件中,英菲尼迪、周大生等品牌方及时关注舆论风向,迅速作出反应,并对王力宏进行解约处理,体现了它们危机公关的及时性以及处理态度的真诚,成功维护了品牌形象。

△品牌方回应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从狂欢理论(网友们对此事的热烈讨论也是一次狂欢行动,曾经对于王力宏的偶像崇拜已消失不见,通过对其行为的控诉人们抒发了自己的情绪)、反向议程设置(受众对此事件的大量关注与讨论影响媒介议程,如中国妇女报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舆论引导(中国妇女报评价王力宏“明星失德,观众不答应,市场不答应!”)、王力宏方危机公关的失败等角度进行分析。
02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田心说
对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来看待:
首先,纪念性报道中的仪式传播。所谓纪念性报道,是对某个特定事件、人物、历史纪念日展开的报道,具有周期性的特征。每年的12月13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都会如期而至。媒体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议题设置,实质上也是一种仪式的传播。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之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性报道中,人们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人们在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民族认同和历史意识,传播也因此而成为一种文化仪式。
其次,集体记忆。根据哈布瓦赫的定义,集体记忆就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是可以被讲述的故事文本,是可以反复使用、重现的象征符号,承载着族群的意义体和“共同理解”,也是可以操演的集体行动和纪念仪式。“南京大屠杀”是全体中国人民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悼念活动,这些仪式化的传播都在不断唤起和强化着受众的集体记忆,建构人们的历史认同和民族认同。
另外,王霞从创伤性集体记忆的角度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意味着过去的一段充满灾难的历史,也不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遇难者300000”的黑字。它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难以言说的创伤性集体记忆,这记忆中包含着对遇难同胞的沉痛哀悼、包含着对不承认历史真相、不肯道歉和认罪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右翼的愤怒,也包含着对人性之恶、国民性之劣,以及如何避免类似惨剧再次发生的思考。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议程设置(12月13日前后,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媒介事件(央视新闻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的直播报道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链接:
03
抖音“张同学”入驻微博
12月11日,抖音“张同学”入驻微博,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此前,“张同学”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爆红,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其抖音账号已收获1600多万粉丝。对于张同学的走红,@人民日报还在12月10日发表话题#张同学的作品为什么能吸引人#,引发网友讨论。
实际上,张同学的视频中并没有优美的风景、酷炫的特效,甚至没有用流行的BGM,但独特的东北农村场景却让网友感受到了别样的精彩。其视频剪辑节奏快,衔接流畅,引起不少专业人士分析,并有网友认为他有专业团队。对此,张同学回应:没有团队,就是个热爱生活的农村人。


△人民日报评张同学
田心说
对于张同学走红,我们除了从之前分析过的用户猎奇、拍摄剪辑手法的专业等角度切入思考外,还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乡村短视频的兴起。有学者认为,网络平台的展演“拉平”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景观呈现,使乡村成为网络视频的重要表现题材,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望。短视频平台为张同学提供了一个自我展演的空间,也为乡村文化、乡村故事的讲述提供了全新渠道。具体而言,张同学的乡村短视频反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制作成本低,通过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就能在智能终端上实现即拍即传;二是风格的朴素化,张同学与李子柒并不同,他的视频并没有呈现所谓的“诗和远方”,而是以真实、质朴、人们可以企及的原生态乡村生活唤起人们浓浓的“乡愁”;三是拍摄手法专业化,许多网友表示,张同学短视频的剪辑手法十分专业,衔接流畅,镜头调度和画面的呈现都十分自然,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四是内容的生动性与丰富化,在有限的时长内,张同学呈现了丰富的农村画面场景,这更加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满足了用户期待;五是社交互动性,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多元化信息,张同学实现了与观众的直接沟通,生动地展现了原生态乡村生活。
其次,乡村短视频对现代化焦虑的消解。乡村短视频将乡民们的日常生活以动态化、影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田间劳作、三餐饮食、农闲娱乐都可以被搬上台前。这种不经修饰、敞开式的生活呈现不仅拉近了制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还满足了乡民们渴望得到关注与承认的心理需求。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压力,现代性焦虑也随之产生,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改变,像李子柒、蜀中桃子姐等对乡村生活进行日常记录的短视频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与之类似,张同学的短视频也以贴近生活、贴近乡土的原生态画面满足了观众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释放了观众的精神压力,达到了慰藉公众情感的目的。
最后,短视频创作者的使用与满足。互联网为“草根群体”提供了一个新兴的话语空间,普通民众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发声,并被广大群众所看到(听到)。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为其用户提供了一个低门槛、操作便捷、自由表达的创意空间,用户能使用平台所提供的各种素材、特效来完成自我的个性化表达。基于这种媒介接触的便捷性,张同学等广大农村用户也能通过网络平台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并获得大量关注。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身份认同(张同学的短视频内容唤起了许多观众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网红IP的形成(张同学以其独特的个人形象和视频风格,收获了一众粉丝,成功打造了个人IP)、拟剧理论(张同学在短视频中的自我呈现也是经过精心剪辑和设计的结果)、意见领袖(张同学走红后,接连被中国消防和辽宁交警点名提醒,作为一名网红意见领袖,其行为可能会给“跟风者”造成不良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链接:
行业热点
01
《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修订版发布
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修订版《细则》对2019版《细则》21类100条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完善。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泛娱乐化、低俗庸俗媚俗问题的新表现,以及泛娱乐化恶化舆论生态、利用未成年人制作不良节目、违规传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片段、未经批准擅自引进播出境外节目等典型突出问题,为各短视频平台一线审核人员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工作指引。
相关链接:
田心说
针对这一标准细则的发布,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
首先,短视频内容治理。短视频具有技术门槛低、社交属性强、内容碎片化、传播效率高等特性,其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了用户自我呈现、消遣娱乐以及社交互动的需求。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的扩大,人工及技术审核的速度难以跟上内容发布的速度,短视频内容存在不可控性,虚假、低俗、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视频内容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态。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中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也带来了用户沉迷、信息茧房、隐私泄露等各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加强政府管控,加强对短视频行业的内容管控,构建完善的管理策略。
其次,泛娱乐化问题值得关注。泛娱乐化即过度娱乐化,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过度会造成大众的低智化与社会公德的丧失”,泛娱乐化是“娱乐至死”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指的是一种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通过简单直接的感官刺激娱乐大众,使其获得快感,以迎合受众心理的一种低俗文化现象。当下,许多短视频为了博取受众关注,以各种恶搞、戏谑、低俗、炫富、享乐的内容刺激受众感官,严重扭曲了受众的价值观,让他们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变成“单向度的人”。另外,过度娱乐化的短视频还冲击了主流价值文化,为舆论引导和良好网络秩序的构建带来了困难。
最后,此次修订版《细则》还对“擅自剪切、改编视听节目”“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同学们可以对相关细则进行简单记忆,在回答“短视频内容治理”“网络治理”“版权保护”等问题时,可用作答题语料。
田心说
考前的最后一篇热点到这里就正式结束啦,希望这一年以来的热点推送能为大家带来一定帮助哦~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参考文献
[1]胡淑云:明星人设崩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2]李沁:以媒体融合的方式书写历史——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性报道分析
[3]王霞:创伤记忆与影像建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历史书写维度
[4]王颖、吉时伟:类型、美学与模式: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及其创新发展
[5]李琦、刘豫:乡村段视频的叙事逻辑与意义指向
[6]王宸:网络信息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祝好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