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让你喜欢的事
查看话题 >冬天的记忆
如果不是早上听到附近村子里的鞭炮响,可能还想不起今天是冬至。
在我们老家,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不吃饺子冻耳朵”。再大一点儿上了学,如果冬至这一天在学校度过,食堂也会有饺子供应,大家拿着饭盒排队购买。
白白胖胖的饺子盛在饭盒里,再来一大勺饺子汤,热气腾腾的氤氲下就开吃了。第一口通常会被馅烫到,但也顾不了这么多了,饺子么,味道能差到哪儿去呢。
后来来到了南方,发现这里的人冬至会吃汤圆。正好,北方种小麦,南方种稻子,汤圆和饺子虽然一甜一咸,但它们都很饱满,寓意美好;内填美味的馅料,既好吃,又暖和,很适合天寒地冻的冬天。
北方的冬天,总是很寒冷,不下雪是干冷,下了雪是湿冷。所以每到冬天,人们总会想着吃点热热的东西,汤、面条、火锅、炖菜、烤红薯。见面揣着手,嘴里呼着白气,看到谁在冰上滑倒还会忍不住大笑。冬天是农闲季节,所以人们也经常裹着大衣,坐在灶台旁烤火闲聊。
猫、狗,在冬天也会受到优待,人们给它们的窝里垫上些麦秸秆、破旧毛衣。我们家养过一只小猫,冬天就把它的窝挪到挨着灶台的柴火垛那儿。结果早上推开厨房的门,发现猫窝是空的,喊它“咪咪”,一声细细的回应从灶台锅底下传来,接着慢慢走出来这只还很孱弱的猫,全身沾着草木灰和没完全燃烧的碎秸秆。
原来昨夜下大雪,它嫌窝里不够暖和,钻到了锅底,用灰烬的余温让自己睡了个好觉。
冬天,小孩们之间还有一种不那么张扬的攀比,那就是看谁穿得少。穿得少,除了走动起来比较灵便以外,还说明这个小孩身体棒、有活力。
记得中学有一年放寒假回家,我只穿了毛衣和厚外套,母亲见我穿得少,又握我的手,发现是暖和的,很开心,说我现在身体比以前好了,更顶冻了。听她这么说,我也很得意。最近几年回家,母亲还是会提起这件事,说那一年你可有活力,脸吃胖了,穿得少也不冷。
再后来离家更远了,认识了更多的人,发现比我耐冻的人多了去了,有些女生可以一整个冬天都不穿秋裤,更不用说毛裤了。真是健康又坚强的人。
冬天的冷,虽然让人有些缩手缩脚的,但是并不惹人讨厌。
有几年,我在比家乡更北的地方读书,教室和宿舍里冬天有暖气,只穿毛衣也不冷,这让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开了眼,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福利。
但是在暖气屋里不到一会儿,就会昏昏欲睡,而且每个人脸上都有两片红晕。老师说这是缺氧造成的。所以课间我们还是会去屋外透透气,尽管鼻子冻得生疼,但凉凉的空气从鼻子进入胸腔,才让人真切地感觉这是个冬天。
冬季,可以让人保持清醒。据说因为俄国的冬季特别漫长,人们无事可做,只能喝烈酒、读书写诗,所以俄国诞生了很多文学大家,比如托尔斯泰、契诃夫、纳博科夫等等。有一段时间看《金蔷薇》,作者的书桌窗外就是冬天那片波涛汹涌的海。
除了俄国文学,冬天也很适合读鲁迅、萧红和李娟的书。鲁迅的《药》、《祝福》和《明天》,很切合冬天的湿冷;萧红《呼兰河传》,开头直接把我们带回到了“大地都被冻裂”的东北;李娟的《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文字温暖干净,最配冬天的大雪。
冬季是北半球一年时光结束的季节,虽然树木已经光秃秃的了,天空大部分时候都是灰白色,即使落雪,也还是大地一片白茫茫,看不到太阳和绿色,人就容易抑郁,但这个季节很适合静静坐下来,回忆一下今年发生的那些事、遇见的那些人、看过的那些好书和电影。
你的今年还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