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 某地下偶像的一场自杀 0. 序章
文:長田左右吉 / 刊:20Hz, Homicidols / 译:千叶
本文原为作者長田左右吉为英日双语音乐杂志《20Hz》撰写的专栏,书写作者对日本“地下偶像”这一音乐表现类型的理解、观察,以及在业界工作的个人经历。《20Hz》虽已停刊,但本文英译保存在英语圈的偶像宅平台Homicidols。
作者長田左右吉是偶像组合“少女阁下的International”的原运营和男女双人组“電影と少年CQ”的制作人,亦是为诸多地下偶像制作舞台演出和海报的多面手。其现在负责的“電影と少年CQ”由男性成员ゆっきゅん和女性成员ルアン组成,设定是“为历来的电影制作的架空配乐”,并且在演出中融入音乐剧元素,每场演出都会编排不同的“台本”,在当下地下偶像界亦是异色的存在。
中译文序章及一、二章据日文译出(特别感谢作者惠赐原稿!),第三章据英文版译出。除序章外注释、插图均依原文。第一、三章标题为译者所拟。

以前,曾在剧本写作的教科书里读到过这么一句话,顿时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不通过故事,人是没办法理解事物的。"
意思是说,无论现实中发生了多少事,我们都只能通过"虚构"去谈论。
就算是历史,只有化为虚构,对于譬如拿破仑的人生我们才能产生出那么多同情、厌恶、嫉妒或者艳羡的感情。
我想要书写故事。
大概几十年后,人们就会忘得差不多了吧。要是能把关于"地下偶像"这种表现形式(genre)的种种琐绪写成故事的话,将来能记得这些偶像的人说不定就会多上一点点。再加上我也想把这份从事了两年左右的工作以某种形式做个记录——于是,这篇文章就诞生了。
要是周末行走在秋叶原,应该会有遇到身穿闪亮亮的衣服、向路人派发演出传单的少女的经历吧。
其中有美貌惊人的女孩子,也有感觉随处可见的平凡的小姑娘。而且从10岁左右的小孩子到30岁以上的女性,年龄差也很大。说不定,你所遇到的这些女孩就是"地下偶像"。
在日本,存在着被称为地下偶像的一类表演者,她们在经营在地下室的小型Livehouse里每天举办着着唱歌跳舞之类的演出。也不知道称她们为"表演者"准不准确?但"音乐人"的范畴太狭窄,"艺人"这个概念又太模糊了。
地下偶像的形态也是数不清楚得种类繁多。到什么程度算是地下,什么程度就不是地下(有时也有"地上"这种称呼)更是暧昧。有不愿意被叫做地下偶像的人,也有主动把地下偶像这个词往身上揽,无论多卖座都绝不踏出独立音乐圈子的人。
说到底本来"独立"这个类别划分也很暧昧。虽然一般是按是否签约大厂牌来区别独立(indies)和主流(major),但比主流组合更红的独立偶像也并不少见。

"偶像"的定义人言言殊,已经复杂到不写篇论文没办法说清楚的程度。特别是要给日本的偶像文化里千奇百怪的偶像提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这种多义性的原因,就要归结于本国偶像自诞生以来吞入了种种贪欲而发展至今的历史了。
如果什么时候谁引起一阵偶像风潮,几乎必然地,在众多想要效其先例的跟风者里一定会有突变的异种登场。继而,好像昨天的畸胎今天就要变成王道一样,不久后这变异体就成了新的主流。然后再产生一批追随者,其中又会有新的突变产生——就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塑成了日本偶像史的基本形态。
这种堪称异常的发展史,其实也不限于偶像界,可以说日本的整个文化史都是在这样的异样发展中造成。因为文化乃至艺术,也都是在人们追求王道的同时渴求着异种的过程中被塑成的东西。只不过,日本偶像史的尤其异常之处在于,在"偶像"这个狭窄的表现形式里"异常发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数度发生,其新陈代谢之快到了其他文化无法匹敌的程度。
而当代的地下偶像,就是这种怪胎的极端一例。在地下偶像里虽然也有男性存在,但大多数是年纪轻轻的少女。
地下偶像大概从80年代开始就存在了,不过其稍微形成一股运动则是最近的事,差不多要到00年代最后几年左右。
当下地下偶像的演出种类奇多。其中有成群结队的妙龄少女元气满满地唱歌跳舞这种正统派的组合,也有唱着能让狂热乐迷都惊呆的难解音乐的,有相比唱歌更注重谈话好像脱口秀一样卖座的,也有追求解构既往以来偶像概念的"元"效果的,有年龄在40岁以上的,还有女装的男性强称自己是少女的。只要是冠以(名义上的)"偶像"二字,一切皆有可能。如此世界就在这里展开。
无论日本的文化史、乃至偶像史上存在过多少变异体的登场和畸形化的反复,都没有达到过如今地下偶像界的更新速度之快、程度之极端。

