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的街头走一走——秋季
从九月起,长春街头行道树的枯叶开始一片片出现。八月炎热的天气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不是秋老虎,而是寒风骤至中的凌乱。冷空气从北西伯利亚的上空飘来,从九月底到十月中下旬,气温可以骤降15度。深红色从树冠逐渐渗透到每根树梢,枫叶林的影子在夕阳下安逸得躺在枯草上。常绿树穿插其中,就像街头中几个年轻人突兀得出现在年均50岁的稀疏人群中。
从夏天到秋天,长春街头仍可看见的烧烤摊或许值得一试。鲜红大块的牛羊肉穿在银白的铁签上,酱料腌制过的半成品放在铁架上不一会就发出油脂分解后的迷人风味。除了常见的食材,街头还有专门的海鲜烧烤。在烧烤店外堆着一箱又一箱的黑框货架里,绿色的空啤酒瓶构成了门店的又一层外墙。这是老铁们对店铺生意的肯定。虽然听说,啤酒加海鲜容易痛风。
烧烤桌上会放着生蒜和绿色尖椒片,加上三味蘸料碟,让烤串的风味有了多元自主的选择。炭火的热焰在桌子中央持续的燃烧,酒精顺着血液流向身体上下。明灭之间的烟头、抖动的二郎腿、微眯着的双眼和热气腾腾的烧烤,是长春街头夜晚最美的组合。面色红润、嘴唇翻飞的东北爷们时不时飙出几句话,睥睨天下、自吹自擂。抑或着就是简单的扯犊子,打着电话破口大骂。
当然,不是所有东北人都喜欢夸夸其谈,但所有人东北人都喜欢吃胖乎乎的饺子。薄皮大馅的饺子现做现吃,素三鲜、牛肉、猪肉、羊肉、酸菜、芹菜、虾仁等各种食材的组合,加上蒸煮方式的不同,构成了四十余种饺子口味的变化。除了上述大众口味的饺子,各家还有自己独有的秘方。顺着长春老城区的街头漫步,除了无处停放的汽车,还有令人眼花撩乱的饺子馆。沿着义和路往东走,靠近人民大街的两百米内,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几个沿街店铺已经开始有客人进出。
靠着路边窗户旁的餐桌上三三两两的大爷们在举着小酒盅,品一口酒吃一口饺子。此所谓:饺子酒,越喝越有。20元钱左右,大概有20个饺子,一个人吃是足够了。两三个人需要有两三个菜,耳熟能祥的有锅包肉、韭菜盒子、酸菜白肉一类的。在长春,东北菜馆随处可见,各家都在标榜自己历史悠久,其实味道大同小异。中秋节的晚上七点,在隆礼路和人民大街交汇口的东南面有一家餐厅。一进门就是开放式厨房的一角,五六个师傅在揉面、擀面、和馅,说笑中一个又一个饺子被整齐的码在案板上。餐厅里只有零星的一两桌客人,案板上的饺子是师傅们包给自己吃的。透过窗户望向街道,古典玲珑的灯柱下,是身影匆匆的人们为了生计流向祖国关内的大江南北。逆势北上关外的人如离群孤雁。这些心在故乡的外地人想要在遍地东北菜的长春寻觅到家的味道,难度和此地的大龄青年相亲一样,合适的另一半是很难碰到的。
重油重盐的口味从上个世纪的重工业生活习俗中保留了下来,高热量的烹饪方法甚至让长春的粤菜馆也插翅难逃。人口净流出的结构下,东北人的浓度在长春接近百分之百。这里的川菜馆如果正宗起来,怕只会门可罗雀。名贯全国的九宫格,在长春也只不过是微微辣的温柔,可能略胜过朝鲜族的辣白菜一些而已。虽然四川火锅不一定能辣到长春的四川人,但是韩餐说不定可以。在气温零度上下的萧瑟中,桂林路十月的夜晚也没了往日的熙攘热闹,秋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