那么,为什么地下偶像界会成为这实验性演出的展示场呢?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以偶像自称以及运营偶像,都是门槛极低的事情吧。
不知道是从80年代前后,还是从更早以前就开始了,在女性偶像里相比过去容貌、表现力出众的遥不可及的明星,好像同班同学一样、拥有"身边感"的少女变得多了起来。这种改变未想开一时之先却引起后来无数波澜。对于似乎触手可及的少女,年轻的男性粉丝可以展开校园恋爱一般的幻想,上些年纪的粉丝也可以对平凡的少女们怀着参加女儿、孙女的汇报演出的心情来到live现场。对于年轻的女性粉丝来说,把自己投射在这些平凡无奇的少女身上也变得更容易了。就算容姿稍欠、唱歌也烂了些,只要组合里人数多起来,就总会有人愿意来应援。
偶像的素人化随时代一同加速,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这种只要想做谁都可以自称是偶像的时代就来临了。
对于站在运营角度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相比挖掘出一个钻石般闪耀的少女,要找到一群虽然成不了钻石,但也能现出玩具宝石一样光泽的少女要简单多了。于是从知名的经纪公司到普通的一介偶像宅,人人都开始推出自己制作的偶像组合了。
平凡的少女们能通过站上舞台来满足自己的认同需求,大人们也能轻轻松松地赚些小钱。
于是"地下偶像"成了想要站上舞台的少女们集体选择的新身份,也成了一门只要有手机谁都能轻松上路的演艺生意。
当然了,这生意也不是那么简单。地下偶像界很快就进入了饱和状态。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偶像组合林立,一时间连"偶像战国时代"这种称呼都出现了。
生存在饱和状态中的偶像们到了不得不为了比别人更显眼一点点而费尽心机的地步。
相貌平平的话就靠歌舞取胜,歌舞也不行的话就靠谈话力取胜,如果连谈话也不行的话就只能靠别人不会去唱的音乐……
于是像前文罗列的那样极端畸形化的地下偶像们就诞生了。
前言也太冗长了。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就是以上述的这种古怪表演挑战演艺界的某个不起眼的地下偶像组合,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终局的故事。虽然我也有在最后尽量写出一点重生意味的想法。
终于该介绍一下自己了。
我现在在一个叫做"少女阁下的International"的奇怪的地下偶像组合做演出导演。
工作上除了和作曲家约谈作曲、写歌词、指导live演出这些在创作方面有一定发挥的事情,还要偶尔跟成员谈心,帮忙做事无巨细的事务工作,以及协助live后的物贩(贩卖CD、周边,拍双人合照等等),其实是从策划到打杂无所不包。
无论对音乐还是演艺行业都曾是门外汉的我,为什么会做上现在这个工作?其中故事可真是讲到何时都讲不完。
总之这一年半以来虽然多的是辛苦事,但激动快活的日子也有很多。而这作为地下偶像运营的日常,忽然就要迎来终结。
不止一名成员跟我说,"已经不想再做下去了。"